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金曉
臺灣首位進士 陳夢球
作者丨金曉
◎ 編者按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隋唐以來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中國科舉制度歷史悠久、影響深遠。它對儒家文化和古代教育的發展,對于中華文明的發展和傳播,乃至對國家的統一、社會的穩定、各民族的團結和融合,都產生過積極的作用。
宋元時期起,在臺灣早期開發的過程中,中華傳統文化已隨著大陸墾民傳入臺灣。明鄭時期,儒學文化在臺落地生根,科舉制度也傳至臺灣,初具雛形。清朝統一臺灣后,在臺灣全面推行科舉制度,與大陸科舉考試一體籌劃,并對臺灣考生實行一定的優惠政策,促進了中華文化在臺灣的傳播和普及,也使臺灣人才輩出、社會日益進步。自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陳夢球蟾宮折桂,至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汪春源得中進士,在210年間共涌現臺灣文進士33名。這些進士青史留名,激勵后人。
在金庸筆下,鄭成功有一名重要謀士,叫陳近南,他在鄭成功去世后,亦盡心輔佐鄭經,在臺灣的開發史上有著卓越貢獻。而歷史上,陳永華亦是鄭成功的得力助手,有鄭成功的“臥龍先生”之稱。很多人知道臺灣最后一名進士是汪春源,但是了解臺灣首位進士的恐怕就知之甚少。其實,臺灣首位進士正是陳永華的兒子陳夢球。
在漳郡北溪九龍江的出海口,三水合流處,有一座古城叫石美(陳夢球的祖籍地)。明時曾被鄭芝龍的海上武裝劉香部占據,明末清初成為鄭成功反清復明的基地和海防哨所。在這座古城的北門,有一戶陳姓人家,四代人中先后出了一位抗清志士、一位臺灣文化教育的奠基者、兩位進士及兩位舉人和一位印尼三寶壟甲必丹。譽滿漳臺,光耀史冊。

《臺灣文獻專刊第84種·福建通志臺灣府》

《增修臺灣府志》中關于陳夢球的記載
據陳氏后人介紹,陳家的祖訓是:讀書為重,次則農桑,取之有道,工商何妨,克勤克儉,毋怠毋荒,孝發睦姻,六行皆臧,禮儀廉恥,四維畢張,處于家世,可表可坊,仕于朝野,為忠為良,神則佑汝,汝福綿長。將仕郎陳相是寶鏡堂四世裔孫。陳相繼承祖訓,尊崇儒學,注重科舉,家教甚嚴,要求子孫學習先賢,寒窗苦讀,潛研儒學,努力登第。
抗清忠烈志士陳鼎是寶鏡堂九世裔孫,少小的時候在漳州城讀書,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考中舉人,明末清初,鄭成功占領同安城,任葉翼云為知縣,陳鼎為教諭。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八月,清軍攻克同安城,葉翼云、陳鼎與眾將士分門死守。城破后,葉、陳率將士逐巷與清軍血戰,最后,陳鼎矢志不渝,自縊于明倫堂,成為抗清忠烈志士。
陳永華是寶鏡堂十世裔孫(1634年—1681年),字復甫,以子夢球貴贈承德郎。少小的時候在家鄉漳州城讀書長大,從小“好讀書,有奇謀”,父親陳鼎壯烈犧牲后,他投奔正在“延攬天下復明志士”的鄭成功。他注重文化教育事業,興建臺灣第一座孔廟,創辦第一所學府,首次把大陸的科舉制度推行到臺灣,培養出大量有知識的人才,因而被譽為“臺灣文化教育事業的奠基人”。
中國的科舉制度始于隋文帝開皇七年,終于清光緒三十一年,前后歷經1300多年。
整個科舉的過程,必須經過從童生到狀元,層層選拔,其中縣試和府試屬于預選階段,鄉試、會試、殿試才是正式的科舉考試。鄉試每隔3年在省城舉行,有秀才資格才可以參加,考中的叫舉人;會試是鄉試后第2年在京城禮部舉行;殿試由會試合格者參加,由皇帝(或任命大臣)主持。這是科場上一種最高層次的考試,合格者稱為進士,第1名稱狀元,第2名稱榜眼,第3名稱探花。
陳夢球自幼天資聰穎。由于家庭的熏陶,耳濡目染,少年時就開始研讀《左傳》《四書》等經典史籍,壯歲專研《易經》,對易學“疏解簡明,不蹈支離,亦不侈奧博,自成一家”。
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七月清軍攻入臺灣,鄭氏政權無力再戰,投降清政府。當時,陳夢球的大哥陳夢煒為鄭氏澎湖守將,當清軍抵達澎湖時,陳夢煒奉命納款投降。隨后,陳夢煒被編入漢軍“旗籍”,陳夢球就“弟隨兄籍”,被編入旗籍,隸屬正白旗。
陳夢球在臺灣順利通過縣試和府試后,于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考取舉人資格,第2年到京城參加順天府會試,在考試期間,當時京城還沒有設立臺灣會館,就依父親祖籍地,與漳郡蔡日光、戴肹、吳鐘“寓于漳郡會館”。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陳夢球參加甲戌科會試,中為“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甲戌胡任輿榜進士”。
陳夢球成為臺灣首位進士后,由正白旗中授翰林院編修。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高麗(今朝鮮)發生災荒,陳夢球受康熙帝命,督運糧食赴高麗賑災,返航抵閩巡歷六省,后到山西巡檢查案。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執掌主管湖廣,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以待講督學山西“未赴任去世”。

第2排右起第11行

原件 83x229cm 北京首都圖書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