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毅
生態文明建設和精準扶貧都是關涉到國計民生的大事。對于那些有著良好生態資源但經濟欠發達的地區而言,應把扶貧工作和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兩者的良性互動。
近年來,長寧圍繞“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發展理念,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將生態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努力探索生態文明建設與扶貧開發協調發展之路。
——立足生態文明建設是開展精準扶貧的必然之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將保護生態環境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發展的基本原則,突出體現了生態文明建設與消除貧困相結合的價值取向。一般而言,越是經濟欠發達的地方,對自然資源的依存度越高。只有抓好精準扶貧,減少貧困人口,才能從根本上減輕生態環境的壓力,保護好綠水青山。只有抓好生態文明建設,才能改善生態環境,讓貧困群眾共享“生態紅利”。
生態文明建設與精準扶貧工作雖然任務不同,但是二者目標一致,有著極大的關聯性和契合性。生態文明建設以可持續發展觀作為目標指向,解決的人與自然之間矛盾沖突問題。精準扶貧解決的是社會中處于貧困狀態的人群、貧困地區的發展問題,是可持續發展觀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而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沒有理順往往是阻礙貧困問題解決的基本原因。因此,把生態文明建設與精準扶貧有機結合,充分依托貧困地區的生態資源優勢,發展生態產業,是消除貧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之路。
——立足生態文明建設是做好精準扶貧的現實抉擇。當前,我國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重要生態功能區。從長寧的現實情況來看,長寧屬四川省“四大片區”外有扶貧任務的區縣之一,目前共有貧困群眾9330戶25298人,縣域內的長寧竹海自然保護區是中國第一個以竹類生態系統為主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290平方公里,保護區60%是實驗區,生態保護和扶貧開發壓力較大。立足生態文明建設,做好扶貧工作,其重點在于解決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處理好這個問題也就解決了貧困和返貧等問題。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指出:“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內在要求,是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社會和諧的必然選擇”。在少數經濟欠發達地區,對脫貧的渴望導致扶貧工作急于求成,為取得立竿見影的成效,往往對自然資源采取掠奪式的開發,這種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竭澤而漁”的方式,在經濟上雖然暫時解決了貧困問題,但由于長期過度開發導致破壞生態環境,違背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因此,要緊抓生態環境與扶貧工作的結合點,把生態建設擺在與經濟發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實現兩者的相互存進、帶動,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脫貧。
從實踐來看,實施生態文明建設與扶貧相結合的策略,關鍵是要找到市場經濟對經濟欠發達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需求,也就找到了經濟欠發達地區、貧困群眾和產業發展之間的著力點。無論是精準扶貧“造血功能”的建設,還是生態建設的可持續發展,都離不開市場經濟的認可和實現。從發展的趨勢看,市場需求的價值取向越來越趨于生態和環保。因此,立足生態文明建設,大力發展生態產業,提供綠色環保產品,打造良好的人居生態環境,是實現精準扶貧的最佳選擇。
——立足生態文明建設開展精準扶貧的根本任務。經濟欠發達地區立足生態文明建設,開展精準扶貧,就是要立足生態資源優勢,找準扶貧攻堅突破口,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為根本,以制度為保障,才能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共贏局面。
加強生態環境的基礎設施建設。要按照扶貧對象實際需求和自身特點,圍繞飲水、道路、衛生、能源、綠化等貧困群體最關心的問題,加強群眾受益最直接的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開展自然環境治理、村容村貌整治、環境衛生清潔等生態綜合治理措施,使貧困群體既享受到扶貧的效果,也美化了生態環境。
推動綠色生態為重點的產業開發。要在發展糧油、蔬菜、茶葉等傳統產業的同時,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加快貧困村“一村一品”產業培育。將貧困地區的資源稟賦與市場需求有機結合,重點開發市場前景廣、比較優勢顯、產品附加值高、帶動農民增收能力強的生態特色產業,逐步構建綠色生態產業體系。
加大以生態環保為核心的科技興農力度。要把生態產業開發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加強對貧困農民扶貧技能培訓,調動貧困農民利用生態建設增收的積極性,努力轉變農民種養觀念,推廣生態農業科技,實行生態種養,以科技服務促進貧困農民增產增收。
完善生態文明的制度機制建設。要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建設生態產業信用品牌,以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為主線,以體制創新、政策創新和管理創新為動力,建立健全環境保護和生態恢復的經濟補償機制,激勵經濟欠發達地區堅定“守住綠水青山”的信心和決心,防止出現因環境保護而跟不上社會整體發展步伐、守著綠水青山“餓飯”的尷尬局面,確保生態環境保護能持續,從根本上解決經濟與環境、發展與保護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