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先++++++++++++++++++++++++++++++++++++++++++++++++++++++++++++++++++++++++++++++++++++++++++++++++++++++++++++++++++++趙洪彬
在各級政府的重視與努力下,農村面貌、農民生活確有巨變。但相比城市飛速發展,農村與城市的差距仍有逐漸擴大的趨勢。如何破解新農村建設這一難題?四川省郫縣三道堰鎮青杠樹村的創新模式可以給出很多有益的啟示。
新農村建設難題關鍵
新農村建設不盡如人意的原因很多,關鍵有兩個:一是如何制定農民滿意的可行的新農村建設規劃;二是新農村建設的資金從哪里來?前者的實質是誰來決策,誰來管理的農村治理現代化難題。
這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這個改革的總目標的難點與基礎,也是當前供給側結構改革在三農問題上急待解決的任務。后者的實質是農民手中的存量資源(主要是土地與住房)能否變現與怎樣變現為新農村建設的資本的制度供給問題。
青杠樹村模式給出啟示
郫縣三道堰青杠樹村是一個典型的川西農村。幅員面積2.4平方公里,耕地2065畝,建設用地(主要是宅基地)573畝,其余為水域與道路,有農戶932戶,2251人,分散居住在11個自然村。村民以種植糧食、蔬菜為主業,外出務工為輔,農民純收入11953元(2012年)。
在中共成都市委的指導下,郫縣縣委、縣政府選擇該村作為新農村示范建設點。
建設的第一重點是農村治理機制現代化,主要做法是“三變”。
一變:由“政府”(鎮政府與村兩委)為中心的“單一治理”變為“政經分離”的“多元治理”。成立青杠樹集體資產管理公司,下轄商務公司、酒店聯盟、物業公司、專合組織等經營公司,使農村經濟活動從基層政府剝離出來。
二變:由政府包大求全的“管治式治理”變為“服務式治理”。三道堰鎮黨委、鎮政府派“三員”(黨建促進員、廉政監督員、村務指導員)駐村兩委,與村兩委共同服務到居民院落,形成“10分鐘生產生活圈”,讓農戶享受城鄉一體化的同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文化生活。
三變:由“部門分治”變為“區塊一元化治理”。鄉村治理現代化要求由原來的縣級各部門與單位間橫向分治變為打破部門行政阻隔,在區域社區為村民提供一元化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即“1+26”配置。基本實現“辦事不出村”。
青杠樹村建設的第二個重點是在新的農村治理體系下,做好讓絕大多數農戶滿意的新村規劃,樂意接受的安置方案。
其要點有二:一是把“四民”理念,即“資源來自于民,意愿取決于民,政策依靠于民,利益歸屬于民”落實在新村規劃中。二是由青杠樹村集體資產管理公司全程推動新村規劃,制定商業模式,民主化實施。
資產管理公司組織全體村民“全程參與規劃設計,實施方案民主議決,施工單位公開比選”,把規劃變為村民自主決策,每戶村民“成本收益自己算,是否參與自己定,點位戶型自己選”。90.7%的村民選擇簽訂了拆舊安置協議;參與戶“項目資金共同監管,工程質量全程監督,社區物業自治管理”自治監督。
青杠樹村建設的第三個重點是抓住郫縣“新土改”試點的好政策,以市場化方式解決了新農村建設的“錢從哪里來”的問題。
青杠樹村集體資產管理公司在該村的573畝建設用地資源中,留夠211畝農民新居用地,把建設用地整理出的305畝集體建設用地為擔保,向成都農商行融資1.45億元,并爭取到市、縣配套的公共設施基金0.3億元,為集體建設用地整理總投入1.87億元,圓滿實現了新村規劃。
青杠樹村建成9.8萬平方米的農民新居9個組團,農民把新居空余房屋1000間,組織為“鄉村客棧聯盟”;把廢棄的香草種植園改造為3A級景區“香草湖”生態濕地公園;引進廣東電商“向果”,啟動700畝優質糧油和花卉基地建設,出現了一三互動,以旅助農,農民收入大幅增加,農民生活市民化,田園景觀化的興旺氣象;實現民主推進農村現代化與農業產業化的高效、協調發展。這是用供給側結構改革的三個有效制度供給破解新農村建設資金難題的一個典型。
從個體樣本到普遍推廣
青杠樹村的成功具有典型意義,可以復制普遍推廣。
一是高層政府要幫助郫縣總結和完善郫縣青杠樹村改革鄉村治理結構,及用市場化融資解決新農村建設資金難題的經驗,形成當前新農村建設亟須的制度供給,在更大范圍農村推廣。
二是針對青杠樹村等地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研究并出臺有針對性的政策或措施。其一,青杠樹村9個社區組團中,只有第9組團的產業選擇算得上成功,僅靠農發局、村、鎮與農民自身選擇村的主業,失誤概率大,也難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建議把實現村鎮產業的精準選擇,作為各級發改委(局)與投促局的惠農任務,列為考核目標。其二,要讓農民的最大財產——住房,體現完整的資產屬性,還須建立宅基地有償、有期限性使用的法律制度。其三,村級“政經分離二元治理”還需要更多社會組織與“鄉賢”的參與,以豐富農民文化生活與多元發展。其四,繼續推進農村社區金融改革。當前需求有二:為避免土地流轉中,業主“跑路”與毀約的風險,應出臺“農業保險+財政補貼”下的土地流轉履約保險制度,并強制實行;設立資助農民創業引導基金,鼓勵農行向農民信貸。從長遠看,應考慮設立縣市農村土地整理與儲備銀行,成為支持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性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