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菊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替換胰島素泵后應用門冬胰島素50注射液和精蛋白鋅重組人胰島素混合注射液70/30治療2型糖尿病的對照研究
李青菊
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目的 對比門冬胰島素50注射液和精蛋白鋅重組人胰島素混合注射液70/30替換胰島素泵后治療2型糖尿病的療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回顧性分析,觀察接受胰島素泵強化治療后改用門冬胰島素50注射液和精蛋白鋅重組人胰島素混合注射液2周內的血糖結果,分析其血糖達標率、血糖水平標準差、空腹血糖變異系數、低血糖發生率、嚴重低血糖發生率,探討門冬胰島素50注射液和精蛋白鋅重組人胰島素混合注射液的療效及安全性。結果 應用門冬胰島素50注射液組其血糖達標率、空腹血糖變異系數高于精蛋白鋅重組人胰島素組(P<0.05),血糖水平標準差、低血糖發生率低于精蛋白鋅重組人胰島素組(P<0.05),嚴重低血糖發生率與精蛋白鋅重組人胰島素組無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 門冬胰島素50注射液控制餐后血糖優于精蛋白鋅重組人胰島素,其低血糖風險小于精蛋白鋅重組人胰島素。精蛋白鋅重組人胰島素控制空腹血糖優于門冬胰島素50注射液。
2型糖尿病;門冬胰島素50注射液;精蛋白鋅重組人胰島素混合注射液;療效;安全性
在臨床中,治療新診斷血糖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時通常首選應用胰島素泵快速、平穩的將血糖控制達標,之后改用胰島素皮下注射過渡治療。對于胰島素類似物及預混人胰島素作為胰島素泵替換后治療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相對缺乏,筆者采用胰島素泵強化治療新診斷血糖較高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達標后分別應用門冬胰島素50注射液及精蛋白鋅重組人胰島素治療,比較兩組的療效及安全性。
1.1研究對象
選擇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0月內分泌科按WHO1999年糖尿病診斷標準新診斷的2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男52例,女41例,年齡平均(46±15)歲。空腹血糖大于11.1mmol/L,餐后2小時血糖大于13.9mmol/L。無嚴重急慢性并發癥及其他系統疾病,未接受過降糖治療。病人住院期間按糖尿病標準熱卡進行飲食控制,每日進行相對固定運動。
1.2方法
所有患者確診后采用胰島素泵進行持續皮下胰島素輸注控制血糖治療,血糖控制目標為連續兩天測得空腹血糖小于7.8mmol/L,餐后2小時血糖小于10mmol/L,血糖達標后分別改用門冬胰島素50注射液或精蛋白鋅重組人胰島素70/30每日兩次皮下注射控制血糖,患者出院后進行電話隨訪,患者自行監測血糖,根據血糖調整胰島素劑量,記錄兩周內空腹血糖,三餐后2小時血糖以及任何時間低血糖。血糖控制目標: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時血糖≤10.0mmol/L。低血糖診斷標準為血糖≤3.9mmol/L,嚴重低血糖為血糖≤2.8mmol/L。血糖達標率、血糖水平標準差、空腹血糖變異系數為治療指標,低血糖發生率及嚴重低血糖發生率為胰島素治療安全性指標。
1.3統計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數據比較采用Z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血糖達標情況
共納入93例研究對象,其中門冬胰島素50注射液組為62例,該組統計末梢血糖數2776個,其中達標的血糖數為2054個,達標率為74.0%;精蛋白鋅重組人胰島素混合注射液組為31例,該組統計末梢血糖數1354個,其中達標的血糖數為854個,達標率為63.0%(見表1)。門冬胰島素50注射液組達標率高于精蛋白鋅重組人胰島素混合注射液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血糖達標情況

表2 血糖波動情況
2.2血糖波動情況
門冬胰島素50注射液組和精蛋白鋅重組人胰島素混合注射液組的血糖標準差分別為3.86mmol/L和4.20mmol/ L。門冬胰島素50注射液組和精蛋白鋅重組人胰島素混合注射液組的空腹血糖變異系數分別為34.8%和33.2%。(見表2)
2.3低血糖發生頻率
門冬胰島素50注射液組與精蛋白鋅重組人胰島素混合注射液組發生的低血糖事件數分別為50個和41個,其低血糖發生頻率分別為1.80%和3.03%,有統計學差異(P<0.05)。門冬胰島素50注射液組與精蛋白鋅重組人胰島素混合注射液組發生的嚴重低血糖事件數分別為4個和3個,其嚴重低血糖發生率為8.00%和7.32%,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3)
中國2型糖尿病患者以餐后血糖升高為主[1],餐后高血糖是心血管并發癥以及糖尿病足的獨立危險因素[2],而且是2型糖尿病進展和惡化的主要驅動力[3]。因此,加強控制餐后高血糖可以減少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及進展[4]。

表3 低血糖發生頻率
精蛋白鋅重組人胰島素混合注射液70/30為短效人胰島素占30%、中效胰島素(NPH)即精蛋白鋅重組人胰島素占70%的混合胰島素。短效人胰島素主要負責控制餐后血糖,其成分是六聚體,皮下注射后需要分解為單聚體才能發揮作用[5],因此需在餐前30分鐘注射,且降低餐后血糖作用相對偏弱。午餐前人胰島素與中效胰島素的作用曲線相疊加,易發生餐前低血糖。門冬胰島素50注射液是生物合成的人胰島素類似物,由50%可溶性門冬胰島素和50%魚精蛋白結合的結晶門冬胰島素組成的雙相混合物[6]。門冬胰島素是人胰島素β鏈第28位的脯氨酸由天門冬氨酸代替,經過修改的胰島素可以直接以單聚體被吸收入血,即可以快速起效,在餐前不需要等待可以注射完立即進餐。門冬胰島素能夠較好地模擬正常人餐后胰島素分泌模式,注射后40~60分鐘達到藥效高峰,其峰值濃度是重組人胰島素的2倍。這樣的分泌模式與餐后血糖高峰相匹配,而且門冬胰島素作用時間較短,不易引起下一餐前低血糖。
本研究觀察到,門冬胰島素50注射液組血糖達標率高于精蛋白鋅重組人胰島素混合注射液組,且血糖水平標準差小于精蛋白鋅重組人胰島素混合注射液組。說明門冬胰島素50注射液能較好的控制血糖同時減少血糖波動。這與門冬胰島素50注射液含有更多的超短效胰島素有關。首先,門冬胰島素以單聚體吸收入血,起效更快,達到藥效高峰也快于人胰島素,其作用曲線與餐后血糖高峰曲線相匹配,能夠更合理的控制餐后血糖。其次比例更高的超短效胰島素對餐后的高血糖具有更強的控制作用。精蛋白鋅重組人胰島素混合注射液的空腹血糖變異系數小于門冬胰島素50注射液,因為雖然雙相門冬胰島素50注射液藥代動力學與預混人胰島素相似,但注射后約6~12小時雙相門冬胰島素50注射液的濃度明顯低于預混人胰島素。且門冬胰島素50注射液中魚精蛋白結合的結晶門冬胰島素占比例相對較小,因此門冬胰島素50注射液對空腹血糖作用弱于精蛋白鋅重組人胰島素混合注射液。針對安全性,本研究觀察到門冬胰島素50注射液組的低血糖率小于精蛋白鋅重組人胰島素混合注射液組,且嚴重低血糖發生率兩組無統計學差異。這也得益于門冬胰島素能夠較好的模擬生理學胰島素分泌,其峰值與餐后血糖高峰相吻合,其作用時間為3~5小時,相對較短,且注射液后6小時藥物濃度明顯低于預混人胰島素,綜合以上兩點不易出現下一餐前低血糖。低血糖發生頻率相對較低,證實了門冬胰島素50注射液降糖治療的安全性。
1 林海真,鐘惠娟,侯維寧,等. 高血壓合并糖耐量異常的早期干預分析[J]. 中華全科醫學,2010,8(3):305-306.
2 紀立農. 糖尿病的強化治療策略--精細降糖、安全達標[J]. 國外醫學(內分泌學分冊),2004,24(4):274-275.
3 陳家倫. 餐后高血糖(IGT)的重要性及防治[J]. 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1998,14(5):327.
4 趙慧卿,侯美麗,賀興旺. 關注餐后血糖全面達標的重要性[J]. 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0,12(2):9.
5 Heise T, Heinemann L, Hovelmann U, et al. Biphasic insulin aspart 30/70: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compared with once-daily biphasic human insulin and Basal-bolus therapy[J]. Diabetes Care,2009,32(8):1431-1433.
6 Jacobsen LV, Sogaard B, Riis A.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of a premixed formulation of soluble and protamine-retarded insulin aspart[J]. Eur J Clin Pharmacol,2000,56(5):399-403.
10.3969/j.issn.1672-7851.2016.06.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