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波+李毅
培育壯大特色主導產業是實現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從“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的關鍵。四川省蒼溪縣創新方式,大力培育特色產業,用生動實踐詮釋了富農增收,脫貧奔康的真諦。
隨著四川華樸現代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即“新三板”獲批掛牌上市,中國獼猴桃第一股在四川省蒼溪縣誕生。蒼溪縣特色產業發展由此邁入品牌時代和資本時代。
近年來,蒼溪縣創新脫貧攻堅模式,充分發揮產業扶貧的基礎性作用,切實加強產業、市場和資源要素的對接,變小農經濟為大農產業,變特色產品為特色品牌,破解產業發展增產不增收難題;在拓寬群眾收益上,不斷放大涉農資金效益,增強脫貧攻堅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變農村資源為農民資本,變農民資本為農民股本,群眾收益呈現多樣性特點,蒼溪實踐較好體現了依靠內生動力決戰脫貧攻堅理念。
扶貧怎么扶?
群園聯動引領組團發展
沒有產業打底子,富農增收只是一句空話,有了特色農業,但沒有形成現代產業,群眾增收同樣存在困難。
在上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初期,蒼溪縣也曾探索了“庭園經濟”模式和“戶辦工程”經驗,以農村“五小”為代表的小農經濟取得了較好效果,后來由于產業集聚度不高,市場對接程度差,小農經濟的粗放經營模式越來越不適應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需要,群眾致富收效甚微。
要通過產業扶貧帶動貧困群眾摘掉“窮帽子”,必須對小農經濟進行組織化再造,蒼溪縣圍繞特色優勢產業,以獼猴桃、蒼溪雪梨等為主導,推行萬畝園“帶”千畝園、種植園“套”養殖園、產業園“聯”農戶標準園的“群園聯動”模式,初步形成“因山就勢、長藤結瓜”的組團式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格局。
這一群園聯動模式,能夠很好地解決農民生產產品后精準對接市場問題,通過當地龍頭企業、致富帶頭人將農民和市場有效對接,成為蒼溪縣貧困農戶發展產業增收脫貧的“活水”。
產業對了頭,群眾有干頭,園區有載體,群眾心里有底子,有了政府主導的“群園聯動”模式,農產品產銷組織化程度得到較大提高,群眾更愿意圍繞主導產業發展。
2015年永寧鎮蘭池村獼猴桃產業大戶孫國華,依托蘭池園區流轉土地520畝,種植優質蒼溪紅心獼猴桃,通過電商銷售鮮獼猴桃果達2萬余斤,估算收入突破35萬元;在三會園區,殘疾人馮明武,投資10多萬元建成了500多平方米的生豬養殖場,經過飼養,出欄生豬243頭,獲利6萬元;雍河天麻中藥材專業合作社,免費給農戶提供種子、技術,產品還保底價包回收,帶動周邊農戶100余戶種植天麻120畝,百合80畝,年產值達到270萬元,貧困戶人均純收入增加3000元以上……
記者了解到,通過特色產業的生產組織化再造,隨著產業園區加快建設,特色優勢產業加快發展,規模效益逐步提升,形如孫國華、馮明武等依托“群園聯動”模式脫貧致富的群眾正在不斷涌現。
脫貧怎么脫?
工業化理念主導農業發展
選準了主導產業,產業發展起來,不等于群眾富起來,區域同質化嚴重的產業項目增產不增收現象較為普遍,破解群眾增產不增收,克服返貧現象發生,更多的需要在產品品質和品牌上下功夫,提高產品附加值,暢通產銷渠道。
蒼溪縣獼猴桃產業局局長楊文生認為,新形勢下,加強特色產業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管理,提升農產品品質是富農增收的關鍵。去年,蒼溪對友誼、三井等低產園區進行“會診治療”,對全縣獼猴桃總體規劃進行調整,并在12個示范點開展了高產示范試驗,建標準化核心示范區。
“要讓產品圍繞市場轉,蒼溪在發展紅肉獼猴桃時,還適當種植了黃肉、綠肉優良品種,針對品種特性,可以實現早、中、晚搭配,能同時保證鮮銷產品和加工原料的供應。”楊文生如是說。
記者在華樸現代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發現,獼猴桃種植已經邁入物聯網時代,操作人員看看屏幕、點點鼠標,就能夠向關聯設備發送指令,定點定量精確進行澆水、施肥等,用精細化管理來確保產品品質標準化。
在與市場對接方面,企業才是市場主體,蒼溪縣以特色資源為紐帶,開啟工商資本市場化運作模式,積極培育致富帶頭人和龍頭企業,通過龍頭企業來構建農產品生產、市場流通、營銷品牌推廣體系,蒼溪縣委書記張壽于為此強調,“沒有龍頭帶動的產業,是沒有生命力的產業。”
農業部財政司副司長何斌在考察蒼溪縣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時認為,蒼溪縣農業產業發展很具前瞻性,用工廠化理念來發展農業、用現代科技來管理農業,充分利用物聯網技術推銷產品,引入私人訂制模式擴大銷售渠道、包裝農特產品,讓農特產品品牌化、效益最大化,其經驗與做法值得學習和借鑒。
隨著市場主體的壯大,產業發展與市場的對接就更加精準,通過市場主體來實現“群園聯動”模式引領一家一戶的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市場對接,蒼溪縣特色農業以工業化理念主導變“要我種”到“我要種”,“要我富”到“我要富”。
收益怎么來?
資金效益鼓起老鄉錢袋子
國家近年來投入較大的扶貧資金,要建立“造血”機制,要持續鼓起貧困老鄉的錢袋子,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更大發揮涉農資金的效益。
在蒼溪縣扶貧移民局記者了解到,產業扶貧也不再是農業單打獨斗,而是全產業鏈形成合力,蒼溪縣推行以一個重大項目為依托,配套其他項目的“1+N”涉農項目整合機制,財政支農資金和涉農部門農業項目預算資金都納入整合范圍,大力撬動工商資本投入,推動三次產業融合發展。
在省委組織部聯系幫扶點三會村,蒼溪縣整合周邊區位相鄰、交通相近、文化相似的雙樹、馬虹2個村,統一編制形成三會現代農業園區“1+12”扶貧規劃,著力發展集特色農業體驗游、新村休閑度假游、龍吟谷生態觀光游、脫貧奔康文化游于一體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
蒼溪縣扶貧移民局局長任斌告訴記者,今年預計在三會現代農業園區整合投入涉農資金和社會資本將高達上億元,未來脫貧群眾不僅有生產性收益,還有勞務性收益和旅游服務業等經營性收益。
值得注意的是,蒼溪縣在整合涉農資金的同時,積極探索變農村資源為資本,變資本為股本的脫貧攻堅路徑。以承包土地確權入股、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定向折股、行業及社會扶貧資金雙重配股、集體資產合作持股,并在股權量化方面優先配股給貧困群眾,讓脫貧攻堅群眾有了資產性收益。
永寧鎮蘭池村是該縣積極探索推進財政支農資金股權量化的典型,其典型經驗是“一折兩保加返利”的扶貧利益聯結機制,“一折”即把財政支農資金折算為股權;“兩保”即新型經營主體(業主)保證按土地流轉合同規定的不低于每畝450斤黃谷折價支付土地租金,保證按不低于銀行同期存款利息分配財政支農資金股權保底分紅;“返利”即產業發展資金見效后,按收益的一定比例對股東進行收益返利。
財政部副部長胡靜林對此進行專題調研后指出,蘭池財政支農資金股權量化這種做法很好,既運用改革手段增加了農民財產性收入,體現了財政資金的惠民導向,又有利于精準扶貧,具有普遍意義。
四川省社科院調研組報告認為,在產業發展和脫貧致富方面,蒼溪實踐以特色農業深度開發為核心,以優化空間布局、強化內生動力、創新資源整合、提升科技支撐和推進產業鏈發展為關鍵,以農業增長穩農,以農業發展創富,從而構建起了具有穩定內在支撐力和可持續性的農業轉型的蒼溪模式。
目前,蒼溪發展紅心獼猴桃39.23萬畝,今后三年每年新增發展5萬畝,同時,已發展蒼溪梨15萬畝、優質糧油50萬畝,建成規模化畜禽養殖小區437個,建成萬畝現代農業園區16個、千畝園區59個、現代農業產業綜合體6個。培育農業龍頭企業37個,農民專合社327個,家庭農場182個,新型職業農民2.5萬人,脫貧群眾多渠道增收正在加速形成,初步形成了依靠內生動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格局。 (蒼溪縣委宣傳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