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凱
(中國海洋大學,山東 青島 266100)
中提琴作品的民族化
——以《草原之歌》為例
郭 凱
(中國海洋大學,山東 青島 266100)
隨著時代不斷發(fā)展,作曲家在作品創(chuàng)作時越來越注重“民族化”。我國對其雖有重視,但在中提琴方面,作品與研究均較少。本文以《草原之歌》為例,意欲對先人關(guān)于我國中提琴作品的民族化之成果做一梳理歸納,以利于今后更好地開拓此方面的創(chuàng)作與研究。
中提琴;草原之歌;民族化
所謂民族化,是指作曲家們運用本民族藝術(shù)的獨特形式和手法,創(chuàng)作具有本民族音樂審美特質(zhì)的作品。縱觀整個音樂發(fā)展史,許多優(yōu)秀獨特的作品都是在對民間音樂充分理解和發(fā)掘后,汲取其本質(zhì)精華而創(chuàng)作出的。
中提琴音色厚實溫暖,特別適合表現(xiàn)廣闊、深沉的情感。關(guān)慶武教授創(chuàng)作的《草原之歌》頗具蒙古族音樂風格特征,使其粗獷、豪放的音樂特色在中提琴上得以完美展現(xiàn),可謂是我國中提琴作品民族化的典范。現(xiàn)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擇要加以評述:
說到蒙古草原最具代表性的樂器,自然讓人聯(lián)想到馬頭琴,中提琴在此樂曲中,就有模仿馬頭琴的意味。例如在引子部分,運用大量馬頭琴演奏的技巧與特色,通過中提琴特有的音色表達,使聽眾似乎置身于蒼茫遼闊的草原中。
《草原之歌》以蒙古族民歌《毛主席是我們心中的紅太陽》為基調(diào),沿襲蒙古族音樂特點創(chuàng)作主題,并在節(jié)奏、速度、演奏技巧上均做了相應處理,使樂曲充滿蒙古音樂風格特點。
引子部分,作曲家融入了大量極具草原音樂風格的裝飾音,并在許多地方將滑音與顫音巧妙結(jié)合。之后,中提琴開始了以歌唱性長線條為主的行板吟唱,抒情卻又跌宕起伏,猶如一位姑娘在演唱“長調(diào)”;從第33小節(jié)開始,旋律低沉下去,力度有所增加,節(jié)奏也發(fā)生了變化,好像一位小伙在表演“短調(diào)”,與之前的主題形成了一定的對比;進入41小節(jié),旋律又恢復了長線條,作曲家在此段運用大段的雙音,給人以“呼麥”的感覺。
作品在56小節(jié)進入歡樂的快板。作曲家對前面材料進行綜合運用并加以改編、變奏,給人以一脈相承卻略有不同之感。此后又采用對比的手法:在58—73小節(jié)與82—90小節(jié),采用前八后十六、二八與四十六相結(jié)合的節(jié)奏型,創(chuàng)造出一個壯觀激烈、萬馬奔騰的場面;而在74—81小節(jié)與92—105小節(jié),又大量采用長音,讓喧囂熱鬧的氣氛得以舒展。
全曲進入到最后一部分時,作曲家將主題旋律交給了鋼琴,而中提琴則采用拋弓技法演奏,這種材料疊置的手法使得音樂更加豐富。隨后,作者通過對首部變奏,以更加緊密的節(jié)奏型,使得旋律愈發(fā)歡快。最終,全曲在短促有力的撥弦中結(jié)束,干脆果斷,余韻無窮。
演奏《草原之歌》時,需注意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特殊演奏方法與技巧。
1.騎馬弓
也稱“拋弓”,與馬頭琴的“擊弓”類似,主要依仗弓桿本身的彈性在琴弦上彈跳來模仿駿馬奔跑時的馬蹄聲。演奏時,為提高弓子彈性,弓毛需比平時略緊,并使用下行的連跳弓來演奏后面的兩個十六分音符。不同于小提琴,中提琴在演奏拋弓時,應更接近中弓,并加入一些手臂動作。

2.顫指滑音
即六度雙音下滑伴有打音,可視為一種復合裝飾音,用來模仿馬的嘶鳴。在演奏時,應用1、2指確立一個六度雙音,用3、4指在其上方三度的位置快速輕巧地打弦,用手臂帶動手腕,邊下滑邊打指,兩種動作要做到互不干擾。此手法不僅使得中提琴演奏技法得以創(chuàng)新發(fā)展,更為全曲又增添了一抹草原韻味。

3.三度顫音
演奏時,為更加突出民族特色,應在顫音前加入下滑音,由慢到快進行演奏。

4.倚音
本曲中出現(xiàn)的倚音大致分為兩種:
①三度倚音:多出現(xiàn)于長音之前,演奏時需左手快速清晰打上方小三度。

②雙音和聲式倚音:此類裝飾音多數(shù)與調(diào)式主音相關(guān),起到了烘托和聲的效果,在演奏時可以占用一部分其主音的時值,以達到穩(wěn)定調(diào)式與加重和聲厚度的效果。

5.波音
又稱打指。作曲家在較長音符的前后巧妙運用波音,起到了很好的連接作用。在演奏時,應以上波音為主,可根據(jù)習慣或個人理解打1—2下。

關(guān)慶武的一位學生就職于日本山形交響樂團,當他將《草原之歌》在日本演奏后,引起熱烈反響,以至于成為音樂會的保留曲目。因此,我們應盡可能的將更多帶有民族特色的曲目搬上國際舞臺,讓更多人了解中國文化,喜愛中國文化。
我國具有豐富的民族音樂資源,作曲家在創(chuàng)作時應更多汲取民族寶庫的精華。目前,我國部分作曲家確實創(chuàng)作了一些帶有民族特色的中提琴的作品,為弘揚和發(fā)展我國中提琴作品的民族化起到了帶頭作用。但相對于國際樂壇,我們?nèi)匀恍枰L的努力和不懈的追求。
[1]盛利.中提琴曲《草原之歌》的演繹與分析[J].民族音樂,2014,05:64-66.
[2]馬曉明.中提琴演奏中國樂曲之我見[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2,03:69-70.
[3]許燕明.中提琴作品民族化特征的表現(xiàn)形式及演奏技法[J].樂器,2013,07:66-68.
[4]郝劼.民族的才是世界的[D].中央音樂學院,2011.
[5]張陽.關(guān)于辛滬光馬頭琴協(xié)奏曲《草原音詩》的研究與分析[D].中央民族大學,2012.
[6]王慧君.低音提琴獨奏曲《草原之歌》中的蒙古族風格詮釋[J].音樂創(chuàng)作,2010,01:164-165.
指導教師:劉玉霞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