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盧俊杰 石獅市文體旅游廣電新聞出版局
福建省泉州市石獅市錦尚鎮盧厝村盧氏宗祠
作者丨盧俊杰 石獅市文體旅游廣電新聞出版局
石獅盧氏源自 “范陽盧氏”,因此播遷于海內外的石獅盧姓族人,都把自家堂號奉為“范陽堂”。
據福建省石獅市錦尚鎮盧厝村的長老介紹,盧厝盧氏一世祖盧子信和石獅市永寧鎮沙美村始祖盧子仁、盧子明均系親兄弟。盧子信有四子,長子盧景文分南頭;次子盧景忠分后盧;三子盧景壽分西坑;四子盧景衷(分前盧)傳盧子會,后裔分居宮邊、下界、前盧(霞行、侖上)、港東等。盧厝村盧氏字行,其中后盧:福瑞慶石申錫孟濟樹煜遜均繩其祖武垂裕乃后昆仁義禮智信。前盧:福瑞慶石申錫孟濟樹煜遜均,世仲孝友承天德,為善振家聲,芳華智勇全,英杰展宏暉。

盧厝盧氏宗祠大廳
盧氏在全國百家姓排行中居第42位,石獅市盧氏5725人在石獅姓氏排行中居第17位。盧厝行政村中盧厝角落盧氏約1350人、西坑角落盧氏約600人。明代洪武年間,開基祖盧子信卜居此地。因村中有一條大溪名叫“盧江”流入大海,形成一小港溝,盧氏先祖在港溝周邊一處古稱“蟾盂里”的角落建屋,故又稱“港據”。《盧厝盧氏族譜》記載(道光《晉江縣志·鋪遞志》亦載),其始祖卜居“晉江南門外二十都蟾盂里,即今港據是也”。后來,盧氏族人開枝散葉,形成望族,改以姓氏冠村名,稱“盧厝”。在石獅市區到錦尚鎮區的必經之路石錦大道上,屹立著一座巍峨的牌坊。牌坊鐫刻“盧厝大道”,一副對聯“盧江巨浪濤聲依舊,港踞磐石根基永恒”很能說明盧厝村莊的地理特征和盧氏族人的源遠流長。
從盧厝大道直入500米,即可以看到一座棗紅色琉璃瓦作屋頂、白色花崗巖作外墻的“盧氏宗祠”。盧厝西坑盧氏宗祠始建于明初。清初康熙帝宣布福建沿海一律“遷界”,盧厝宗祠慘遭劫難。現宗祠里《盧厝西坑重建盧氏宗祠碑記》記載:“康熙丙戌年(1706年)復建宗祠,應是劫后歸聚重整廢園之時。值茲舉廢復業艱困之時,猶以復建宗祠為重,可見其先祖愛祖孝親視之篤誠。盧氏先祖兩遭國破家亡慘難,故爾示訓兒孫,務以‘修文學武、發展經濟、報效祖國’為立身之本。族人本此祖訓,乃以祠堂作為兒孫學文習武基地:開武館,練拳術,猶以舞獅之技名聞遐邇;辦學堂,培養多士立功立德,累世不絕。……宗賢們為建立新中國立下不朽功勛”。
據村中長老的代代相傳,原宗祠為“出磚入石”式的“金包銀”古建筑。上世紀20 年代重興為磚木結構。歷經八十余年風雨,又見朽舊。2000年,菲律賓盧厝同鄉會和本村鄉賢積極籌謀,由旅菲華僑盧朝暉、蘇雪華家族和盧祖團、蔡君省家族慷慨樂捐全部復建資金及落成慶典經費,共計100萬元。盧厝族人嘉其大義,組織宗祠建委會,僅用半年時間,就建成一座規模恢弘的“皇宮起”石構大宗祠。菲律賓菲華商聯總會永遠榮譽會長盧武敏博士等一大批盧厝海內外鄉賢不僅積極捐建宗祠,還熱心家鄉各項公益事業,被譽為“仁者慷概解囊,能者瘁勞效力,各盡所能,共成偉業”。

盧厝盧氏宗祠大門(盧清島攝)

盧厝盧氏宗祠俯視圖
祠堂坐北朝南,圈以石砌墻垣,垣門朝西南。埕中曾豎立“進士”旗桿夾。祠堂為大三開間兩落、硬山頂,穿斗式結構,具有明清閩南古建筑特色,占地約400平方米。大門額石匾刻“盧氏宗祠”金字。門楣橫批“姜水世家”,言明“盧氏源自姜子牙派下”。門聯“師相傳芳千枝歸一本;范陽衍派萬水總同源”嵌入盧厝盧氏的“衍派”與“傳芳”。宗祠凹壽角柱嵌入盧厝古地名“港據”冠頭聯:“港居處以安物豐民富;據山川之勝人杰地靈”,寄托了盧厝族人的美好愿望。墻上兩方石刻用非常漂亮的草書寫著:“勤而不儉,譬如漏卮,雖滿積而亦無所存;儉而不勤,譬如石田,雖謹守而亦無所獲;能勤能儉,創家者也,不勤不儉,敗家者也”。顯然,盧厝族人以此形象的比喻闡述勤與儉的辯證關系,并希望族人牢記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良好家風。

盧厝獅陣在海峽兩岸獅陣武術大匯演中展示高超武藝

盧厝盧氏宗祠贊譜

盧厝光緒十年族譜
門前堂悉用精雕細鏤的青石、紅石、白石、黑石相間拼裝,梁枋間花籃、梁裙、雀替等木雕,鎏金髹彩,鮮艷華麗。祠堂正廳高懸“范陽堂”“進士”“文魁”“翰林”“敦宗睦族”等20多方金字大匾。其中“師相傳芳”匾額,記載著盧厝盧氏與唐朝盧從愿的淵源關系。盧從愿生于唐高宗總章元年,祖籍河北范陽,是范陽望族裔孫。盧從愿祖上有盧綰、盧植、盧毓、盧珽、盧志、盧諶、盧綸、盧度世、盧昶等自漢至唐的歷代名人。盧從愿是盧昶的六世孫,家自河北范陽過徙到河南臨漳。盧從愿在唐代歷任殿中侍御史、吏部侍郎、豫州剌史、尚書左丞、中書侍郎、金紫光祿大夫、工部尚書、太子賓客、河北宣撫處置使等職。唐開元末,還授吏部尚書致仕,卒贈益州大都督。唐中宗時,選拔官員綱紀失常,有冒名偽選的,有虛報事功的,有賄賂買官的。盧從愿時任吏部侍郎,對此大刀闊斧地加以整頓,蕩平弊端。他主持選官事宜六年政績斐然,其他各職位亦功勛卓著。因此眾多有識之士屢次向中宗、玄宗等皇帝力薦他是宰相的理想人選。唐玄宗遴選宰相時,把最優秀的兩位候選人盧從愿和崔琳用八分書法寫在御札上,以金甌罩住。剛好太子李亨入室,李隆基叫李亨猜猜看,金甌里所寫宰相人選是誰?李隆基說:“如果猜中,就賜御酒給你。”李亨答道:“難道不是盧從愿和崔琳嗎?”玄宗舉起金甌,十分高興地說:“算你猜中了,賜御酒給你”。后人稱盧從愿派下為“師相傳芳”稱石獅盧氏為金甌相裔。


盧厝盧氏宗祠柱聯
宗祠里還有“入廟思祖德唯誠唯敬,修身效前賢至大至剛”“春祀秋嘗遵戴禮遺規尊崇典范,父慈子孝學文公懿訓篤念倫常”“革命革新濱海策源早,先賢先烈史書記述祥”“華胄羈異邦情懷鄉土;僑親建桑梓志在富強”“祖源范陽祖德宗功世代規模遠;基卜盧厝基深本固兒孫紹述長”“東山將軍西塔姑嫂屹立藍天四季春;南水前溪北源后圳流歸滄海三千浪”“尚書鐵面祖德聲揚光史冊;才子詩囊文風丕振育人才”“學著儒宗仕之楷模昭烈執經門下;名聞海內國之楨干尚書輔翼朝中”“學實廉能筋挾后唐首推宰相賢;詩思俊逸名標大歷十家才子秀”等祠聯,要么諄諄告誡盧氏族人務必牢記中華民族尊祖敬宗、敦宗睦族優良傳統,要么謳歌盧氏望族的彪炳歷史,要么抒寫僑親熱愛桑梓的高尚情懷。
據盧厝獅陣武術館理事會理事長、福建省磊鑫集團公司總裁盧榮智介紹,祠聯“武風正勇拼搏巧功善布,歷史長振雄威南獅真傳”記載著盧厝村作為中國金獅陣策源地的光輝歷史。已傳承數百年的盧厝獅陣作為石獅(中國武術之鄉)獅陣的一朵奇葩,在2008年入選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和省級文化遺產傳習所后,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參加各級比賽及國際南少林武術展演,屢獲殊榮。現在正積極配合石獅市政府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近幾年,盧厝盧氏與臺灣盧氏宗親多次開展交流合作,成果頗豐。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春節,由盧厝村與沙美村獅陣武術館等單位聯合承辦“海峽兩岸獅陣武術大匯演”,臺灣臺南大學、臺東大學聯袂組織了榮獲“臺灣高雄創意宋江陣大賽”的冠軍隊,跨越臺灣海峽來石獅參加金獅陣大比武,贏得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成就一段兩岸友好交流的新佳話。
藝文

名人名家
090 對郭石夫繪畫美學思想的幾點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