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鑫 朱 勇中交投資有限公司 北京 100029
“十三五”時期國有集團性投資企業信息化規劃研究
宋 鑫 朱 勇
中交投資有限公司 北京 100029
信息化在當今企業經營管理中無論作為戰略手段還是戰術手段均已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是業務范圍廣、分支機構較多的集團性企業。本文通過闡述國有集團性投資企業信息化規劃編制背景、原則,并對信息化現狀、定位進行分析,描繪出了信息化總體架構及推薦原則和保障措施等。結合 “十三五”時期大背景,研究如何以 “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為基礎,著力推動企業業務與信息化深度融合發展,以信息流帶動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物資流,促進資源配置優化,提升工作效率,推動企業創新發展。
信息化規劃;企業信息化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速度從高速向中高速調整,經濟增長方式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調整,經濟增長結構從做強傳統增長點向開拓新增長調整。國有企業深化改革全面啟動,國家陸續出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等文件,以推進國有資本保值增值、提高國有經濟競爭力、放大國有資本功能為根本點的國有企業改革進入加速期。同時,透明規范的城市建設投融資機制,社會資本通過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城市基礎設施的投資運營等,都將為城鎮化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新技術、“互聯網+”等新理念改變現有競爭格局,移動互聯網、自動化、物聯網等新技術日益成熟。同時,“互聯網+”正式上升為國家級行動計劃,在管理思維與手段、智慧城市開發以及裝備制造創新等領域將發揮重大作用。
信息化規劃編制應始終圍繞企業總體戰略規劃要求,著力推動產信融合,以信息化建設驅動管理提升、組織變革以及流程優化等,通過企業運營管理與信息化建設服務的全面融合,推動企業持續、健康發展。信息化規劃編制應堅持以下原則:
集約統一、整體最優。以提升企業核心能力為導向,堅持“大集中、大統一”的原則,進一步加強企業信息化的整體性,構建企業級、集約統一的總體信息化架構,實現全局資源整合與共享、業務協同與銜接,實現信息化建設及應用的整體效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優化。
創新驅動、引領發展。充分參考、對標國內外先進企業經驗,發揮后發優勢,實現彎道超車。實現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新技術在企業的落地與綜合應用,著重研究“互聯網+”與企業管理運營的結合,實現企業經營管理思維、模式以及手段的提升。
經過“十二五”時期的集中建設,企業信息化整體水平取得了快速發展,但仍有較多問題與挑戰。在信息化意識與執行力方面,企業信息化領導力、執行力和支撐力還有所不足。隨著企業管理提升及信息化建設的持續推進,信息化、標準化、流程化將對企業的發展與變革產生深遠影響,但仍有部分領導對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程度認識不足,在業務梳理、應用系統建設以及持續優化等方面的參與度上有所欠缺,信息化工作的領導力有待進一步提升。企業信息化建設管理工作目前仍主要依賴信息化部門推動,部分業務部門的參與度不高,只想當“裁判員”不想當“運動員”的現象時有發生,制約了信息化建設工作的應用效果。在應用系統建設方面,總體而言還存在著應用不夠深、范圍不夠廣、整合不夠強的問題。企業應用系統的建設運行與企業日常生產管理活動的融合程度仍較低,立意于“管”而非“服務”,較少實現信息化驅動、優化業務與管理變革。應用系統間的信息共享與集成性均有待提升,縱向上下級單位間的協同,橫向各業務間的協同均有斷層。在數據架構建設方面,還需提升提高對數據資產重要性的認識,提升數據標準化程度與數據質量。數據資源作為企業的核心資產,對企業開展生產經營活動、提升核心能力具有重要意義,但目前企業對數據資產的重要性認識仍較低,數據管控體系尚未建立。數據標準化程度不高,缺乏全局性的主數據管理體系與平臺,核心業務活動的數據標準仍不統一。在新技術方面,物聯網、大數據、BIM等技術不斷成熟,“互聯網+”正以不可阻擋的態勢深刻改變現有商業與管理模式。“十三五”時期如何實現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技術與企業管理運營、產品服務等的深度融合,結合企業實際情況與需求,實現繼承式創新,支撐企業戰略實現是信息化建設發展工作的重點以及必須面對的挑戰。
“十三五”時期,企業信息化建設管理工作將依托“互聯網+”的先進思維模式與技術平臺手段,以“產信融合”為核心原則,充分發揮“互聯網+”對企業促改革、轉方式、強管理、防風險的重要作用,圍繞企業戰略發展要求,堅持管理創新和問題導向,大力推進“互聯網+”與企業管理運營活動的融合廣度和深度。著力推動企業管理運營的提質增效,著力創新企業管理及服務模式,著力夯實企業管理基礎,提升管理的標準化和流程化水平,著力推動企業持續、健康發展。
“十二五”時期,基于企業信息化現狀以及發展戰略目標,圍繞業務發展要求并開展了相關信息化建設工作。面對新形勢、迎接新挑戰、抓住新機遇,“十三五”時期,企業信息化建設管理工作,將積極發揮“互聯網+”投資業務對企業促改革、轉方式、強管理、防風險的重要作用,落實企業信息化頂層設計,優化企業信息化總體架構,形成“四大架構、四類系統、兩種策略”,作為“互聯網+”投資業務的核心載體,支撐企業戰略發展。
四大架構是“互聯網+”投資業務的核心框架,即通過應用架構、數據架構、基礎設施架構以及信息化管控架構所構建的信息化總體框架支撐“互聯網+”投資業務的落地。四類系統是“互聯網+”投資業務的主要呈現渠道,即通過門戶類、決策類系統、管理類系統、運營類系統的建設與運營,規范企業管理體系,實現標準化、流程化、信息化管理,實現企業管理體系的持續創新。兩種策略是“互聯網+”投資業務的具體推進原則,根據企業業務體系,為提升“十三五”時期企業信息化的整體建設與應用效益,將對支撐共性活動的系統采取統建策略,對支撐個性活動的系統采取自建策略。
“十三五”時期,企業信息化建設發展工作將基于企業信息化現狀以及發展戰略目標,采用“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標準、統一管理、統一投資”的實施推進原則。以“十三五”信息化戰略規劃為總指導,統籌設立全企業年度信息化目標實現統一規劃。由企業統籌全局,協調各部門、各下屬企業,統一開展企業應用系統、數據、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實現統一建設。由企業統一制訂信息化治理標準和相關技術標準的體系,包括工作標準、應用架構、數據架構、基礎設施及集成技術標準,企業各級單位在此標準框架下共同參與信息化建設,實現統一標準。基于“十三五”信息化規劃,構建企業信息化治理體系,規范信息化組織與崗位體系,權責分工體系以及管理流程體系等,有序、有節地開展信息化工作實現統一管理。為提高企業信息化總體投資效益,加強整體性和一致性,由企業統籌信息化建設費用,按照共性統建、個性自建的策略,統籌使用信息化建設資金實現統一投資。
圖1 信息化總體架構圖
在組織保障方面,通過進一步清晰企業信息化職責體系,優化企業信息化戰略符合度、提升重點信息化項目推進效率,提高信息化內外資源的協調力度。業務部門應將與本部門相關的信息化建設任務列入本部門工作目標,加以剛性落實與執行。在資金保障方面,推行信息化統一投資管理,各下屬單位于每年年初上報本單位年度信息化預算計劃,企業根據共性統建、個性自建的原則,經企業審批合格后的年度預算計劃方可執行。在機制保障方面,進一步完善信息化標準體系、制度體系建設,修編信息化工作管理辦法等,實現“信息搭臺、業務唱戲”,提升業務部門的主人翁意識。在人才保障方面,整合企業現有信息建設服務力量,實現人力資源共享,形成一支企業自有的、規模化、專業化的信息化團隊,支撐企業信息化建設運維服務。加強信息化人員的配備和培養,加大培訓力度,建立人才激勵機制,同時提高員工整體信息化水平,培養復合型人才隊伍。
2016年7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國有企業改革座談會上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國有企業是壯大國家綜合實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須理直氣壯做強做優做大,不斷增強活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信息化規劃不僅決定未來信息化建設的目標、方向、策略、步驟進而還會影響到企業戰略規劃落地。對于國有集團性投資企業來說,信息化無論作為戰略手段還是戰術手段,均已在企業經營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十三五”時期,國有集團性投資企業信息化規劃應以提升企業在信息共享、資源統籌、工作協調等方面的能力為目標,打通信息壁壘,構建信息資源共享體系、暢通溝通渠道,更好的用信息化手段促進企業效率提升,推動企業創新發展,不斷增強活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1]雷萬云.《信息化與信息管理實踐之道》.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2]趙捷.《企業信息化總體架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3]周曉梅,鄭偉發.《企業管理信息化》.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