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林國良
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怎么“說”
——電視新聞“新媒體語言”的敘事技巧
□ 文/林國良
內容提要 電視新聞通過視聽方式向觀眾傳遞新近發生的新聞信息,在新媒體形態和新媒體業務快速拓展的當下,電視新聞的敘事方式悄然發生變化,本文通過分析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的敘事方式和技巧,探討符合時代要求和觀眾需求的電視新聞的新話語方式和新面貌。
電視新聞 新媒體語言 敘事技巧
電視新聞敘事指的是采用特定的語言重現新近發生的新聞的活動,敘事包括敘述者、敘述角度、敘述方式三大元素,建構了電視新聞敘事的基礎框架。[1]
在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敘事如何與時俱進,怎樣運用敘事技巧吸引受眾?新媒體更注重參與度,不再僅僅以專業記者為敘事主體,而是“人人都是傳播者”,眾人組成新聞事件的敘述者,與專業記者一起共同建構了新聞事件的新型敘述方式。新媒體環境下,新聞的敘事文本更碎片化和多元化,新聞文本也有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方式,這種多角度、全方位的文本方式讓觀眾更接近新聞真相。
盡管在新媒體時代受到了網絡和移動客戶端的沖擊,但電視新聞獨特的直播形態、家庭式的傳播方式是其他媒介目前無法匹敵的。[2]新媒體語境下,電視新聞所要達到的敘事目的沒變,變化的是敘事文本、敘事方法、敘事主體和話語特點。近年,電視新聞與新媒體語言主動攜手,進一步創新了敘事形態和技巧,將電視新聞引入了一個更為廣闊的時空。
敘事技巧的好壞事關電視新聞的成敗。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怎么“說”?需要解決兩個核心問題:一是說的方式,二是說的內容。新媒體對電視的沖擊不僅僅是傳播媒介的改變,更有新媒體語言內容對電視的滲透和顛覆,電視新聞是用視聽語言直觀地講述故事,而新媒體語言卻是傳播速度極快的新穎俏皮的詞語或者片段。
電視新聞在發展進程中形成了直播日常化的基本敘事模式,現場直播將生活的開放性與情節的完整性完美統一起來,直播過程具有強烈的現場感,讓觀眾身臨其境,觀眾所看到的是根據媒體議程設定好的始發故事,同時能夠感受事件的偶然性和戲劇性,滿足了獵奇心理和最大程度接近新聞事實的愿望。[3]這種即興敘述方式是電視新聞敘事技巧的集中體現,特別在重大新聞事件中,電視新聞的即興敘事能夠準確還原事件真相,同時可以作為第一見證人和發言人,有效避免產生捕風捉影的謠言。這一點,在新媒體時代具有特別的意義。
新媒體語境下,最明顯的變化是觀眾主體意識的復蘇,他們有著更為強烈的自主參與新聞的要求,發生這種變化的原因,一是因為社會轉型期文化激蕩、價值多元,強調主體意識已然是現代人的普遍心態;另一方面,電視新聞理念也開始創新,更接地氣,更注重表達思想。觀眾主動參與新聞事件的欲求促進電視新聞的開放結構,觀眾成為敘事主體之一,尤其是隨著手機攝像功能不斷提升,為“人人都是傳播者”的自媒體時代創造了極為便利的條件,現在許多突發事件的第一手影像往往不是來源于記者的攝像機,而是來源于受眾的手機。
2014年1月,筆者工作的福建省建甌市電視臺順應形勢的發展,在“建甌新聞”欄目中增設了《百姓DV》板塊,播出老百姓自己拍攝的突發事、新鮮事和感人事,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百姓DV》的開播不僅突顯了新媒體時代觀眾作為敘事主體的地位,老百姓拍攝的影像還為電視新聞的深度報道提供了選題和素材資料。電視新聞報道不僅做到了“三貼近”,電視新聞的敘事議題還可以圍繞受眾的民意走向展開,使接受者與傳播者更具有同一性。
在傳統媒體時代,電視新聞一直是以政治性敘事內容為主導,更關注政策導向和宣傳指令,例如:《新聞聯播》等電視新聞節目所體現的是對政治價值的追求。進入新媒體時代后,新聞敘事方式隨之推陳出新。在互聯網蓬勃發展的當代,廣大民眾的價值取向日益多元,接受的信息更加豐富,追求更為生活化和平民化的內容成為電視新聞敘事的主要內容,因此娛樂性、草根性新聞逐漸占據新聞內容的半壁江山,這也是電視新聞業迎合觀眾需求的必然趨勢。[4]運用亦莊亦諧的新媒體語言風格放大新聞中的娛樂元素,讓觀眾看到最生動、最活潑的新聞已經成為趨勢,除了娛樂性之外,觀眾更關注發生在自己身邊的草根新聞。
例如:福建省福州電視臺的《攀講》欄目以福州方言為主要語言,區別于傳統的嚴肅新聞節目,它以“講天講地,講這講那”為口號,所講述的新聞都是發生在老百姓身邊家長里短的事兒,節目貼近生活,聯系實際,自2008年3月16日開播以來受到本地觀眾甚至海外鄉親的歡迎,目前已成為福州最具影響力的品牌欄目之一。
面向大眾傳播的電視新聞,不能被新媒體語言“即時性強、自主化程度高”的表象所迷惑,從而迷失了自己的觀點和價值。在改進新聞傳播方式,推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同時,電視新聞要注意分辨新媒體語言的適用性,有選擇、有分析地使用,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把積極健康、形象貼切的新媒體語言應用到電視新聞中來,把低俗、庸俗的新媒體語言拒之門外,因此新聞記者要認真學習新媒體語言,勤學明辨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否則就很容易陰溝里翻船。

例如:2015年10月,首屆全國青運會在福建省福州市舉行,10月20日,17歲的小將陳欣怡獲得了女子100米蝶泳的金牌。第二天,《解放軍報》刊發了題為《青運會碧池中的“大腕”》的報道,結果這一標題被網友們戲稱為“無法直視的新聞標題”,因為“碧池”是英文Bitch的諧音,在網絡語言中代表罵人的意思,鬧出這樣的笑話就是因為記者不懂新媒體語言造成的。
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敘述手段更加豐富多元,除了常用的視頻、聲音之外,文字、圖片、動漫等形式也運用到了電視新聞中,為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視聽體驗,多媒體技術的大量運用實現了多種敘述方式的“兼容并包”。例如;很多新聞節目的演播大廳都有一個觸摸式多媒體視頻平臺,主持人通過手指觸摸控制屏幕,選擇所顯示的新聞內容,屏幕上就會出現漫畫、圖片、文字等內容,通過這種方式反映新聞事件和社會現象,生動而直觀;同時,電視新聞敘述文本具有鏈接功能,可以在電視屏幕上選擇顯示網絡新聞信息,讓觀眾主動去搜索其他信息,將新聞事件更加立體化地呈現出來。
新媒體語言更新比傳統媒體更快、影響范圍更廣、傳播速度更快,但新詞新句的產生都有一個檢驗和流傳的過程。有些詞語可能一閃而過,消失在急速翻新的新媒體語言中,而有些詞語卻能經過實踐的檢驗,并適應時代的用語需求,不僅留在新媒體中發揮作用,也貢獻到了傳統媒體中增添媒體語言的時代感。電視新聞運用新媒體語言進行敘事,為傳統新聞媒體注入了新鮮血液,更加適應時代需求,新媒體語境下,電視新聞敘事創新與新媒體語言的流行、受眾主動參與、傳統媒體主動求變密不可分。目前,電視新聞的敘事技巧遠不能滿足現實的要求,電視新聞仍需不斷探索創新新聞節目的敘事形態,才能讓傳統媒體在發揮自身優勢的的同時,顯示與時俱進的青春活力。(作者單位:福建省建甌市廣播電視臺)
【注釋】
[1]Bernard Roshco.制作新聞[M].姜雪影譯.臺灣:臺北遠流出版社, 2000:40.
[2]姜圣瑜.采寫新聞就是采寫故事[J].新聞戰線,2014(6):56-57.
[3]何純.關于新聞敘事學研究的構想[J].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7(5):68-70.
[4]蔡之國 .新聞敘事學研究框架的構想[J].南通大學學報, 2011,7(4):15-18
編 輯 陳國權 24687113@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