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縣治,天下安。縣域經濟是區域發展的基石和轉型升級的支撐,是“兩化”互動和城鄉統籌的交匯點。
縣域興則內江興,縣(區)強則內江強。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是內江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的關鍵,具有全局性、基礎性、戰略性的重大意義。
發展現狀:機遇與挑戰并存
——成績可圈可點。整體來講,內江市呈現經濟實力增強、財政收入增加、工業支撐明顯、投資總量倍增、居民收入增長、消費規模擴大的良好發展勢頭。
2015年,內江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198.58億元,比2005年增加943.53億元;5個縣(區)都邁上200億元臺階,躋身全省前50名,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縣級經濟綜合評價排位大幅提升。而在財政收入方面,全市縣域地方公共財政收入由2005年的4.82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34.88億元,累計增長7.24倍。
2015年,內江市5個縣(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合計425戶,比2005年增加了56戶;高新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速較快;全部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55.5%,比2005年提高了17.3個百分點。2005年,全市5個縣(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突破50億,2015年突破800億、達到803.76億元,是2005年的7.43倍。2015年,全市5個縣(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是2005年的3.80倍、3.98倍、4.44倍、4.97倍和3.99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是2005年的3.65倍、4.16倍、4.11倍、4.36倍和3.79倍。2015年,全市縣域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8.57億元,是2005年的4.67倍。
——問題短板不容忽視。一是與先進縣(區)橫比差距明顯。2015年,在四川省地區生產總值排序中,內江沒有一個縣(區)進入前20強;縣域財政收入增幅僅8.9%,較2012年下降14.1個百分點,威遠縣近兩年均為負增長,財政自給能力差,與江蘇省江陰市、成都市雙流區等先進縣(區)差距明顯。二是一二三產業結構不優。從2005年到2015年,全市五個縣(區)產業結構變化最大特點是二產業比重大幅上升,三產業比重明顯下降,新興產業起步晚、規模小,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占比明顯偏低。三是城鎮化水平嚴重滯后。2015年,全國城鎮化率已達56.1%,全省為47.7%,內江5個縣(區)城鎮化率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資中縣、威遠縣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四是城鄉收入絕對數逐漸拉大。2005年以來,除東興區城鄉居民收入比值縮小外,其余縣(區)呈現擴大趨勢,資中縣由2.00倍擴大到2.29倍。五是發展要素制約日益緊張。2015年,全市存貸比僅為57.2%,5個縣(區)政府性基金收入大幅下降,土地市場持續低迷,發展建設資金籌集困難,融資難成為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瓶頸。六是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歷史欠賬多。工程性缺水和供水能力不足,有效灌面僅占耕地面積的50.9%。全市公路總里程僅占全省總量的3.31%。全市還有3.8萬戶農村危舊房要改造,環保、安全、教育、醫療、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短板需彌補。
對策建議:改革與開放統領
——打造特色優勢產業,夯實物質基礎。縣域經濟是特色經濟,必須把特色發展作為基本方略,找準縣域特色和市場對接的著力點,差異競爭、錯位發展,創新驅動、協同發展,以特色產業帶動縣域經濟整體發展。
市中區:用足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政策,改造提升電力能源、生物醫藥、機械汽配、商貿物流等支柱產業,培育節能環保、信息安全、電子商務、健康養老等新興產業,加快邱家嘴商貿中心發展,把“四方塊”改造成為內江城市名片、市中區會客廳,抓好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建設,努力實現“彎道超車”,率先建成全面小康。
東興區:充分發揮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雙門戶”區位優勢,加快建設謝家河省級商貿集聚區,用活全國“城市礦產”示范基地牌子,打好“城市新區、礦產基地、革命老區、美食之鄉”等特色牌,發展樓宇會展、節能環保、電子商務、休閑旅游、再生資源等重點產業,形成高鐵經濟“彩虹帶”。
威遠縣:堅持工業主導戰略,推進冶金建材等產業轉型升級,重點發展新興建材、精細化工、綠色食品等產業,建設釩鈦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加快頁巖氣綜合開發利用,加強穹窿地貌旅游開發;借鑒“小狗經濟”,壯大產業集群;發展“富稅產業”,提升發展質量,鞏固丘區工業強縣地位。
資中縣:立足農產品主產縣功能區,突出特色農產品生產示范基地、現代農業示范區、農產品物流中心、研發推廣中心等核心功能定位,打好“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工程試點縣”“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和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等綠色、文化牌,做強現代農業、現代旅游業,建設成為成渝經濟區“綠心”。
隆昌縣:充分發揮緊鄰重慶的區位優勢和旅游資源優勢,強化配套錯位發展思路,重點發展機械制造、食品飲料、動物制藥、紡織服裝、商貿物流等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旅游業,全方位加強與毗鄰縣區的產業協作,建設成為川渝經濟合作典范示范區和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
——構建現代城鄉形態,優化空間布局。推進新型城鎮化是擴大內需、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發展縣域經濟的重要載體。抓住國家實施《成渝經濟區規劃》《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契機,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構建以內江中心城區為龍頭、縣城為骨干、重點鄉鎮為支撐、一般場鎮為紐帶、幸福美麗新村為基礎的新型城鄉體系,逐步形成“一主多輔、三級多點、大中小協調并進”城鎮發展格局。高水平推進三縣縣城建設,打造縣域中心城市;加快白馬、郭北、鎮西、銀山、界市等17個國、省重點鎮建設,推進田家、連界、球溪、黃家4個縣域副中心建設,扶持新店、羅泉、山川等一批基礎條件良好的鄉鎮,探索嚴陵、水南等鎮改市,建成一批工業經濟、商貿物流、現代農業、生態旅游強鎮;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確保到2020年80%以上行政村建成幸福美麗新村,健全縣域城鎮等級結構。把推進新型城鎮化與產業園區建設結合起來,依托產業園區規劃建設新城區,引導二三產業向縣城、重點鄉鎮及產業園區集中,促進產城融合發展。加快城鎮危舊房和棚戶區改造,加大棚改貨幣化安置力度,鼓勵農民工和農民到城鎮購房,推進房地產去庫存。
——加快城鄉統籌步伐,推動要素流動。縣域經濟是城鄉一體化經濟,必須堅持城與鄉,人口、環境、資源統籌協調。推進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基本公共服務、社會治理“五個一體化”,推動土地向適度規模經營集中、農民向集鎮和村落集中、建設向新區新鎮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園區向城鎮集中“五個集中”,深化農村產權制度、城鄉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農村金融制度、基層民主制度“五項改革”,實現城鄉聯動發展。開展縣域多規合一試點,劃定生產空間、生活空間,明確城鎮建設區、工業區、農村居民點的開發邊界,促進城鄉居民身份權利、經濟社會發展、空間區域布局、資源利用要素配置統籌發展。推動城鄉義務教育、衛生計生、社會保障等資源均衡配置,推進進城農民就醫、就業、就學、住房、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同城一體,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維護進城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經濟收益分配權等財產權益,推動城鄉要素自由流動。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發展環境。從縣域經濟的競爭基礎來看,環境出生產力,環境出競爭力。深入實施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攻堅行動,推進交通、農田水利、生產生活環境“三大提升工程”,改善縣域經濟發展條件。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建好東瀘路、資榮路、省道308線、資威路等一級路,建成三縣快速通道,建設縣(區)樞紐站、物流站場、農村客貨運站點、招呼站,跨區域融合客貨運線網,發展智慧交通,全面實現五個“30分鐘內江”。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聯合水庫,開工建設兩河口水庫、長橋水庫,實施石盤灘、龍江水庫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實施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依托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加快推進“五小”水利工程,開展農村荷塘整治,完善灌溉排水體系。加快骨干電網建設和農村電網改造,建立多元化能源供應體系,推進泛在、高速、融合、安全的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
——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激發動力活力。改革開放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全面深化農村改革,以放活土地經營權為重點,穩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等改革,實現承包權與經營權分置并行,推動經營權有序流轉。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以簡政放權為重點,擴大縣域經濟社會管理權限,能放到縣的行政審批事項全部下放;公開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探索組建行政審批局,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推進供給側改革,分類推行鋼鐵、煤炭等行業去產能,建設萬畝產業示范片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固定資產加速折舊、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降低企業成本。把對外開放作為重中之重,以長三角、珠三角、閩三角、環渤海地區為主攻方向,推進與發達地區商會對接、行業對接、項目對接、企業對接、園區對接,主動融入經濟區、城市群,承接產業轉移,吸引高新技術企業和高端人才投資興業,借力借勢發展。鼓勵民間投資以獨資、合資、聯營、參股等方式參與基礎設施和社會公益事業建設,激發民間資本的潛力和活力,發展壯大民營經濟,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
——充分釋放政策紅利,破解瓶頸制約。夯實土地保障,規范實施“雙掛鉤”、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等試點,優化項目區設置和節余指標使用;探索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在有條件的縣(區)開展宅基地有償退出試點,全面清理、整理低效地、廢棄地和未利用地,探索采取收回、收購、“騰籠換鳥”及試點“土地銀行”等方式,尋找土地利用新的增長點等。破解融資難題,設立產業發展資金,增強企業融資能力;將地方債分配額度向縣域經濟體傾斜,幫助重點企業上市融資,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產業債,支持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發行集合債;完善縣域規模以上企業流動資金申請貼息,提高市本級貼息補貼比例等。強化人才支撐,實施“千名緊缺高層次人才進內江”計劃和“甜城英才引進工程”,建立人才“柔性”使用機制。
——創新推進體制機制,提高保障能力。把強化領導、整合力量、加強督評作為推進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成立加快縣域經濟發展領導機構,統籌協調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各項工作,實行市級領導聯系縣(區)制度,整合部門力量,發揮縣(區)主體作用。將縣域經濟考評與縣(區)年度目標考核銜接,完善目標績效考核體系。加強縣域經濟統計監測和審計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