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先
在自媒體時代里,隨著大眾傳媒的便捷,作為歷史見證者,“人人都是他自己的歷史學家”,使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轉變為有據可查的文本世界,意味著中國公眾史學逐漸登上歷史舞臺。但如何通過正確引導,使中國公眾史學由“可以”變成“可行”,進而成為一門學科,寧波大學錢茂偉先生《中國公眾史學通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一書對此問題進行了詳細的闡釋,使我們認識到“中國公眾史學學科建設的意義重大,今日中國逐步進入了公眾時代,公眾時代應有與這個時代相吻合的公眾史學”。
最早了解錢先生的學問是從《明代史學編年考》《明代史學的歷程》等著述,嘆服其史料爬梳功夫及理論建構能力。近幾年,通過錢先生的博客,了解到他正著力中國公眾史學方面的探索,在其影響下,我也曾給學生布置撰寫個人傳記或家族史的作業。但對于如何進行公眾史學的研究與實踐仍是比較困惑,當拜讀《中國公眾史學通論》之后,頓覺受益匪淺。錢先生作為公眾史學學科的策劃者、參與者、推動者,指導學生撰寫個人傳記、采訪勞模,甚至親自參與采訪,并撰寫有關公眾史學研究的論文,創建中國公眾史學網,舉辦公眾史學學術研討會等,使公眾史學研究在國內逐漸由引進歐美理論轉變為自覺研究,進而形成一股學術思潮。而錢先生所著《中國公眾史學通論》一書通過15章近50萬字的系統論述,為中國公眾史學學科體系的建立奠定基石。通讀全書,該著具有如下特點:
首先,高屋建瓴,構建體系。隨著國內研究公眾史學的學者日漸增多,亦有學者論及中國公眾史學學科問題,但在理論上仍缺少宏觀系統的理論來引導這一研究走向更深層次,《中國公眾史學通論》則填補了此項空白。該著第1至3章首先從學理上探討公眾史學包括公眾歷史書寫、公眾口述史學、公眾影像史學、公眾歷史檔案、公眾文化遺產、通俗普及史學六個分支,并闡述其成為一門學科的可行性、必要性,指出生活世界與文本世界的差異與聯系,進而論述人人要參與歷史記錄的必要性、可能性等,強調每一個公民都可以成為自己歷史的書寫者。第4至15章主要針對中國公眾史學學科下面的六個分支進行理論闡釋和實踐論證,對于每一個分支,根據其不同特點,結合國內外相關研究動態,在學理上論析其存在之合理性,在實踐上規劃其操作之可行性。
其次,辨析異同,理清概念。針對學界所言公眾史學、公共史學、大眾史學及通俗史學,錢先生在《中國公眾史學通論》第一章“公眾史學的學科建設”中指出,源自美國的公共史學是建構于美國屬于“社會型”的國家形態之上,而中國的國家形態則屬于“政府型”,故美國之公共史學不適于中國史學。大眾史學則是相對于精英史學而言,注重用通俗手法來普及、傳播歷史知識。而公眾史學是“研究公眾歷史的學問體系”,兼容公共史學及大眾史學,是通俗史學的“轉型與升華”。其第四章“由傳記到個人史學”,從理論上論述中國傳記與國外傳記的差異,以及不同歷史時期傳記的不同呈現特點。該章由東西方傳記的差異,論析不同歷史時期傳記的撰寫特點,進而論析傳記文學與傳記史學的不同,呼吁加強傳記史學的撰寫與研究。第7章“公眾社區史的編寫”亦是先論析村史與村志的異同,接著論述編纂公眾社區史的旨趣。第10章“公眾歷史檔案”從國家與社會的角度入手,由政府檔案、民間檔案、家庭檔案的由來,進而論析在家庭檔案的基礎上,凝練出公眾檔案的概念,“是為了進一步凸顯其公眾主體性”,“使之成為獨立的民間檔案體系”。第15章“公眾通俗寫史”,對公眾通俗寫史進行概念界定,指出“通俗寫史,本質上是人文解讀。所謂歷史的人文解讀,是指人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需求、認知水平來理解歷史”。錢先生正是通過辨析中外、古今相關史學概念、史學現象之異同,進而使中國公眾史學的相關概念得以厘定,使學界可以更清晰地認識、接納公眾史學的相關理論,為進一步推廣中國公眾史學的研究提供理論指導。
再者,講求會通,注重實用。錢先生在《后記》指出《中國公眾史學通論》在撰寫時注重體系的構建,即“通論”。同時,強調其便于推廣,即“實用”。這和錢先生重視會通、強調經世的治學理念是分不開的,這從其以前所撰《史學通論》《火紅歲月:甬城全國勞模口述史》中可見一斑。首先在淵源追溯、知識結構上講求“會通”。第2章在論析“民史的產生:國民史”中,關于“民”地位之變遷,從魏源《海國圖志》追溯,言及梁啟超《變法通議》《新民叢報》等,辨析“民史”之歷史。第6章關于“大家譜前世今生”,由先秦的甲骨家譜、金文家譜,漢晉六朝的譜牒,唐代的譜學,宋元明清到民國期間私修家譜的興盛,可謂清晰再現不同歷史時期家譜修撰之變化。錢先生為構建中國公眾史學學科體系,在各部分論述方面,力求在知識結構上更加融會貫通。如第14章“專家電視通俗講史”,從電視媒介的視角論析電視傳媒在傳播歷史知識中的作用,闡述“專家電視講史及出現背景”“專家電視講史問題與對策”“專家電視講史的社會影響”。第15章“公眾通俗寫史”,在“歷史書寫群體的崛起”中論析“什么是歷史寫手”“公眾通俗寫史”的表現及“為什么會有公眾業余寫史現象”,接著分析“通俗寫史的特征及類型”,進而歸納公眾通俗寫史的意義,并對公眾通俗寫史的未來發展提出展望。這種層層剖析的做法,使相關問題一目了然。其次,在撰寫目的上注重實用。第7章“公眾社區史的編寫”,詳細介紹公眾社區史的撰寫體例,并從實踐上探索如何撰寫公眾社區史。該章在撰寫時有效地參考了臺灣撰寫村史的經驗,并介紹了國內修纂村史的可借鑒之處,為其他地方撰寫公眾社區史提供了很好的經驗借鑒。第8章“公眾口述史學”,在探討口述史的采訪諸問題時,錢先生從采訪要重視歷史要素、聊天得找到對手、底層人群采訪要用自然閑聊法等八個方面詳解如何進行采訪及采訪中應注意事項。這樣細致入微地歸結每一個細節,使學習者感到有現成的模板可以采用。
《中國公眾史學通論》以宏觀的理論建構和微觀的案例解析相結合,厘定公眾史學的相關學術概念,又提出了公眾書寫的操作方法,是“中國公眾史學學科建立的標志性作品”,可謂構建了中國公眾史學學科體系之基石。亦如張廣智先生《中國公眾史學通論序》中所言,讓歷史女神“從高樓深院走向坊間,走向社會,走向公眾”。
?(作者系武漢大學歷史學博士,華中師范大學歷史學博士后,美國密西西比州立大學訪問學者,湖北科技學院人文與傳媒學院歷史系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史學史及湖北地方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