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汀
2016年6月23日,四川省蒼溪縣與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簽訂了《共建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科研實踐基地戰略合作協議》,與蒼溪縣華興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了《共建蒼溪縣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研究院戰略合作協議》和《蒼溪縣農業產業示范園區(羅漢果種植)項目招商引資協議》,深入開展校地產學研戰略合作。
目前,羅漢果已在蒼溪縣進行了區域性的規模種植示范,4000畝的羅漢果種植基地已納入尋樂書巖現代農業園區總體規劃,正進行選址認證;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科研實踐基地和蒼溪現代農業產業研究院已完成選址認證,正進行前期準備工作。為深化與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產學研戰略合作,蒼溪縣推行“雙融合”模式,構建“農業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產業園區+公共平臺”的新型產學研一體化合作體系,大力實施基地、科研、園區三大核心項目,推動農業技術、資本、市場深度融合。
雙引融合
推進項目高端化
堅持引資與引智相結合,堅持“三個優先”,改變過去招商引資只注重引進項目、資金而忽略引進人才、智力團隊的現象,實現一個現代農業園區就是一個科技創新孵化器、就是一個引才引智基地。一是優先引進智力型產業資本。在招商引資過程中,注重優先引進有創新研發團隊、科研院校作為支撐的智力型產業資本。二是優先為產業型智力資本搭臺唱戲。在推進產業規劃發展中,注重引才引智,優先為既有專家團隊、研發隊伍,又有一定資本,具備投資能力的產業型智力資本搭建平臺,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既要招得來,更能留得住。三是優先引進產業高端、前沿的人才、技術和項目。緊盯國際國內500強企業、上市公司、行業領軍企業,突出高端產業項目引進,推進更多的高端型人才、技術和項目進駐蒼溪縣。力爭“十三五”期間,引入碩士、博士等高端人才200人以上,與30家以上全國著名高校及科研機構開展戰略合作。
雙鏈融合
推進成果本土化
堅持科研鏈與產業鏈相結合,實現科研成果的就地轉化。一是堅持全產業鏈布局。將科研機構建在產業鏈上,與生產、儲藏、運輸、加工、營銷等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無縫對接、深度融合,有效打通農產品研發、技術轉移、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同時,堅持多產業融合,以紅心獼猴桃、蒼溪雪梨、羅漢果等為主,開展多產業綜合性研究。二是堅持土專家與洋秀才相結合。加強研究院、科研實踐基地與縣獼猴桃研究所、蒼溪梨研究所等本土科研機構和科技人才的橫向溝通合作,打造一支“永久牌”的科技專家隊伍,為蒼溪縣農業產業發展提供持久的科技支撐。三是提高科技成果就地就近轉化率。圍繞“十三五”期間“千場萬戶”和“12345”培育規劃,強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加強與研究院、教學實踐基地對接,充分發揮其科技轉化紐帶作用,使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產生經濟社會效益,為蒼溪縣脫貧攻堅奠定堅實基礎。
雙基融合
推進服務定制化
堅持教學實踐基地與現代農業產業基地相結合,分類指導產業發展。一是科學布局教學實踐基地。以位于東青的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科研教學實踐試驗基地為主體,圍繞全縣“十三五”期間十大產業發展帶和現代農業園區規劃布局,建立教學實踐試驗站(點)。二是開展定制化服務。堅持問題導向,從園區規劃設計、建設管理、產業發展、公共服務、文化建設等方面,實行“一園一策”,為每個產業基地、每個園區提供定制化服務、個性化診斷,分類指導每個園區發展。三是加強新型業態指導培育。教學實踐基地以培育農業新型業態為主攻方向,推進產業基地和園區轉變農業經營方式,建設一批農業觀光型、體驗采摘型、電商結合型等各具特色的農業園區和產業基地,豐富教學實踐內涵,拓展產業基地發展空間。
雙產融合
推進效益最大化
堅持羅漢果與獼猴桃兩大特色產業相銜接,提升產業發展效益。一是創新栽培模式。立足于獼猴桃、羅漢果套種和梨芋套種等栽培模式,積極探索開發出更多類型的間、套種栽培模式和種養結合等產業經營模式,進一步提升土地利用率和產業發展效益,力爭園區畝土地收益突破3萬元。二是加強農業新產品新技術研發。以獼猴桃、蒼溪雪梨、羅漢果等特色農產品為重點,圍繞生物育種、農機裝備、智能農業、生態環保等領域,開展科技攻關,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應用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等現代信息技術,發展智慧農業。三是推進產業化經營。今后5年,新培育獼猴桃、羅漢果家庭農場500家,專業合作社30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家。
雙園融合
推進產業全域化
堅持全域現代農業園區與農戶生態庭園相結合,推動區域脫貧奔康和精準扶貧。一是圍繞“兩個一百億”目標抓全域規劃。“十三五”期間,將圍繞紅心獼猴桃和蒼溪梨、林產業、生態養殖、優質糧油等“兩個一百億”的產業目標,科學規劃建設綜合性園區和各類專業園區100個,構建園區全域覆蓋的發展格局。二是緊扣“四位一體”建生態庭園。實現戶均有一個產業庭園、一套生態農居、一個技術明白人和一套訂單保單,建設新型生態庭園5萬戶。三是堅持“一園三區”建農業園區。堅持一個現代農業園區就是一個產村融合發展示范區、一個脫貧奔康示范區、一個農村改革試驗區,突出產業融合發展、新型社區建設和農村綜合配套改革,實現“一片一園區、一村一產業、一戶一庭園、一人一萬元”的建設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