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編自1月25日香港《大公報》臺灣經濟寒冬何時才能結束?

臺灣這幾天遭遇近半個世紀以來的最強寒流吹襲,嚴寒天氣約持續數天。相較之下,臺灣的經濟寒冬何時才能結束,無人知曉。
這幾年臺灣經濟表現不佳,一方面,固然是因為國際經濟景氣低迷,接連爆發金融海嘯、美債危機、歐債危機,以出口為導向的臺灣也難獨善其身;另一方面,臺灣自身經濟競爭力不足、產業失衡也是重要原因。島內產業過度集中在電子、資訊領域,雖然國民黨當局這幾年不斷宣示要改善產業結構,但相關舉措未見明顯效應。而與此同時,與臺灣出口產品高度重疊的韓國不斷提升競爭力和開拓海外市場,也搶去臺灣廠商不少訂單。所以,臺灣雖然擁有兩岸經貿交流、互通的優勢,但在產業結構不平衡、外圍貿易條件轉壞之下,使這一優勢無法充分發揮。
今年臺灣經濟仍面臨嚴峻的國際經濟氣候,包括新興經濟體增長普遍減緩、大陸經濟正處在平衡調整中、大宗商品價格下跌以及美國逐步退出異常寬松的貨幣環境等。近期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機構相繼調低了今明兩年世界經濟增長預期為3.4%和3.6%,相較其去年10月的預測分別下調0.2個百分點。出口是臺灣經濟的重要支柱,美歐等國經濟復蘇緩慢,勢必影響臺灣出口訂單。
此外,民進黨上臺后,兩岸關系何去何從,也是影響臺灣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這7年多來,兩岸關系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呈現出過去60多年最好的勢頭,尤其陸客赴臺游為島內經濟注入了活水,臺灣也得以與新加坡、新西蘭等簽署了自由貿易協議。目前赴臺陸客人數有下降的趨勢、兩岸貨貿商談也擱置。至于臺灣加入TPP的議題,兩岸之間若沒有了互信,臺灣恐怕難以融入區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