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崁傳香、褒歌、古趣多


又來到二崁,幾年前來澎湖都不知道這咾咕石屋聚落,在文化局專員的引導下,才認識這個傳統聚落保存區。二崁是單一陳姓村落,形成原因據說是300多年前,一位少林武僧陳廷益,違反寺規愛上同門師妹,為躲避追捕而渡海到澎湖,他避開已開發區,選擇二崁落腳,故此地曾是荒寂的封閉聚落。
可能開山祖師為習武人,懂一些跌打損傷的藥理知識,也因地貧人少,要出頭只能靠專業——抓藥,故早期二崁是澎湖識字率最高的地方,家家戶戶都會種植草藥,大家從小就要學寫字識藥理。位于“漢藥館”前類似私塾的二崁學堂就此設立。近400年前從金門流傳下來的線香,就地取材使用了澎湖的天人菊、野艾草和山芙蓉做成“傳香”,這一味可說是二崁的地味。而閩南特有的褒歌也在二崁學堂保留至今,成為活的口傳文化。
因擔任菊島文學獎評審,在頒獎典禮上有幸看到完全以閩南語寫作的陳昭蓉女士,其澎湖腔與幾乎是押韻、帶典故的言說,連研究閩南語的人都感到趣味十足。澎湖文化局為陳昭蓉出版的《雜念》,不僅呈現閩南語如何以易懂的文字書寫,其內容更是菊島鄉土文學的瑰寶。這種隨口可說的機智,在二崁則是隨處可聽到的褒歌。褒歌不僅是整理前人流傳下來的,至今生活于此的耆老,閑暇之余還會兩三人斗褒歌,即興創作,所以褒歌是活的,是數百年閩南語中頗具代表的習俗。有興趣可到二崁學堂來念褒歌,感受它獨特的魅力。
二崁現存人口大約80人,且嚴重老化,在近年能轉型成特色聚落,要歸功于二崁協進會的積極規劃。成立幾年內修復保存26間古厝,并透過小區再造的藝術推動,讓叔叔伯伯、大姐阿姨們成為二崁的再生運動者,以素人非專業的手藝,搬出家里的老物件古家私,從家居的陳設到一面墻、一面窗,以及戶外菜田的防風圍墻,利用陶甕、石雕、古早農漁具、漂流木、銀合歡木枝、手繪圖、咕咾石……進到二崁村門面的二興宮開始,放眼望去都是居民的創作。原本損壞無人居住的老屋、頹圮的家園,變成了“海蟑螂館”“常民生活館”“潮間帶館”等文化展示場域,吸引前來的人看見二崁文物與先民歲月的痕跡。反正來二崁一天不夠看,當地人會笑著說:這里“館”那么多,“進館”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