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詩雨 應琛

步行,作為人類最基本、最自然的活動,一向是城市中最基本、最必要的交通方式。一般來說,每次交通出行的始端和末端都必定是步行。
但現代化交通的出現,令旅程突破了步行距離的界限,急速的城市化和交通發展令城市規劃變成一場要容納越來越多機動車的競賽,機動車成為生活中的“必需品”,尤其是在經濟發達的地區。隨之而來的是交通擁堵、空氣污染和噪音問題,最終是整體生活質量下降。
近年來,不少有遠見的城市為抑制此趨勢,也為了人類健康、環境可持續發展和城市宜居性著想,主張改善步行設施,鼓勵居民多步行,讓步行這種最基本的交通方式重新得到社會重視。
在城市交通發展如火如荼的同時,上海對于步行空間也給予了同等的關注與重視——從政策上看,《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以下簡稱“上海城市2040總體規劃”)提出,到2020年上海要成為慢行交通高品質城市,到2040年能夠成為全球慢行交通的標桿城市。具體的目標就是希望屆時兩輪車和步行的分擔率仍然保持在50%以上。
行走快樂
半年多前,從南京西路區域的家到打浦橋附近的單位,3.5公里的路程,李依伊(化名)會乘3站地鐵,或者是半個多小時的公交車,有時還等于20多元的“打的錢”。
但這一切后來發生了徹底的變化,因為不堪忍受每天上下班災難般的交通擁堵,今年5月的某一天早晨,“85后”李依伊做了一個對自己來說十分大膽的決定,“我打算以后都坐‘11路(兩條腿步行或跑步)’上下班?!?/p>
李依伊給自己規劃了一條步行路線,單向40分鐘左右的路程,可以走5000步左右,一路上除了商店林立的商業街,還有林蔭小道,有時還能穿個弄堂,感受一下老上海的氛圍。
“雖然剛開始比較累,但是現在每天這樣步行上下班已經成為一種享受了。”李依伊告訴記者。
近年來,隨著微信朋友圈“曬步”的流行和民眾健康意識的不斷提升,像小李這樣的“步行者”越來越多,全國各地都出現了許多由市民自發組成的“走/跑步俱樂部”。
世界衛生組織曾指出,走路是“世界上最好的運動”。因為工作需要,經常面對電腦一坐就是一整天的李依伊對此深有體會。
“堅持走路上下班,對我來說,正好彌補了缺失的運動量,同時還能放松身心?!崩钜酪撂寡裕约含F在的精神比以前好多了,“尤其是下班步行回家沒有時間限制,可以欣賞路邊的花草,聽音樂,給朋友們打電話,看看街邊的小攤,看到感興趣的小東西就買下來,我仿佛有一種小時候放學回家的感覺?!?/p>
的確,步行不但連接人與其工作,亦在社交層面上將不同的人聯系起來。步行不只是為了到達最終目的地,本身亦是一種生活體驗,一個會帶來歡樂的過程。
許多同李依伊一樣步行上下班的白領紛紛在網絡上表示贊同。記者看到,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堅持步行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逃離擁堵的城市交通的同時,通過步行驅散工作所帶來的身心疲憊。
而對于21歲的大學生阿薛來說,步行更像是一種生活樂趣。小時候在貴州老家,為了讓年幼的阿薛熟悉自家附近,她的父母經常會帶著她步行到城市的各個地方。久而久之,阿薛便養成了步行的習慣,長大后步行更是成為了她的一種愛好。
“無論在老家還是上海,我都不太喜歡交通工具,公交容易堵車,地鐵又有很多人,打車則有經濟壓力而且也會堵車?!卑⒀φf,“只要不趕時間,腳程不超過一個小時的,我都會堅持步行,當然惡劣天氣除外?!?/p>
在阿薛看來,走路也是個放松身心的過程。不同的街道和行色匆匆的路人都是非常有趣的風景,例如,衡山路一帶的街道和店鋪充滿了文藝氣息,“走在這樣的街道上非常享受,很適合邊走邊放空大腦或做一些天馬行空的想象”。
2014年8月,《中國城市步行友好性評價》發布,在全國東、中、西部35個被選中的城市里,香港被評為“步行天堂”,上海等4個城市緊隨其后被評為“非常適宜步行”城市?!对u價》表示,在適宜步行的城市中,市民絕大多數日常活動可通過步行和公共交通完成,而在不適宜步行的城市中,人們出行則很大程度上依賴機動車。
《評價》提出,要提高城市“步行友好性”,首先要鼓勵“緊湊混合的土地利用”,如減少功能單一的大型居住區和商業區,增加街區活力和步行的吸引力,中心城內部應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停車場等。國際上,許多大城市如紐約、倫敦和巴黎市已將街道發展為公共空間,街道不僅作為主要交通要道,亦成為社交場所,培養小區和社會的連接性。
同時,要建立便捷的公共交通接駁體系,特別在居住區、商業區、娛樂中心周圍建立步行系統,并完善步行系統和城市公交設施之間的聯系。良好的照明能鼓勵居民在晚上步行,同時提高安全性,因此要注重步道周邊照明系統的亮度、覆蓋范圍和路燈間距。最后,步道兩側要有座椅、公廁和垃圾箱等基礎設施,出現高低變化時多用緩坡代替臺階,步道沿線景觀可以和當地藝術機構合作,以增加美觀性等。
被擠壓的步行空間
一座城市的“步行友好性”,《評價》主要綜合考慮四方面表現:安全性、舒適性、便捷性,以及當地政府對步行系統的政策管理水平。在最終得分中,上海在35個城市中位列第三,僅次于香港和深圳。具體到四個考核方面,上海在政策管理水平方面的得分很高,幾乎和香港不相上下,并大幅領先于其他城市;但便捷性相對較差,在得分前十的城市中列倒數第一;舒適性和安全性得分則位列中上。
阿薛向記者抱怨道:“下雨天和下雨過后,有些路段的步行體驗就會變得非常差,路面污水和眨眼石的問題很嚴重,往往一腳一個‘雷區’。其次,上海一些路上沒有非機動車道,人行道也有寬有窄。比方說,在延安路上,助動車、自行車或摩托車都在人行道上行駛,有時候避之不及很危險,另一方面走到窄的地方行人完全無法通過。”
李依伊也談到,雖然步行路線是自己設計的,但面對一些情況仍舊很無力,“主要有兩點我很反感,第一,路面灰塵和汽車尾氣,尤其是下班時段這個問題非常明顯;第二,私家車占道,電瓶車、自行車亂停亂放,我真的很希望車輛不要再擠占人行道,為我們步行留出一些空間。還有就是綠化,上海的夏天比較熱而且曬,但有部分街道遮陽不好或者沒有遮陽,那行人就不得不在暴曬下步行。”
步行環境為何不盡如人意,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毛其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分析稱,現在很多人開車,選擇步行等慢速交通的人越來越少,步行道也就會越來越“弱勢”。相反,如果大家多選擇走路,步行道自然而然就寬了。他還特別指出,在一些歐美國家,車主只要看到人,很遠也會停下來,耐心等步行者離開交通區域。但中國的絕大多數司機還沒有這種意識,人和車之間缺乏相互的尊重,優化步行環境,要爭取消除人車對立。
盡管在日常生活中,以成年人3-4公里/小時的步行速度無法實現遠距離的快速移動。但是,城市交通發展不應該成為犧牲步行空間的理由,更何況,還有越來越多像李依伊和阿薛一樣的步行者涌現,為“11路”留出空間是必須的。
同濟大學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交通運輸學院教授陳小鴻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訪時就表示,一個城市對不同交通方式、不同人的關懷體現了這個城市的發展風貌。她自己就非常關注一個城市中的步行和自行車的慢行系統。2015年年底,陳小鴻和她的團隊完成了上海城市2040總體規劃里有關慢行系統的規劃,并完成了評審。
“確實,像延安路這樣完全沒有非機動車道,步行條件也比較差的道路,對需要步行的人非常不友好?!标愋▲檹娬{道,所有空間里,步行空間是最重要,也最應該得到保證,“因為下車以后,人們總有一段需要走回家的路,步行是無可避免的。不解決步行上的問題,以后每設計一條公交線路就會產生新的‘最后一公里’問題?!?/p>
在陳小鴻看來,一座慢行交通的標桿城市,需要做到四個一流:一流的設施品質、一流的法制意識、一流的管理水平、一流的人文關懷。落實到步行上,其中最重要的是街道寬度和平整,改造軌道交通沿線的人行道;其次需要保障步行街道是平整干凈的,有林蔭道,夜間有清晰的照明等等。
據統計,上海全市的城市道路里面,有獨立的自行車道將近40%,2/3的道路是有獨立的非機動車道的,這可以有效避免擠占人行道。
事實上,在上海近年來重點發展的不少區域中,建立完善的“慢行系統”始終是“重頭戲”之一。例如,此前靜安區就提出計劃利用部分現有道路資源,在區內建設“三大慢行圈”,在中午和晚間“健身高峰時段”,對占用機動車道路的路段配合交通限流限速等措施。而規劃部門為楊浦區濱江南段設計規劃方案時也明確提出,除了要逐步打通濱江公共開放空間、為建設沿江慢行系統做準備,還要在濱江腹地區域沿杭州路等規劃一條串聯周邊歷史建筑的通道,并和濱江區步道對接成一條“O”形環路等。
步行友好需要多方協力
要散步,先開車——在中國的大城市這里似乎是一種普遍的怪象。那么,人們不能在住家所在小區散步么?
對此,陳小鴻指出,現在人們居住的小區大多都是封閉式的,人們把自己圍起來是有代價的,體現在步行上就是道路局限性明顯,不夠開放。
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撰寫的《大城市發展的一個誤區》中就這樣寫道,“像布魯塞爾、巴黎和羅馬,路網非常豐富,城市的毛細血管是暢通的,路口、城市道路貫穿著整個城市,而我們的城市看起來很大,但是因為小區是封閉的,路網也是封閉的?!?/p>
對此,有房地產老總回應道:“房產行業確實要思考如何打造適宜步行的道路,給城市空間留出更多的綠地,參與‘步行城市’的建設,提供健康、舒適、便捷的生活社區,這也是參與城市建設的房產商的首要原則。”
建設步行城市,房產行業確實有著重要的責任。但要建造一個“親步行”的環境,政府部門必須要有相關政策與管理方面的配合,這并不一定是開辟“步行街”,才能提高步行的便捷性,或建設更多的“綠道”,才能提高步行的舒適性。
陳小鴻說,微信“曬步”的流行說明人們的價值觀發生了改變,那么這個城市需要為人提供相應的條件。一個“親步行”的環境必須先有妥善的城市規劃和設計,這涉及城市土地利用、交通系統規劃和步行環境設計,由于我國市中心的建筑多已存在,因此,只能加強步行網絡的設計,使其與公共交通無縫對接,并與周邊工作和生活設施良好連通,當這些條件都具備了,行人才會有舒適愉悅的步行體驗。
“我們這個城市現在不是需要大工程,而是需要精細化的設計。如果真的沒有空間,則要仔細考慮設計連廊、連樓。但是目前在上海市還無法實現,因為我們許多樓都是自用的樓,在連接時和啟用后都會產生很多管理問題。”陳小鴻告訴記者,新加坡這方面就做得很好,新加坡的步行道要求包括天橋在內的人行道都要加蓋。

城市建設中,優先考慮人行道的條件,體現了城市規劃的人文關懷。
此外,步行城市的發展同樣離不開全體市民的參與。陳小鴻以小陸家嘴的道路規劃舉例,現在取得的成效與當地民眾在政府的引導下參與到街道的規劃中是分不開的。
“公民教育同樣是政府責任,讓民眾的選擇和政府的導向達到一致才是最好的模式。”陳小鴻提出,“既要為步行者留出舒適的步行空間,也要引導部分民眾認同、尊重步行者并共同維護步行空間。上海城市2040總體規劃在公眾參與方面就做得比較好,這也就是我所說的一流的人文關懷與法制意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