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波
揚州市: 城鄉社區協商民主的實踐與思考
林 波
協商民主是基層民主實踐的重要環節,2015年下發的《關于加強城鄉社區協商的意見》為穩步推進城鄉社區協商指明了方向。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省揚州市積極推進城鄉社區協商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建設,解決群眾的實際困難和問題。
(一)鼓勵多方參與,推進協商主體參與多元化
一是引導居民積極參與。基層民主協商,最大困難是居民參與度偏低。近年來,揚州市利用網格化全覆蓋的優勢,通過網格長走訪入戶、上門服務,第一時間廣泛收集社情民意,引導居民參與協商議事。如康樂社區武莊8號樓群屬老小區,以往環境較亂,居民意見較大。在社區工作者和網格長牽頭下,居民自發成立了自管小組,通過選領袖、建組織、定制度,成功處理了樓群自治中的15件難事,并創辦《樓群新風》小報紙,充分調動起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熱情。
二是吸納駐區單位參與。駐區單位是社區寶貴資源,推動社區與駐區單位共駐共建是提升社區建設水平的有效途徑。揚州市各社區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邀請社區轄區內的機關、企事業單位、個體戶等加入社區協商議事委員會。在協商議事時,根據需要吸納相關代表參加,引導各方平等對話、充分協商。如四望亭社區因地處繁華地段,占道經營攤販較多,為此社區專門成立了社區商會議事會,并召集居民代表、商戶代表配合職能部門對占道經營現象進行處置,收到較好成效。
三是推動社區社會組織參與。自十八大以來,社區各類社會組織迎來發展春天,逐步成為社會治理的重要主體。揚州市于2013年建立市級社會組織公益創投中心,各區及部分街道也相應成立了社會組織孵化中心,注重培育與發展社區服務性、公益性、互助性社會組織,讓這些社會組織扎根社區,不僅為居民提供服務,還為社區開展協商民主增加了新活力。截至2015年,揚州市已注冊登記的各類社區社會組織達1029個,每個社區注冊登記的社會組織均超過10個。
(二)規范協商程序,協商議事流程制度化
協商民主是否能長期保持生命力,關鍵在于制度是否健全完善。隨著社區居民自治意識的覺醒,各社區相繼修改完善多項民主自治協商規章制度,文昌花園社區還推出了由社區居民共同參與制定的“社區居民公約”。揚州市也制定了協商民主實施意見,意見以“協商于民、協商為民”為宗旨,明確社區協商主體、內容及形式,以江都區仙女鎮在提煉總結的提議、合議、群議、決議、評議“五議決策法”為協商議事基礎程序。
在農村社區協商民主實踐中,揚州市注重加大村務監督制度建設。2015年9月,儀征市在全省率先嘗試推選村務監督委員會,建立健全村務監督機制,擬定公開事項、監督流程等制度。揚州市下發了《關于貫徹落實〈江蘇省村委監督委員會工作規則〉的實施意見》,除明確了村務監督內容與程序外,還對村務公開的內容、形式、程序、時間做出規范,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三)積極探索創新,協商民主載體多樣化
一方面,傳統的社區協商民主形式已日趨成熟,民情懇談會、圓桌議事會、網格議事會、社區聽證會等形式已為居民廣泛知曉,社區干部坦言:以前社區找居民開會,現在居民主動找社區議事;以前在社區會議室商量事情,而今在居民院落或樓棟溝通交流;以前在辦公室為如何解決問題犯難,現在有廣大居民一起集思廣益。
另一方面,“互聯網+”也逐步滲透至社區協商民主工作中,網上居委會、社區論壇、社區微信、微博、QQ群等逐步流行,特別受年輕人歡迎。西區一個新建商品房社區計劃改造部分綠地改建健身場所,征求廣大業主意見,物業起先是逐一登門拜訪但效率過低,后來嘗試通過掃描二維碼在微信上投票,短短三天超過七成的業主表達了觀點,甚至有人附上施工建議示意圖。揚州市目前正在推廣建設的智慧社區平臺,除整合各社區信息系統外,還成為居民與社區良性互動的平臺,及時收集、快速反饋、妥善處理民情民意是該平臺的重要目的之一。
(四)完善民主監督,協商成果轉化公開化
城鄉社區協商民主能否發揮作用和取得實效,關鍵在于如何將協商成果最終落實到實處。揚州市各社區均實行“首接責任制”,接案人負責跟蹤每個事項直至完全辦結,確保協商成果真正落到到位。“五議決策法”中的“評議”,就是公開協商成果落實情況,接受廣大居民評議。社區協商成果執行與轉化情況除在社區公開欄進行公布外,還利用網上居委會、微信、微博、QQ群等網絡載體及時對外發布,切實維護廣大居民的參與權、知情權、監督權。
在多元化的社會背景下,深入推進社區協商民主工作也存在一些阻礙因素,主要表現在:
(一)社區自治本位回歸有待加強。村(居)委會是群眾自治組織,但目前承載的行政性事務工作依然較多,基層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仍將城鄉社區視為政府的“辦事員”,習慣將上級部署的目標工作任務層層分解至基層,基層干部服務百姓精力受到一定限制,難以騰出手來研究協商民主、推進居民自治。
(二)協商民主制度有待繼續規范。協商民主目前在城鄉社區中仍屬于較新領域,相應的制度規范是在實踐中初步嘗試制定,在遇到新問題或突發事件時能否適用尚不明確。目前協商民主的主要形式,如民主懇談會、協商議事會等,其議題、議程在很大程度上由組織者單方面確定,其協商結果較容易受到組織者喜好的影響,這使得議題的確定不具有穩定性,協商成果公信力受到制約。
(三)協商民主多元監督有待完善。城鄉社區民主監督方式主要通過定期報告工作、開展民主評議和事務公開來實現。但事實上,個別城鄉社區的工作報告只是走走過場,未涉及群眾密切關注的核心點;群眾在開展民主評議時,出于不惹事、不找事的從眾心態,評議過程帶有一定的隨意性、趨同性;社區在對外公開事務時,經常出現“選擇性公開”的現象,居民對公開的事務要么不關心,要么無法監督。
(四)部分群眾參與協商熱情不高。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城市社區居民忙于工作少有與社區鄰居來往,與社區溝通交流意愿不強;在農村社區,許多村民外出打工或經商,與村委會原有的經濟利益和社會管理由直接轉為間接。部分群眾對涉及不到自身利益的事務不感興趣,參與社區事務管理的動力不足。
(一)繼續深入推進“政社互動”和社區減負增效工作。目前揚州市“政社互動”已實現了城鄉社區全覆蓋,“十三五”期間需進一步推進基層政府和城鄉社區依照兩份清單,厘責確權,嚴格執行社區工作事項準入制,切實為城鄉社區“去行政化”。

(二)持續推進社區信息化工作。信息化是社區建設工作的得力助手,要逐步實現社區一張網、一根線的目標。“十三五”期間,揚州市將逐步把社區現有的信息系統遷移至智慧社區平臺中,實現社區數據的“一次采集、多方共享”。此項工作涉及面廣,協調溝通難度較大,建議民政部、省民政廳適時加強與同級相關部門溝通工作,幫助各地做好信息系統數據共享對接。
(三)進一步發展與培育社區社會組織。“十三五”期間,應繼續加大資金投入,資助、指導建立各級社區社會組織孵化基地;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引導各類社會組織參與社區事務;注重社區社會組織的品牌項目包裝,帶動更多的社區社會組織深度參與社區公共政策的制定。
(四)持續加強協商民主體制機制建設。建立健全完善的協商民主制度,圍繞協商民主的議題選定、協商流程、成果執行等關鍵環節持續展開研究與實踐,并總結經驗,完善協商民主規范制度,持續提升城鄉社區協商民主工作水平。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