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冬蕊
45歲的老洪平時沒啥毛病,近兩年來,隱約感到肩部疼痛。起初,懷疑是肩周炎,經檢查后排除了炎癥的可能,只是因為長時間伏案,造成輕微的肩椎盤突出。根據醫生提議,老洪有針對性地對肩周疼痛部位進行了恢復性訓練,誰知疼痛仍然沒有緩解,還有加重趨向。老洪不明白問題出在哪里,為此寢食難安,懷疑是得了某種疑難雜癥。
我了解到,老洪年輕時應酬較多,又不愛鍛煉,自從得了肩椎突出之后,又是做理療,又是每天錘打、拉伸肩、頸等肌肉,由于急于求成,運動量比較大,病痛部位不但沒有復原,反而造成新損傷。

我跟老洪解釋:肩椎突出的病理形成,來自于身體肌肉的自然萎縮或變形對相關部位的神經壓迫所致。通過鍛煉,可以恢復受損肌肉的部分功能,從而減輕病痛。但這種“亡羊補牢”式健身,最大的誤區是把握不準時機。人體處于生病狀態時,高強度的訓練,尤其是針對病痛部位的劇烈運動,會降低肌體免疫力,讓身體變得更糟糕。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多休息,讓身體得到基本或完全康復后,再進行健身訓練,同時,訓練的量也應根據身體狀況逐步增加或遞減,以感覺舒適為宜。
人體任何部位出現不適,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某種不良習氣的日積月累。早在癥狀出現前,身體已經受損,所以最佳的治病時機,應該是在出現癥狀之前。同樣的道理,最佳的防病時機,應該是在健康的身體上“未雨綢繆”,而不是在產生不適之后去“亡羊補牢”。和改變不良習氣一樣,這種“亡羊補牢”是一個漫長的糾錯過程。出現病變的肌體,猶如一架受損的機器,相對更脆弱。這時候強行鍛煉,好比“霸王硬上弓”,只會讓受損的機器“雪上加霜”,更容易出問題。
弄清癥結之后,我給老洪重新開出處方:放下手頭工作與訓練,安心靜養一到兩個月。等病痛減輕之后,再遵照醫囑循序漸進,恢復有針對性的健身方式。前不久老洪給我打來感謝電話,說按照我的辦法,老毛病終于得到控制。我進一步提醒他:這只是第一回合的小勝,和肩椎病的較量才剛剛開始,這是一場“持久戰”,切忌掉以輕心;除訓練肩頸部外,還要配合全身其他部位的運動。更重要的,是要和過去不正確的工作、生活方式徹底“拜拜”,才是最終的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