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要]抗日戰爭時期是我國經歷的前所未有的災難時期,這一時期各地涌現出大批學校,沂蒙抗日根據地便是一個典型代表??谷諔馉帟r期學校教育不僅僅是為了學習學校課程,更重要的是適應戰時需要,培養士兵的作戰能力,增強軍隊戰斗力,動員廣大群眾,協助中共中央開展工作,對當時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領域都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關鍵詞]抗日戰爭;根據地;學校;教育
自1937年盧溝橋事件爆發后,日軍全面侵華,氣勢洶洶。為了抵御外侮,救亡圖存,中共中央決定大力支持學校的創辦,以學校為基礎提高我軍及人民的作戰能力,團結精神,恢復國家的安寧與穩定。沂蒙抗日根據地緊跟中央的腳步,隨即開辦多所不同類型的學校,以滿足抗日戰爭的需要。
一、抗日戰爭時期學校教育的必要性
在日軍全面侵華之際,山東首當其沖,大部分地區都受到了嚴重的破壞,沂蒙地區作為山東的重要交通樞紐地帶,更是難于幸免。日本侵略軍對沂蒙抗日根據地及敵占區實行奴化教育,極力宣傳所謂的“中日親善”,“共存共榮”,企圖控制兒童及群眾的思想為他們左右,達到其侵略占有中國的罪惡目的。中國必須奮起反抗,積極宣傳抗日思想,而學校是育人的陣地,教育是民族興旺的源頭,肩負著宣傳抗日,團結教育民眾,培育軍事作戰人才等重任,可以弘揚民族精神,樹立民族自尊心,增強民族自信心,使人民銘記中國領土完整不容侵犯,保家衛國是己任要勇于承擔。因此,抗日戰爭時期必須建立發展學校教育,反“奴化”教育,增強民族自尊,推動武裝抗日運動,培育大批優秀人才,提供抗日生源,提高部隊作戰力。
二、抗日戰爭時期學校教育的動機和貢獻
(一)培養士兵的作戰能力,增強軍隊戰斗力
1938年毛澤東曾提出干部教育的有關指示,要求各抗日根據地都要大力開展干部教育,并說“干部學校越大越好”。沂蒙抗日根據地作為山東地區的重要戰略地,自抗戰以來民眾的抗戰熱情高漲,多次受到中央的提名表揚,但該地缺乏戰斗經驗,甚至出現有軍隊無統帥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干部學校的建設就顯得尤其重要。干校在臨沂的創辦為臨沂革命注入了新的活力,至1939年底,僅岸堤干校就培養了五期學生,為抗日戰爭培養了軍政干部2,4000余人,[1]加強了人才隊伍的建設。1940年抗大第一分校遷到沂蒙地區后,汲取了岸堤干校等多所干校的有生力量,形成一所治學嚴謹,組織規范的高素質院校,把一批批只會握筆桿的知識青年訓練成既能夠持槍上陣,奮勇殺敵,又可以運籌帷幄,指揮部署的優秀人才。1941年,我主力部隊趁敵人外出掃蕩,郯城空虛的時機,集中優勢兵力,一舉攻克敵人在魯南的最大軍用糧倉所在地——郯城。學校派出一個中隊約有一百二十人參加了戰斗服務,師生冒炮火向前線扛送子彈,送飯送水,幫助向外搶送繳獲物資,學校師生同當地群眾,全力以赴,三天內把敵人的軍糧全部運光,其中師生約拖送一萬余斤。[2]干校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結合,有勇有謀,參加多次抗日戰斗。
干校的開辦加強了軍隊干部人才的建設,為抗日根據地提供了大批優秀人才,在敵人后方開展游擊戰爭配合前線牽制敵人,阻止其前進,[3]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二)動員廣大群眾
為了爭取各抗日民族黨派及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讓廣大人民群眾認識到奮起反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積極參與到抗日戰爭的大潮中,為民族解放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中國共產黨啟迪民智,將目光轉向了教育。在沂蒙抗日根據地建立了不同的學校,不僅有干校,抗戰小學,中學,大學等基礎規范學校,還有識字班,兒童團等富有革命特色的群眾組織。抗日戰爭時期,學校組織學生下鄉宣傳科學思想,用表演文藝節目的形式鼓舞人心,以動員群眾參軍擁軍。根據一些曾在抗大第一分校的同志回憶,學校七年中編寫和書寫的宣傳材料,標語漫畫不少于1000種,譜寫通俗流行歌曲100多首。[4]眾多沂蒙紅嫂都出自識字班,使識字班成為當時沂蒙紅嫂的精神傳承的載體,動員了廣大婦女走出家門,成為抗戰的積極分子。
(三)協助中共中央開展經濟建設工作
戰火摧殘著中華大地,人民生活日益艱苦,朝不保夕。面臨如此情況,政府下達減租減息的法令,開展大生產運動。實際上,法令開始實施的并不順利,地方官員怠慢,地主豪強阻礙,甚至部分群眾也反對。但是學校學生思想比較開放,能跟著黨的思想走,所以大力開展學校教育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
干校曾幫助農民大搞春耕生產,在農忙的時候幫助農民看孩子,組織農民集體秋收活動等。濱海中學根據戰時需要設置了不同的學科專業,學校師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理論聯系實踐。工礦業學生曾赴日照,在擋潮壩工程中寫下輝煌的一筆。會計專業學生為農村變工隊設計出一套完整、實用、便捷、有效的的記賬公式,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方便。而師范生將戰時教育思想、革命政治理論運用到生產實踐中,最典型的便是張建華同學最先提出的“莊戶學”,曾在莒縣轟動一時,后在全臨沂推廣,進而走向中國的大半邊江山?!扒f戶學”既提高了當地百姓的文化水平,又不耽誤生產勞作,更重要的是減少了“來了報不能看;發了書,干瞪眼”[5]的情況,農民減少了吃虧上當受騙的經歷,不會因不識字而錯過政府發布的利于人民的法令政策。農民思想解放,跟上黨的步伐,為減租減息運動減少了不少阻力,為大生產運動提供了重要保障。
(四)抵御奴化教育
敵人在占領地內普遍設立學校,企圖實行奴化教育,使我國兒童忘掉祖國,甘心俯首聽從日軍的指揮。為了打碎日本侵吞中國的妄想,中共中央對其進行政治反攻,創辦學校教育兒童,團結廣大人民群眾,同日軍宣傳的“新民主義”斗爭到底,揭露其欺騙人民的虛假面具,以鞏固抗日根據地,將日本侵略軍驅逐出中國。
另外,為保證敵占區的兒童不被敵人奴化,在敵占區建立多所“兩面小學”,即兩套課本,兩種教學方案,日偽軍來學校時學習四書五經,進行尊君敬長的傳統思想教育,日偽軍走后,講抗戰故事,家國大義,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革命思想理論。“兩面小學”的創辦為抵御奴化教育做出了重要貢獻。
(五)解放思想,剔除宿命觀
中華民族經歷了幾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的統治時期,老百姓早已形成了一種逆來順受、敢怒不敢言的宿命觀,他們寄情感希望于宗教,或是一些封建迷信活動。外國侵略者的迫害也僅僅是加深了這種宿命觀,部分民眾愚昧麻木,認為是他們的命,他們無力反抗,也從未想過要去反抗。
沂蒙抗日根據地同樣存在這種情況,面對地主豪強的奴役與壓迫,大多農民沒有自我,加之頑固分子的愚弄與欺騙,他們不能也不敢有所反抗,更有一些人同豪強地主一起反對黨的號召與領導。有些地區甚至出現八路軍將農民從地主手中解救出來,他們卻不知何去何從的情況。要想徹底將他們從舊社會中解救出來,使他們體會到“當家做主”的感覺,讓他們有保家衛國的覺悟,就必須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以及先進的抗戰知識,改變其陳腐的思想觀念。
在沂蒙抗日根據地,黨和政府決定打擊各種迷信活動,通過學校教育學生,反對愚昧落后思想,學習馬克思主義思想,同這種消極情緒作斗爭,并通過學生帶動其他群眾,接受科學思想,令人民振作起來積極參與到抗戰的隊伍中來。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平邑幾所小學組織兒童團破除封建迷信,斗神漢神婆,掀神桌子。[6]
三、沂蒙抗日根據地學校教育的意義
沂蒙抗日根據地的學校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解放了學生的思想,使其廣泛動員發動群眾,提高群眾的思想覺悟,為擴大地方武裝力量,鞏固沂蒙抗日根據地發揮了重要作用。學校配合政府的各項工作,促進了抗日戰爭時期沂蒙抗日根據地的發展。另外,它適應了戰時斗爭的需要,為抗戰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總體來看,沂蒙抗日根據地的學校教育符合戰時的要求,滿足了學校建立的最初動機,為抗戰做出了重大貢獻,實現了學校建立價值和意義。
[注釋]
[1]山東解放區教育史編寫組.山東解放區教育史[M].濟南:明天出版社,1989:14.
[2]中共臨沂地委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憶沂蒙(上)[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5-7:657.
[3]鄭玉強.革命干部的搖籃——岸堤干校[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5-6:7.
[4]臨沂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臨沂歷史大觀(第六卷).抗日戰爭時期下卷[M].濟南:黃河出版社,2009:376.
[5]中共臨沂地委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憶沂蒙(續)[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5-7:623.
[6]山東平邑縣志編纂委員會.平邑縣志[M].濟南:齊魯書社,1997-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