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摘論

歲末年初,年度漢字評選蔚然成風。對于剛剛過去的2015年,臺灣選出“換”,兩岸選出“和”?!皳Q”與“和”?兩字背后折射的變與不變,耐人尋味。
以“換”描繪2015年的臺灣,每個人的理解應該不盡相同。舉例說,一位國民黨支持者從“換”聯想到的或許是持續半年的“換柱”紛擾;一位民進黨支持者眼中“換”代表的可能是2016年換人做做看;還有人大概只是一腔不破不立的憤懣——2015年臺灣GDP預計“保一”破功,基本薪資始終一蹶不振,而近3年的食品安全風波仍未止息等等。用推薦人、作家劉克襄的話來說,“換”累積了20年的失望與不滿,是期待“臺灣社會力整體的轉換”。
一個是求新、求變的“換”,一個是意在和平、安定的“和”;前者為變,后者為不變;看起來矛盾,實際上并不沖突。因為不管如何變化,兩岸和平、安定始終是兩岸同胞不變的追求。因此,盡管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在即,2016年島內不乏變數,我們仍可保持樂觀。因為萬變不離其宗,兩岸和平發展勢不可逆,不要說倒退,就算是停滯都會令兩岸尤其是臺灣民眾痛苦,最終化痛苦為促進兩岸關系發展的新動力。
如果我們將目光放遠,拉回20年的距離,變與不變的軌跡將更加清晰。兩岸關系發展雖非一路平順,但沖破藩籬交流合作的方向從未改變。那些人為設立的阻隔,都是滔滔江水中的礁石,再強硬也只讓流水打個漩渦,大多則被巨流挾卷而下。因此,站在2016年的初始展望未來,我們盡可從容以對。因為臺灣無論“換”什么,“和”都是兩岸最強音。是順勢而為,為兩岸和平發展創造良機;還是逆勢而上,最終被淹沒在歷史的洪流,值得細思量。

2015年12月30日有兩條新聞,一條是國臺辦與臺灣陸委會的熱線開通,兩岸事務首長透過熱線通話;另一條是國臺辦記者會馬曉光的發言,再一度強調“九二共識”核心內涵是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兩岸不是國與國關系,它的作用,有如兩岸發展的定海神針。這兩件事,同一天發生,絕對不是巧合。
兩岸關系從2008年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改善至今,也是一步一步往前推進。一開始是海協會和臺灣海基會恢復協商,接下來是透過協議的簽署,建立各項主管機關的聯系窗口,然后就是兩岸事務主管的互訪。在兩岸事務主管4次互訪之后,終于促成了去年11月的兩岸領導人會晤,攀上了“九二共識”的最高峰。既已登上高峰,兩岸事務主管機關的熱線,可以說是水到渠成,不費功夫。
這個過程,對某些人來說,看起來好像是天經地義,又或者是輕而易舉。蔡英文即是其中之一,否則她也不會以為只要簡單的“維持現狀”四個字就真的可以維持現狀。民進黨及其一些支持者,總是說“九二共識”是咒語,應該拋棄,但蔡英文掛在口中的“維持現狀”,豈不更像咒語。兩岸之間,最重要的是溝通,溝通管道愈多愈好,而且各個層次都有溝通更好。溝通的目的,在于澄清誤會,在于了解彼此的立場與想法,在于解決問題。馬當局時代,已建立了多層次的溝通管道,最后甚至有了兩岸事務負責人熱線及兩岸領導人會面。所有的成果,可以說都來自于溝通,但溝通則來自于互信。
兩岸熱線是由“九二共識”連接起來的,斷了“九二共識”,就斷了熱線。我們不知道明年誰會當選,但希望兩岸熱線不要斷線。

大陸方面最近宣布開放南昌、昆明、重慶為陸客赴臺轉機的試點城市,島內社會既喜又憂:喜的是“陸客中轉”是臺灣方面多年來的訴求,如今夢想成真,當然雀躍不已;然而,島內舉行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面臨政黨輪替的可能性,兩岸關系處于重要節點,將來大陸會否開放更多的試點城市仍是未知之數,島內業界因而憂心忡忡。有臺媒一針見血地指出,大陸在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前釋出利多,臺灣能否吃到這只“肥鴨”,端看新當選的領導人是否承認“九二共識”。
臺媒把“陸客中轉”形容為“肥鴨”并不為過。據島內業界估計,目前大陸一年的出境轉機者超過百萬人次,多經由日本東京、韓國仁川和香港轉機,只要有三分之一到臺灣轉機,一年即可為臺灣航空公司帶來百億新臺幣機票的收入。而且隨著轉機客量增多,外國航空公司也會考慮增加飛臺航線和班次,如此便會形成良性循環,讓臺灣的機場獲得更大的商機。大陸方面現階段只準備開放三個城市,顯然未能滿足臺灣業界的胃口。不過,這些年大陸方面推動兩岸各領域交流都是循序漸進、有條不紊,赴臺游組團及個人游、陸生赴臺深造皆是以“試點”方式拉開序幕,然后再增加“試點”城市,以避免因操之過急而出現“一窩蜂”的亂象。
根據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發布的《中國公民出境(城市)旅游消費市場調查報告2014-2015》顯示,自2013年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出境旅游市場以來,2014年中國出境游客人數在國際游客中的比重將近10%,出境游客的總人數達到1.09億人次。而北京、上海和廣東是2014年輸出出境游客最多的省市。倘若開放這些省市赴臺轉機前往第三地,將會給島內航空界帶來顯著的效益,所以日前已有業者希望大陸開放更多的試點城市。

臺灣高教今年進入2016大限,有校長呼吁教育部門下猛藥全面減招,否則今年恐連倒25所大學。有人以“連猴子都可以上大學”嘲諷目前臺灣的高教現況。臺灣的大學數量過多,應該減少,然而大學減量對所謂“后段班”大學影響最劇,且已經有人因學?!巴藞觥泵媾R轉業或失業。
但學校倒閉、相關從業人員失業是“陣痛”,真正該擔心的沖擊是臺灣未來的人才競爭力。若人才與人口比例不變,且流入與流出之人才數量相同,少子化將造成臺灣未來人才數量下降,這才是應該及早謀求對策的大問題。
要維持臺灣人才的競爭力,教育預算是關鍵之一,預算至少要維持占GDP比例不變。根據臺當局教育部門資料,近6年教育經費約占島內GDP的5.2%至6%之間,低于OECD先進國家平均6.1%的水平,未來能增加更好,若不能至少也要維持目前的水平,讓每位學生能享有的教育資源逐年提升。
生肖屬虎的學生人數驟減,致使今年被稱為高教大限,未來高教招生情況似乎會更糟。公益平臺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多年前曾呼吁:“大學的治校態度一定要從保障教授的態度,走向以學生的未來,以及未來競爭力的導向為主?!蔽覀兤诖磳⑸先蔚漠斁郑酶暧^的視野、更長遠的眼光,去面對少子化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