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祎(江蘇省常州市鐘樓實驗中學)
體驗式教學在物質間關系復習課中的應用
楊祎
(江蘇省常州市鐘樓實驗中學)
將“化學撲克”應用于以酸堿為核心的物質間關系復習課中,進行體驗式教學,有效提高了課堂參與度與學生積極性,從而較好提升了復習課教學的有效性。
化學撲克;體驗式教學;復習課
體驗式學習是一種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過程。所謂體驗學習,就是“通過精心設計的活動、游戲和情境,讓參加者在參與過程中觀察、反思和分享,從而對自己、對他人和環境,獲得新的感受和認識,并把它們加以應用。”學生通過參與一系列特色各異的教學活動,形成積極活躍的課堂交流氛圍,在討論過程中實現知識的內化,從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下面以元素與化合物知識的專題復習中,本人嘗試采用的化學撲克式游戲化情境教學為例,談談體驗式教學在這節課中的應用。
在初中階段的“元素與化合物”知識中,酸堿鹽是核心組成部分,同時也是難度較大的學習內容,對于復雜的物質間關系,學生很難熟練掌握和運用。因此在這一部分本人采用了“化學撲克”游戲來進行教學。
給出兩組牌,均為初中階段常見物質,學生同樣分為兩組,輪流派出代表進行猜牌游戲。
游戲規則:一人選牌并用一到兩個短語對該物質進行描述,另一個猜牌,描述過程不能出現物質名稱以及俗名,否則犯規扣5分,限定時間2分鐘。
交流討論總結:具備怎樣的條件才能快速猜出物質?
【反思評價】在游戲過程中學生表現得異常積極,當然在某些物質,如碳酸鈉、硝酸銨的猜測中出現了一些困難。要能順利完成這一環節的游戲,快速猜出物質,就要求學生熟悉這些常見物質的一些特殊性質和用途,并能迅速進行調用,這是對學生已有知識的簡單回顧,也在課堂伊始就順利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四人一組,兩兩對打,用第一輪中出現的牌進行反應接龍游戲。
游戲規則:(1)兩位主牌手出牌,兩位副牌手協助主牌手出牌,并將出牌過程記錄于學案中。
(2)一方出牌后一方跟的牌要能與上一張牌發生化學反應,直至另一方無法跟牌。

展示評價:展示出牌過程,評判出牌過程是否存在問題。
交流討論:如何快速準確出牌。
總結:以酸堿鹽為核心的物質間的相互反應關系。
【反思評價】這一環節是對以酸堿鹽為核心的常見物質反應規律的復習。正如庫伯(David A Kolb)所提出的體驗學習理論的四階段,即具體經歷—反思內省—歸納總結—行動實踐。在經過“反應接龍”的撲克游戲經歷后,交流與討論中,學生表示要想快速而準確地出牌,首先必須能對物質進行快速分類,然后根據不同類別物質的反應規律選擇合適的物質接牌。而通過對展示環節中出現的錯誤接牌方式進行反思,可以直觀表現出他們自身在物質反應關系中的薄弱之處,而隨后通過對物質間反應關系的總結和歸納更可以對原有知識體系加以重組修正和鞏固。接下來的“生成接龍”游戲則正是在此前基礎上的進一步實踐與應用。
延續第二環節,改變出牌規則進行生成接龍。
游戲規則:(1)一方出牌后,另一方跟的牌必須是上一張牌發生化學反應后的生成物。
(2)若一方無法跟牌則之前的出牌方可繼續出牌,直至某一方手中的牌全部出完,全部出完牌者獲勝。
(3)跟牌方必須說出所涉及的具體反應,15 s內必須完成出牌。

交流討論:打牌過程中有哪些值得關注的地方。
【反思評價】這一環節是在熟悉物質間反應關系的基礎上進行的思維拓展訓練。相較于上一環節中學生可以直觀地對兩種物質能否發生反應進行判斷,這一環節需要他們不僅能熟練掌握物質間的反應關系,而且關注反應后生成物的情況,即物質的轉化關系。在這一環節中表現出的問題也比較集中,如當一方出“碳酸鈣”,而另一方手中有“水”卻不出牌,學生對于碳酸鈣與鹽酸反應能生成二氧化碳很熟悉,卻往往忽略了此反應的另一產物——水。在交流討論環節,針對出牌過程中出現的情況,學生表示在物質生成關系中還要全面專注各種生成物的情況。此外,在物質轉化過程中,轉化途徑的多樣性也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游戲規則:根據某些牌的相關信息以及物質間轉化關系進行猜牌。

展示:完成猜牌說出猜牌過程并翻牌。
總結:要順利完成猜牌游戲需要哪些知識儲備?
【反思評價】最后的猜牌環節是對整節課復習內容的總結與綜合運用,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需調用物質的性質,物質間的反應與轉化關系的相關內容,同時也意在逐漸培養學生提取信息、發散思維的能力。
在整節課中,始終貫穿體驗式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進行撲克游戲中對物質的反應和轉化關系獲得直觀感受,并且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與交流討論,可以使學生在更加自由、輕松的環境中進行自我反思,實現知識體系的調整和完善。此外,新穎的學習道具也更好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以更加積極的興趣參與到課堂中,顯著提升了復習課的教學有效性。
萬延嵐,盧巍.對化學復習課的重新審視與思考[J].化學教學,2013(5):10-13.
·編輯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