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盛九元 上海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借鑒臺灣模式 推進兩岸農業合作
作者|盛九元 上海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2015兩岸(四川)農業合作論壇在臺灣苗栗舉辦
大陸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近日在北京召開,繼續秉持對“三農”問題高度關注的姿態,強調要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此次會議所展現的新意,可以透析出今后大陸農業發展的大趨勢,也可以從中探尋兩岸農業合作的新契機、新空間。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表述,為新一輪農村改革奠定了基調。這一改革的核心是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農產品供給數量、品種和質量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從供給側角度推動農業發展,核心是將農業生產由數量的增長轉為效益為先、數量質量并重的發展模式。
“供給側改革”對今后農業生產的集約化、現代化、生態化提出更高的要求,農業精致化成為大勢所趨,而這一發展方向與臺灣農業精致化的發展方向趨同,今后大陸需要在農業領域進一步向臺灣學習和借鑒;而臺灣農業發展中的相關經驗正可以補充大陸的“短板”,并為兩岸合作提供新的動力和發展空間。
眾所周知,“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多為工業領域的用詞,出現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顯示當前消化過大的農產品庫存量已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大陸將加快解決國內外糧價倒掛的問題,同時加大在農村基礎設施、農田水利建設、農民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面的投入,補齊短板。在這一過程中,如何進一步加大對農業、農村、農民的“反哺”,尤其是調整農產品結構,加大農村的市場化進程至為關鍵。而臺灣的相關農業專業化、社會化發展經驗,尤其是建立農村復興專項基金等舉措更是“補短板”進程中可以運用的模式和可行路徑。
臺灣農業從1970年底開始,就已經歷過類似的“農業復興”階段,也提出過一系列的對應性政策,盡管效果不彰,但相關經驗也可供大陸參考。與此同時,臺灣農業隨著全球化的沖擊,也面臨再次調整。由于兩岸之間在規模、經營方式、市場需求方面有強烈的互補性。因此,雙方可以在相互開放農業投資、農業新品種、市場拓展、農村組織、農民服務體系方面開展更加有效的合作,從而在大陸農業集約化、專業化的發展過程中,創造出兩岸農業合作的新空間、新機遇。
在財政投入方面,大陸將秉持“力度不減、總量有增、結構有調”的原則。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將優先保障財政對農業農村投入,在資金使用上,要改變原先長期存在的多頭管理、平均分配等問題,提高財政對農業支持的效率,優化結構、整合項目、聚焦重點。
當然,需要指出的是,兩岸合作有利于共同繁榮,特別是大陸市場及持續增長的態勢對臺灣經濟復蘇與發展的意義尤為重要,而大陸在調結構的過程中也需要有效引進與借鑒臺灣的優勢資源。因此,兩岸合作的深化難以逆轉。隨著合作的深化,兩岸需要不斷探索新合作模式與路徑,而農業領域的合作不僅可以為其他領域的合作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更可以增進兩岸民眾的共同福祉。這就需要兩岸進一步增強互信,以更加開放與善意的思維去探尋合作的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