專家支持┃趙一芙(早教和營養專家) 采寫┃柳佳
?
自己動手從吃奶瓶開始
專家支持┃趙一芙(早教和營養專家) 采寫┃柳佳
寶寶天生就愛學習,所以他很喜歡自己動手做事情,一切事情在寶寶的眼里都是新鮮的、有趣的、好玩的,充滿挑戰的,值得探索的。別攔著他哦!

很多父母會認為,孩子的周圍有這么多大人在照顧他,為什么還需要他親自動手做事情呢?孩子才那么小,很多事情大人順手做了,還不用擔心弄得一團糟呢!
殊不知,父母的這種圖省事兒的做法實際上錯過了寶寶身心發展的好機會呢。寶寶是在通過做事情發展認知,并從做事情當中獲得各種體驗和能力,比如思考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獨立自信的感受、責任感等等。那么,0~3歲的孩子可以自己動手做哪些事情呢? 父母需要怎樣支持自己的寶寶學習自己做事情呢?一起聽聽專家的說法。
自己動手做事情不僅事關寶寶探索認知的發展,也是他的生存本能的需要。母乳寶寶剛出生就會自己找奶吃。大部分3個月以后的寶寶在媽媽上班之后,會逐漸接觸到奶瓶。很多寶寶在逐漸熟悉奶瓶時,最想做的“工作”就是抱著奶瓶自己吃。
其實,當寶寶自己抱著奶瓶吃本身需要發展很多能力與認知。他首先需要手眼協調能力,將奶瓶的嘴對準自己的嘴巴。如果奶瓶角度大了,流速過快,他會慢慢知道,調整角度,流速就會有變化。奶喝完了,他會使勁嘬一下,沒有奶流出來,他會放下奶瓶,知道:“哦,沒有了。”
給父母的話
大多數父母不讓孩子自己抱奶瓶,主要是擔心奶瓶沉、容易摔,或者擔心寶寶托不住奶瓶,時間長了會對嘴形有影響。這些擔心都是沒必要的,不要因為寶寶拿不穩而拿掉他抓奶瓶的小手和愿望。
如果覺得奶瓶沉,不妨買一個材質輕且安全的奶瓶給寶寶自己抓握使用。如果擔心寶寶拿不穩,可以買有雙耳的奶瓶。如果擔心寶寶托不住奶瓶,可以幫寶寶稍微托一下奶瓶。不過,父母的幫助只是輔助哦。
從添加輔食開始,寶寶就喜歡自己動手吃飯。他們的探索欲望很強,對食物非常感興趣,對食物的態度也很開放,喜歡舔一舔,嘗一嘗。但由于手眼協調能力不強、小肌肉發育還不夠好,所以常常會吃得餐桌、地板一片狼藉。
其實,自己抓飯吃也是寶寶獨立進餐過程的開始。獨立進餐對寶寶來說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它需要同時具備手眼協調能力、手部精細動作能力,對事物的認識與好奇心,以及自我服務的獨立意識。寶寶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能夠培養良好健康的飲食習慣,也有益于心理行為的發展。
給父母的話
● 鼓勵并支持寶寶嘗試自己吃飯,
別擔心他弄得到處都是。不妨給寶寶準備他的餐盤、餐椅,以及圍兜。如果擔心寶寶弄到地板上,可以在寶寶的餐椅和四周鋪上報紙或者塑料紙,這樣等寶寶吃完飯,打掃也能夠容易一些。
● 可以做適合寶寶月齡的多樣化的食物放在寶寶餐盤中,讓寶寶用洗干凈的小手取用。比如,黃瓜條、饅頭片、餅干、比較稠的米糊、香蕉塊、切塊的水果等。鼓勵寶寶捏捏食物的質地,嘗嘗食物的味道。一開始,讓寶寶練習用手取食物進餐,感受自己拿東西吃的成就感,并練習手指的配合。
● 根據寶寶的發展水平,在1歲左右就可以把勺子交給寶寶,給他練習的機會。在寶寶學習的過程中,家長要給出具體、正確的示范。
● 2~3歲時,讓孩子自己盛飯吃,哪怕是盛到一個盤子里,再讓他自己盛到小碗里。他有權利自己盛飯,選擇自己想吃的東西。
此階段的寶寶喜歡自己刷牙、自己穿衣服,自己穿鞋、自己疊被子,甚至想自己掃地、擦桌子呢。此時,如果多給孩子機會,可以讓孩子體會做事情的樂趣與成就,讓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凡是寶寶力所能及的事,諸如吃飯、穿鞋、穿衣、疊被,都要鼓勵孩子自己動手。

給父母的話
● 相信孩子的能力,教他一步步來。當孩子要求自己洗臉時,千萬別說:“你還小,會把身上弄濕的。”“天氣涼,碰涼水容易生病。”這些都在暗示孩子:“你不行。”父母不妨將孩子能力范圍之內的事情交給他處理。一開始孩子不會自己刷牙,可以讓他先學會擠牙膏。一開始孩子不會穿衣服,可以讓他先學會扣扣子。讓孩子一步步自己來,不要事事都大包大攬。
● 多給孩子機會嘗試,培養責任心。比如允許他掃地,即使掃不干凈也不要拒絕他的要求。家長可以和孩子一塊扶著掃帚掃,也可以讓孩子掃一遍,如果不干凈,家長過一會兒再掃一遍。
● 自己做事,與自己的需要聯結。孩子看到媽媽倒牛奶,自己也想嘗試從大牛奶罐里倒牛奶。第一次讓他嘗試倒牛奶,他很有可能會灑出來。家長不妨在牛奶還剩下不多的時候讓孩子試一次,或者把著孩子的手,讓孩子倒一次。慢慢孩子就學會了自己倒牛奶,家長可以接著告訴他:“這牛奶好香呀,是寶寶自己倒的,自己倒的牛奶一定要喝完哦。”實際上,寶寶自己做事也是他與自己的需求建立聯結的機會。慢慢地,孩子就能夠知道自己需要吃多少,盛多少,知道按時吃飯,把飯吃干凈。
● 孩子自己做事,也需要家長的引導。比如教孩子怎么洗澡,需要正確地告訴孩子,怎么樣先伸胳膊后伸腿,怎么樣洗身上的每個部位。很多家長沒有正確地教孩子洗澡,孩子會認為把水給澆到身體上就是洗干凈了。
寶寶自己會做事,不僅限于會照顧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還在于他有自己的決定和判斷,知道該怎么做。不妨多支持他們的決定,滿足他們逐漸要求自己選擇自己的衣服、玩具、書籍,為自己做主的需要。因為獨立做決定也是一種需要培養的能力,也需要從小練習,讓孩子逐漸能夠了解自己的需求,了解自己的喜好,為自己做出負責任的選擇。
給父母的話
● 自己做事,還需要一些物質支持。
孩子穿衣服,有時候會穿反,或者搭配得不美觀,家長可以在家里面弄一面小鏡子,讓他養成照鏡子的習慣,充滿自信地出門。家長還可以給孩子準備一個屬于他的小衣柜,讓他知道不能把東西都堆在柜子里,知道把自己的衣服怎樣擺放,帽子放在哪里,衣服是掛著還是疊起來。第一次,他可能會放亂,但是家長可以耐心地說:“你看,小衣架,這樣掛。大的衣服掛一邊,小的衣服掛一邊。”過兩天,你會發現,他的衣櫥里面變樣了。他可能會把厚衣服放一邊,薄衣服放一邊了。其實,只要有機會,孩子的創意比你還多呢。
● 非原則問題,盡量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對于非原則性問題,比如今天是穿紅色的條紋襪還是穿黃色的斑點襪,父母要支持孩子的想法。再如,不妨帶孩子去買衣服,讓孩子自己選擇衣服和款式。只要衣服的質量沒有問題,可以盡可能讓他嘗試。即便是網購,也不妨有意識地篩選出一些適合孩子的物品,指給孩子看圖片,念出說明文字,讓孩子充分了解所選的物品,然后將選擇的權利交給孩子。
● 別企圖用你的意志影響孩子。父母還可以定期和孩子一起整理小書架,告訴他:“這次由你來決定把什么書放上,把什么書拿下來。有一些不適合你年齡的書,是不是我們可以送人?如果有一些是你特別珍愛的,你永遠都想存起來的書,你可以放這里。”然后,讓孩子坐在地上一本本地選擇與擺放。不必總是用自己的意志影響孩子的決定,如果實在不能認同孩子的決定,可以跟孩子一起討論,但是因為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請尊重孩子的決定。

專家簡介:趙一芙博士
先后就讀于美國圣地亞哥學院和美國皮爾斯學院,主修英語和幼兒教育心理專業。在美國幼兒教育雜志上發表過文章《貧、富家庭差異的孩子在幼兒心理成長上的差異》及《幼兒教師怎樣面對你不喜歡的孩子》等。曾出版圖書《最美教子成長卡片書》(全4冊),《了不起的大貓》(全3冊)。對于幼兒營養、心理健康,以及培養幼兒獨立動手能力有深入見解。
一份小清單,讓寶寶做他力所能及的“工作”

2~3歲●收拾玩具,把它們放好。●把餐巾、碟子和餐具放到桌上。●把餐桌上自己吃飯的地方弄干凈。●把自己吃飯時撒掉的東西擦干凈。●把餐具從洗碗機里拿出來。●疊好方巾和襪子。4歲●擺放碗筷。●定時給寵物喂食。●幫助收拾玩具。●把疊好的衣物放進衣柜。●自己清理掉在桌子上的飯菜。●幫助攪拌做蛋糕。●取信和報紙等。5歲●參與超市購物,提出自己的意見。●自己倒水。●吃完后自己清理干凈餐桌,把碗筷送到廚房。●幫忙把洗干凈的碗筷放進櫥柜。●幫忙擇菜、洗菜。●整理床鋪,清理自己的房間。●洗衣前幫忙把深色和淺色的衣物分開。●接電話,打電話。●扔垃圾。●收集可回收的廢品,并參與賣廢品。6~8歲●澆花。●削土豆皮。●做簡單的食物,比如做蛋炒飯,奶酪三明治,煮雞蛋等。●洗水果。●獨立去附近的小店購買幾樣日常用品。●遛狗。●疊衣服、整理床鋪。
選自父母必讀雜志養育系列圖書之《養育孩子,錦囊妙解——100條養育難題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