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景武, 婁麗華, 蘇 彬, 崔保繼
(1.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中醫院, 河北 圍場 068450 2.承 德 醫 學 院 附 屬 醫 院 ICU, 河北 承德 067000 3.河北省承德市中心醫院胃鏡室, 河北 承德 067000)
經鼻內鏡下放置空腸營養管對術后胃癱功能恢復的影響
黃景武1, 婁麗華2, 蘇 彬3, 崔保繼3
(1.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中醫院, 河北 圍場 068450 2.承 德 醫 學 院 附 屬 醫 院 ICU, 河北 承德 067000 3.河北省承德市中心醫院胃鏡室, 河北 承德 067000)
目的:探討經鼻胃鏡下放置空腸營養管對術后胃癱患者胃功能恢復的影響。方法:選取38例術后胃癱患者,經鼻胃鏡下放置空腸營養管腸內營養術前,術后進行比較。結果:38例胃癱患者在營養指標、體重指數等方面,經鼻胃鏡置入空腸營養管腸進行腸內營養后,以上指標均優于腸內營養前,差別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經鼻胃鏡下放置空場營養管能有效促進術后胃癱患者胃功能的恢復。
胃 癱; 經鼻胃鏡; 空腸營養管
對我院38例經鼻內鏡下放置空腸營養管對胃癱術后功能恢復的影響進行總結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38例胃術后胃癱患者,所選38例患者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齡52~73歲。其中胃癌術后28例,胃潰瘍穿孔術后8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穿孔術后2例。所有患者術后均經消化道造影證實為胃癱,對38例患者實施經鼻胃鏡下放置空腸營養管腸內營養術前,術后進行比較。
1.2 方法:分析38例經鼻胃鏡下放置空腸營養管對例胃癱術后功能恢復的影響,觀察指標包括:體重指數、血紅蛋白、血清總蛋白、血清白蛋白等。空腸營養管的放置方法為,采用經鼻胃鏡進入十二指腸降部取直鏡身,沿經鼻胃鏡鉗道置入ercp常用黃斑導絲,使導絲進入十二指腸遠端直至空場,一邊退鏡,一邊進導絲,保持導絲位置相對不動直至完全退出經鼻胃鏡,之后保持黃斑導絲水平狀態,沿導絲置入空腸營養管。
1.3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5.0版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統計資料以(ˉx±s)表示,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8例胃癱患者在營養指標(血紅蛋白、血清總蛋白、血清白蛋白)、體重指數等方面進行分析,結果利用經鼻胃鏡置入空腸營養管腸進行腸內營養后,以上指標均優于腸內營養前,而且經上消化道泛影葡胺造影證實胃蠕動良好。差別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腸內營養支持前后營養指標的變化(±s)

表1 腸內營養支持前后營養指標的變化(±s)
兩組比較P<0.05,差別有統計學意義
組別 n 體重指數(kg/m2) 血紅蛋白(g/L) 血清總蛋白(g/L) 血清白蛋白(g/L)置放營養管前 38 58.2±6.3 106±3.8 58.3±10.2 33.5±1.3置放營養管后 38 68.2±5.03 119±2.9 63.2±12.3 38.6±0.9
胃術后胃癱綜合征(PGS)是胃部手術后的常見并發癥,其發生機制尚不完全清楚,據相關文獻報道可能有以下幾種原因:胃部及十二指腸手術后致使消化道迷走神經受到損傷,手術位遠側端胃的蠕動功能明顯降低,致使胃內容物排空延遲[1]。因胃部手術后,需要重新構建消化道,使消化道的整體形態學發生明顯的變化,使機體處于應激狀態,殘胃及其消化道粘膜水腫、糜爛,使殘胃的蠕動減緩,排空延遲。消化道手術中全麻藥物的應用,麻醉鎮痛等相關藥物抑制了胃部的交感神經、興奮了迷走神經,術后隨著麻醉藥物半衰期的不斷降低,不斷代謝,致使胃部的迷走神經的閾值上升,導致了胃腸動力的減弱。Darido等[2]認為胃部的根治性胃大部切除術胃術后胃癱綜合征(PGS)的預防與治療同樣的重要。經鼻胃鏡是日本富士公司最新研制的新型內鏡,該內鏡具有鏡身細,鏡身直徑為5. 9mm,較普通胃鏡9.8mm,質地更柔軟。經鼻胃鏡放置鼻腸管有其獨特的優勢;在充分給與患者的鼻腔進行麻醉后,利用胃鏡的超細的優點,經鼻腔插入,經鼻胃鏡進入十二指腸降部直至空場后取直鏡身,沿經鼻胃鏡鉗道置入黃斑導絲,使導絲進入十二指腸遠端,保持導絲位置相對不動退出胃鏡,之后沿導絲置入空腸營養管。這種操作方法簡便易行、患者痛苦小,置管成功率高。現在研究表明[3],盡早的給予腸內營養,減輕因術后消化道的應激所致的胃腸道水腫、糜爛,避免引起消化道的微生態環境失調,是有效預防胃術后胃癱綜合征(PGS)發生的重要手段。腸內營養符合人體的正常生理結構,腸內營養的食物配比可以根據患者的營養需求,配置個性化的營養餐,在保重患者營養充足的情況下,根據患者自身情況適當增加維生素的攝入,粗纖維食物的研磨成細微顆粒后,加入到腸內營養餐內,從而促進胃腸動力的恢復,有效避免患者發生便秘的風險。長期禁食一方面可以導致胃腸道黏膜的萎縮和黏膜屏障功能損害,另一方面還可引起消化道細菌的易位,從而增加胃腸道感染的發生率。有效的腸內營養支持符合人體的正常生理機理,滿足機體營養要求的同時還可保護消化道黏膜。在給患者進行腸內營養時,可根據患者需求,配備營養較完全的營養制劑,有利于促進胃腸道蠕動功能的恢復[4]。通過經鼻胃鏡的方法,置放空腸營養管是目前最經濟、患者耐受最好的方法,通過此方法積極地腸內營養,比較符合人體的正常生理狀態,遇到危重患者,也可在床邊操作,給予危重患者早期的腸內營養[5],長時間的消化道饑餓,不僅會使消化道長期處于應激狀態,導致消化道黏膜水腫、糜爛,微生態環境失調,會導致患者腹瀉,腸源性感染的發生,導致患者體內營養物質丟失。而長期的腸外營養,易出現膽汁淤積,胃腸功能紊亂,腸內菌群失調,高脂血癥,動脈粥樣硬化等并發癥。即使胃腸道蠕動功能正常的患者實施胃腸置管術,置入螺旋管達空腸的成功率也僅為57%。同樣置入空腸營養管需要一個好的置放方法,同時更需要有經驗的護士助手很好地配合,才能有效保證置放營養管的成功率。經鼻胃鏡的檢查及治療較普通胃鏡更具優勢。標準型胃鏡外徑為9.8mm,一般經口腔插入,即使成功置管后,還需要將營養管經口腔導出鼻腔,此過程患者較痛苦,而且如果操作不熟練,將營養管經口導出鼻腔的過程中,營養管在空場的位置易發生移動,從而導致置管失敗。另外操作過程中患者的精神緊張、口腔分泌物等影響通氣外,內鏡的“粗硬”對氣道的壓迫和對咽部迷走神經刺激,還可導致患者通氣、血流比例失調。經鼻內鏡外徑較細,更容易通過消化道狹窄的部位,對下載段以內及以下的消化道粘膜更好的觀察。筆者設計了鼻空腸管營養解決了胃排空障礙甚至發展成為多臟器功能障礙,為提高成功率,需要注意以下幾點:將鼻腸管前端封閉處剪開,以便導絲進入,選取長為4m以上的斑馬導絲,并充分潤滑鼻腸管里外,退鏡時術者與助手要配合協調,導絲在胃內應是直線,盡量不要彎曲,打圈。此種操作時間短護理配合較為簡單、方便。避免了普通胃鏡經口置放營養管后,需將營養管經口導入鼻孔,再經鼻孔導出的操作步驟,大大講減輕了患者的痛苦,有效提高了置管的成功率。本研究通過經鼻胃鏡置放空腸營養管的方式對38例胃癱患者的應用觀察,結果38例胃癱患者在營養指標(血紅蛋白、血清總蛋白、血清白蛋白)等方面進行分析,置入空腸營養管腸內營養后,以上指標均優于腸內營養前。發生胃癱后,患者精神高度緊張,迷走神經處于抑制狀態,癥狀且不易恢復,對患者、家屬作細致耐心的解釋,消除緊張恐懼心理,可促進疾病的康復。通過空腸營養管腸內營養,氮的利用率更高,增加內臟血流使代謝更符合生理過程,各種免疫蛋白及肝功能指標趨于正常,大大減少了肝臟及全身器官并發癥的發生率。此方法操作簡單;對于胃癱患者效果明顯,值得推廣。
[1] 張得選.胃大部切除術后胃癱綜合征臨床診治分析[J].青海醫藥雜志,2013,43(1):14~15.
[2] Darido E,Farrell TM.Laparoscopic longitudinal gastrectomy and duodenojejunostomy for treatment of diabetic gastroparesis[J].Surg Obes Relat Dis,2012,8(6):811~813.
[3] 王向陽,張克難,馮安明,等.根治性遠端胃大部切除術后胃癱危險因素的分析[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0,19 (10):1156~1158.
[4] 劉衛軍.生長抑素聯合早期腸內營養治療重癥胰腺炎[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1,25(4),:388~389.
[5] 吳剛,申翔宇,韓新魏,等.經鼻空腸營養管和胃腸減壓置入治療胸腔胃氣道瘺患者18例[J].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45(9):858~859.
1006-6233(2016)08-1347-02
A 【doi】10.3969/j.issn.1006-6233.2016.08.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