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琪
吃完早飯,我開始整理上個月的駐村工作材料。九點半,一位六十多歲的村民來到辦公室。老人家穿著樸素、精神矍鑠。我請他坐下來,給他送上一杯茶,然后拉起家常。
在與老人的交談中得知,他姓尚,今年67歲,老伴兒65歲,兒子、兒媳在外地務工,快4歲的孫子由他們老兩口兒帶;家里飼養了兩頭豬和一頭牛。他的老伴兒身體不是很好,大部分農活和家務事都由他來干。
尚老爺子來村黨支部,主要是詢問低保政策,因為他發現一些比他年紀小的村民拿了低保,而他卻沒有得到。我認真傾聽他的話,拿來駐村工作手冊,對照文件仔細給他解釋:低保是一項針對農村特困戶的最低生活保障,而不是全民性質的保障制度,什么人享受低保要由村集體會議討論投票決定,應該是村里最需要扶持和幫助的家庭,不能簡單地拿年齡來衡量。
聽完解釋,老爺子對我的答復比較滿意:“以前想了解政策還有點兒困難,現在你們年輕人的知識多、態度好,又熱情,確實讓人感到滿意?!?/p>
聽了尚老爺子的贊揚,我很受鼓舞,但更多的是思考——第一書記從城里來駐村,怎樣才能把話講到群眾心坎上?
如果對村情民意缺乏了解、不會運用“群眾語言”,講話僅僅是從文件到文件、從概念到概念,再高的水平群眾也不樂意聽,久而久之,甚至可能形成隔閡。只有學會“群眾語言”,掌握工作方法,和群眾打成一片,你講的話才能讓大家聽得進、記得住、愿意照著做,扶貧好政策也才能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當然,道理誰都懂,真正做起來并不容易。接下來的工作中,我必須修好這門“群眾語言課”,努力做到講的都是“家常話”,說的都是“百姓事”,論的都是“平實理兒”。
(作者系伊春市殘疾人聯合會派駐帶嶺區雙興村第一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