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后強+++++++++++++++++++++++++++++++++++++++++++++++++++++陳杰
珠峰的高度象征著交流合作水平的高度,預示著一種愿景和目標,勇攀世界高峰,善作國際第一。
學界對環珠峰經濟圈有不同的稱謂,可以稱為“跨喜馬拉雅經濟圈”或者“環喜馬拉雅經濟合作帶”,我們稱之為 “環珠峰經濟圈”。在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支持西藏經濟社會發展若干政策和重大項目的意見》【國辦發(2016)50號文】中,稱為“環喜馬拉雅經濟合作帶”,要求加快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支持參與孟中印緬走廊建設,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我們認為,珠峰的高度象征著交流合作水平的高度,預示著一種愿景和目標,勇攀世界高峰,善作國際第一,因此,我們更傾向于“環珠峰經濟圈”的稱謂。
環珠峰經濟圈的界定
對環珠峰經濟圈也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界定。廣義的環珠峰經濟圈是從喜馬拉雅經濟區域擴展至孟中緬印為核心的南亞和東南亞地區。狹義的環珠峰經濟圈是以樟木、吉隆、普蘭口岸為窗口,以拉薩、日喀則等城市為腹地支撐,面向尼泊爾、印度、不丹、孟加拉國等,發展邊境貿易、國際旅游、藏藥產業以及特色農牧業、文化產業等。半徑不同,包含區域不同。半徑越大,圈內國家和城市越多??陀^現象是,經濟發展水平隨著半徑增大而提高,半徑越小,經濟發展水平越低。這是由于客觀自然條件決定的。因為半徑越小,海拔越高,氧氣密度越低,環境越惡劣。
珠穆朗瑪峰(Qomolangma)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海拔8844.43米,輻照面廣,被稱為地球第三極,在它周圍20公里范圍內,僅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多座,形成了群峰簇擁、峰頭洶涌的波瀾壯闊場面。環珠峰經濟圈,就是以珠穆朗瑪峰為圓心、梯次向外延伸的經濟空間結構。從環珠峰太陽系結構示意圖(圖1)看,珠穆朗瑪峰處于“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青藏高原太極(圖2)的中心。向外依次可劃分為四個圈層,分別是:第一圈層,主要城市有拉薩、加德滿都、巴特那、達卡等;第二圈層,主要城市有昌都、和田、新德里、克塔克、曼德勒、密支那等;第三圈層,主要城市有昆明、重慶、成都、蘭州、吐魯番、伊斯坦布爾、仰光、萬象、河內等;第四圈層,主要城市有桂林、宜昌、西安、烏魯木齊、孟買、曼谷等。環珠峰經濟圈10國及其大小城市猶如一串誘人可口的葡萄(圖3)。在環珠峰經濟圈存在群峰金字塔效應、文化源頭效應、生態蝴蝶效應、價值梯度分布規律、反邊際效用規律。這里是眾多河流和宗教的發源地。
環珠峰經濟圈緣起
喜馬拉雅山聳立在青藏高原南緣,分布在中國西藏和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和不丹等國境內,其主要部分在中國和尼泊爾交接處。西起青藏高原西北部的南迦帕爾巴特峰,東至雅魯藏布江急轉彎處的南迦巴瓦峰,全長2450千米,寬200—350千米,平均海拔7000米。環珠峰經濟圈的初步構想源于中印緬孟區域經濟合作。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關于在中國、印度、緬甸、孟加拉國相鄰區域開展經濟合作的構想就有了雛形。中印緬孟區域經濟合作的概念是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由我國學術界率先提出,并得到印度、緬甸和孟加拉國學術界的響應。中印兩國學者就中國與南亞、東南亞等地區實現大聯合、建設大陸橋問題進行了專題研討。如我國學者黃枝連的《關于亞洲西南大陸橋發展協作系統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的初步探索》、徐康明的《架設兩洋路橋,溝通南北絲路》、譚中的《從泛喜馬拉雅山角度展望中國大西南與南亞、東南亞大聯合的前景》、王益謙的《發揮西南整體優勢,加速開拓南亞市場》、陳繼東、雷啟淮的《四川與南亞經貿合作前景分析》、晏世經、陳繼東的專著《中國西南對印度貿易問題研究》等具體分析了該合作區的戰略框架。當時,中國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國家戰略,云南提出建設國際大通道的發展思路,1999年8月在中國昆明舉行了首次國際學術會議,探討開展中印緬孟地區經濟合作的相關問題,這標志著中印緬孟地區經濟合作設想的正式提出。
環珠峰經濟圈構想,是中印緬孟經濟走廊的“升級版”,從本質上講,環珠峰經濟圈發源于青藏高原天然太極圈(圖3),是內陸“一帶一路”的西部出口。從地理位置來看,它是連接亞洲各區域的重要樞紐,既有廣袤經濟腹地,又有良好的港口設施。北可上東北亞,東可連中南半島,西可通巴基斯坦、伊朗和中東國家。環珠峰經濟合作,將為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提供樣板和推動力量,有望催生出一個超越東亞、南亞次區域概念界線的亞洲經濟區。對中國而言,環珠峰經濟圈建設,將使西藏和云南從一個群山包圍中的內陸省份變成對外開放的前沿。中國有望通過西藏、云南等地向南亞和東南亞出口商品、技術和資本,同時進口石油、木材等資源,保障國內能源安全。
喜馬拉雅山脈是世界“淡水塔”,因此環珠峰地區人口密集,環10國人口已經超過30億,GDP超過11萬億美元。同時,自然環境與海拔高度密切相關。海拔每升高1000米,氣溫要下降5—6℃,這叫“垂直溫度遞減率”。海拔每升高1000米,相對大氣壓大約降低12%,空氣密度降低約10%。也有試驗表明,海拔每升高100米,大氣壓下降5.9毫米汞柱,氧氣分壓下降約1.2毫米汞柱,含氧量下降0.16%。大家知道,空氣含量大約78%是氮氣,21%是氧氣,其余是二氧化碳等。在海拔5000米地方,空氣中含氧量是12.95%,為零海拔含氧量的61.8%。在海拔10000米地方,含氧量是4.95%,只有零海拔地方含氧量23.6%。例如,西藏林芝海拔2990米,含氧量是84%左右;拉薩海拔3650米,含氧量是65%左右,日喀則海拔3830米,含氧量是63%左右。氧氣密度越低,越不適合人類生存。在海拔7000米地方,氧含量只有內地50%左右,所以很艱苦。但這些地方動植物的價值卻很高,價值與環珠峰半徑成反比,半徑越大價值越低,可能滿足“哈勃紅移效應”或萬有引力效應。在環珠峰經濟合作中,必須加強官方和民間的交流溝通,求同存異,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抱團取暖”,組成新的命運共同體和新的經濟發展體,才能應對嚴峻的自然挑戰和社會挑戰。
綠色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喜馬拉雅山是世界屋脊,生態環境通過大氣環流影響全球。這里是地球的“神闕”,是人類的“大腦”,因此,我們必須把保護喜馬拉雅作為人類共同的任務,建立“環珠峰學”,作為綠色發展的典范和基地來經營,首先從環珠峰10國做起。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步入深入調整“三期疊加”的新常態,部分省區經濟下行比較嚴重,這對于我國綠色發展而言既是一次機遇,也是一個挑戰。
——綠色發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標準正在由“生活殷實”向“生態富?!鞭D變,由追求溫飽向追求生態環保轉變,對周圍的生活環境越來越關注,對碧水藍天、寧靜健康的渴望越來越強。綠色發展將會使我國生態環境進一步得到改善,資源利用率進一步提升,傳統以煤炭、石油為能源的“黑色”經濟增長方式將逐漸步入“綠色發展”的軌道。
——長江生態環境修復工程啟動實施。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使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長江擁有獨特的生態系統,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寶庫。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實質上就是改革公共政策的產生、輸出、執行以及修正和調整方式,更好地與市場導向相協調,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時的決定性作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樹立“綠色十”戰略思維,將綠色向經濟社會全領域植入、滲透和融合,賦予發展綠色內核、綠色屬性、綠色文化、綠色精神、綠色活力、綠色形態、綠色倫理和綠色價值,綠色化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方位、全過程及全環節,實現污染物排放與經濟增長徹底脫鉤、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走永續發展之路。
——綠色發展技術日臻成熟。人們通常把節約資源、避免或減少環境污染的技術統稱為綠色技術,包括環境工程技術、廢物利用技術以及清潔生產技術等。我國現在掌握的部分綠色發展技術基本上與世界同步。比如,綠色能源最重要的風電、核電、智能電網,以及低碳技術、高速鐵路等,我國都具備與世界一流國家競爭的優勢。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我國積極倡導綠色發展理念,參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與能源危機行動,加強與發達國家的技術交流合作。
——綠色發展信息平臺建設。健全的信息化網絡,有助于建立有效的環境檢測體系和應急系統,降低突發事件造成的損失;使得環境管理突破時間和地域的限制,保障所獲取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能夠有效地開展政府和公眾之間的互動和聯系,更好地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等。科學的環境檢測系統、環境污染源及環境保護系統,通過信息化把整個國家環境保護系統和社會關系有機結合起來,共同推動綠色發展。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悖論?!叭绻荒芟蛲林用裉峁┢渌洕鷻C會,保護熱帶雨林就永遠只能是一句空話。在窮國,每天的生存對于大多數人而言是壓倒一切的大事,他們被迫投資未來以滿足當前的需求”。具體到環珠峰經濟圈,這里,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從經濟發展程度上講,環珠峰經濟圈是“反極核”模型,由內向外,經濟發展水平越高;而從生態保護上講,由內向外,生態價值呈現遞減趨勢。
一方面,環珠峰經濟圈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總體不高,工業基礎較為薄弱,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貧困人口量多面廣,社會矛盾復雜。另一方面,被譽為“亞洲水塔”的珠穆朗瑪峰,巍然聳立在世界屋脊,是人們心中的圣地,更是全世界生態環境的“晴雨表”。近年來,在中國政府嚴格生態環保政策作用下,珠穆朗瑪峰我國西藏一側的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珍稀動植物種類數量均有明顯增加,生物多樣性持續增進,“圣潔女神”容顏不改。但是,由于喜馬拉雅山脈是世界上最年輕、最高、也最不穩定的山脈,曾經造就諸多山峰的地殼運動,繼續推動著喜馬拉雅山脈向上抬升,導致該地區地震、泥石流和山洪等自然災害頻發;同時,珠峰地區生態環境仍存在冰川退縮嚴重、局地沙化現象露出苗頭、大本營以上海拔段人留垃圾需要清理等方面的隱憂。
構建綠色發展伙伴關系
環珠峰經濟圈是人口集中、宗教發達、經濟落后、資源豐富、生態脆弱、潛力巨大的地區,一方面存在發展不足的貧困問題,另一方面也存在與環境不友好、不相容的掠奪式粗放型發展問題。構建綠色發展伙伴關系,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道路,是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根本出路。
——發表《綠色發展伙伴關系芒市宣言》。與會各國專家學者共同發表《綠色發展伙伴關系芒市宣言》,在學術界形成綠色發展的共識,用學術力量推動官方層面的接觸、交流。《宣言》強調,綠色經濟是目前世界公認的最先進的生產方式,拒絕有限資源無限開發的粗放型發展路徑,摒棄以大量消耗和浪費資源為代價的非綠色增長方式;有效聚合經濟要素,降低不可再生資源在經濟增長中的相對值,以原創性技術進步提升效率,以效率提升取代資源消耗。
——推動《環珠峰國家間生物多樣性公約合作備忘錄》的簽訂 。目前,國際社會存在遺傳資源及傳統知識的“生物海盜(Biopiracy)”現象。首先是遺傳資源。由于生物技術開發和應用水平上的差距,中國與環珠峰區域各國基本處于遺傳資源無償供應者的地位,每年西方發達國家利用各種途徑(如醫藥公司、生物科技公司和其他一些跨國公司和組織)直接從中國與環珠峰區域各國獲取大量遺傳資源及其相關傳統知識并在國際市場上得到了不菲的經濟利益,而作為遺傳資源提供國,中國與環珠峰區域各國沒有得到應有的利益分享。其次是傳統知識。利用現代知識產權制度對保護傳統知識存在的漏洞與弊端,發達國家、跨國公司與生物科技研發機構有的基于在遺傳資源相關傳統知識上的技術開發,有的甚至僅僅簡單通過對傳統知識的包裝,就能夠以技術與科技的發明形式申請專利并得到知識產權,使得中國與環珠峰區域各國等發展中國家在使用這些遺傳資源與傳統知識的時候,由于知識產權制度的保護,反而需要向發達國家、跨國公司與生物科技研發機構提出申請并支付費用,進一步喪失了對遺傳資源與傳統知識的權益。
中國和環珠峰區域國家都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國家,是遺傳資源重要提供國,有著共同和接近的利益與立場。隨著《生物多樣性公約》和《名古屋議定書》的進一步實施,應該加強環珠峰國家在國際生物多樣性公約談判中的溝通和理解,維護彼此在發展過程中的國家利益,推動《環珠峰國家間生物多樣性公約合作備忘錄》的簽訂,積極構建“中國+環珠峰區域國家”生物多樣性等非傳統安全問題的新型區域合作機制。
——設立“環珠峰”全球論壇?!碍h珠峰”全球論壇是“一帶一路”倡議的延伸和深化,是立足亞歐非、面向全世界,建立平等、開放、兼容的國際合作對話新平臺。具體做法是,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一是由中國相關組織機構發出倡議,由相關國家輪流主辦,每年一次,可邀請亞洲、歐洲、非洲和澳洲有關國家和聯合國相關組織參加。二是論壇主題可確定為合作與發展,分設經濟、環境、文化、社會等分論壇,每次具體內容可以不同,每次形成共識、文集、倡議、項目書等成果。三是出版《環珠峰論壇會刊》,發表學術論文、研究報告、項目推介和重要活動消息等。四是具體組織工作可以仿照博鰲論壇,復制、借鑒其相應的組織、運作和管理模式。建議首屆論壇由亞投行或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與中國社科院牽頭籌建,在云南德宏開始,逐步引入民間化運作機制,制作論壇標志logo、創作會歌等,將其打造成一個非官方、非盈利、開放性的國際會議組織。
——開展區域環境協同治理。統一區域內環保政策,統一區域環境補償標準,設置區域環保協調機構。對區域生態保護、污染防治、生態產業、水質監測以及預警預報、生態相關法規的實施、重大環境事件的防范與應急處置等問題,進行科學謀劃,加強聯系協調,共謀、共擔、共享區域生態建設。優化國土空間管控,對生態脆弱區實施大保護,禁止大開發。
——建立區域無障礙旅游聯盟。 通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市場互動,打破區域時空障礙,建立區域無障礙旅游聯盟。改善交通網絡,以水系、交通、文化等共同特征為紐帶,合作打造旅游品牌,聯合開發推出旅游精品線路,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旅游目的地。
——建立環珠峰經濟圈碳交易平臺。隨著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議》的落實,碳匯資源會成為更加稀缺、不斷增值的資源。各國要摸清碳家底,建立碳排放權交易機制,培育人才,培育能夠納入碳市場的控排企業,鼓勵和引導更多企業參與到碳市場中來。加強林地的集約經營利用,發展林下經濟,更換改造低效林品種,提高森林的質量和碳匯能力。
——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和方法。把生態建設形成的生態生產力、生態產品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和經濟效益。通過培育生態特色產業,發展森林培育、森林旅游、生物質能源、生物質材料、生物制藥等循環經濟、綠色經濟、低碳經濟,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變成區域新的支柱產業和脫貧致富重要收入來源。大力發展風電、太陽能、地熱電、生物能等清潔能源和產業。
——大力發展環保產業。目前,全球環保產業的商品及服務市場迅速成長,出現了工業產品已向綠色制造進展、農業經濟已向綠色經濟變革、科技發展已向綠色科技變革、消費水平已向綠色商品轉變、國際貿易已向綠色經濟傾斜等五大趨勢,環保產業將迎來發展的大機遇、好時期。要抓住當前經濟結構調整的有利時機,以新科技成果為依托,全面提高環保產品的技術層次和質量水平,開發節水、節能和廢舊物資利用新設備,開發綠色節能產品,走一條經濟、社會、環境相協調的發展新路,推動環保產業加快發展。
——鼓勵綠色發展技術創新。綠色技術在防治污染、回收資源、節約能源三方面已形成一個龐大的世界市場。首先,鼓勵終端技術創新,對產業廢棄物進行處理,盡可能減少公害事件的發生;其次,鼓勵再生技術創新,通過對資源的循環利用達到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的目的;再次,對有發展潛力的綠色技術政府給予政策支持與資金投入,保障技術創新順利進行;第四,充分利用信息資源和對外交流的機會,引進綠色技術或聯合攻關綠色發展難題;最后,鼓勵清潔生產技術創新。
(本文系作者2016年7月11日在第二屆跨喜馬拉雅發展論壇的大會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