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謙++陳櫟汀+余瀅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他是來自東方“島城”的心理學博士,卻將對醫療事業的一腔熱忱灑在了西南大地上。
他走近千千萬萬的精神心理患者身邊,與他們傾心交談,為他們送上“良藥”,而他最滿足的就是得到患者的信任,聽到病人的那一句:“謝謝你,劉醫生!”
他,就是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心理衛生中心(精神科)業務主任劉可智博士。
“最害怕身邊沒有比我強的人”
作為科室的第一名博士,劉可智并不擔心“長江后浪推前浪”,反而渴望能有更多更優秀的人才加盟,能夠提升整個團隊的水平。“我最害怕的是身邊沒有比我強的人,這樣大家都處在一個低水平,你自己也沒有辦法得到提高。如果有比我做得好的,我愿意給他做副手。”他心胸的開闊,由此可見一斑。
心理衛生中心(精神科)作為一個年輕的科室,住院條件和辦公環境都比較艱苦,工資收入處于醫院中下水平的現狀,這樣如何能吸引到優秀的博士呢?
首先就是靠著劉可智的真誠待人、禮賢下士,他不惜上下奔波,盡最大努力給他們爭取更好的待遇,甚至比自己的事情還更盡心盡力;第二就是給他們提供充分發揮的平臺,看到學科發展的巨大潛力。劉可智為學科規劃了未來的三大發展方向,一是疑難重癥精神疾病的治療;二是對健康人的心理促進和預防;三是為臨床各科室患者及家屬提供心理干預,即心身醫學理念。
在劉可智的努力和人格魅力感召下,科室先后吸引了數名博士加盟,包括從事兒童心理發育學研究的博士陳晶、專注于“腦計劃”影像學的博士雷威,以及主攻精神遺傳學的博士向波等。“是劉主任給了我們一個機會來到這里,開展我們的研究。”陳晶說道。作為心理衛生中心(精神科)重點引進的人才,陳晶和丈夫雷威放棄更好的就職條件來到瀘州,開設瀘州以心理學背景的精神研究和前沿精神醫學“腦計劃”的研究。在劉可智主任的帶領下,和同事一起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西南地區心理衛生事業彌補不足。
“劉醫生比家人更理解我們”
在劉可智的患者中,有一名50多歲的女性退休患者,由于患有嚴重的精神焦慮癥,每天生活在焦慮、不安、恐慌中,發作時更是異常痛苦。自從她兩年多前來到劉可智這里進行診治,病情逐漸好轉,現在來的次數越來越少了。在長期的診治過程中,劉可智對她的理解讓她十分感動,甚至形成了對劉可智心理上的一種依賴。有一段時間劉可智出國沒有見到,她的病情正處于反復期,導致心里悶悶不樂,后來聽老伴說劉醫生回國了,在來找他看門診的前一天晚上,她的心情就特別激動,看到劉醫生后她的病就好了一半。
劉可智說,他所接觸的各類病人,如一些精神和心理疾病患者,他們都有認知層面保持完好的時候,只要與他們正確地溝通,都是能夠得到其信任的。很多患者來到診室,經常跟他說的一句話就是:“劉醫生,你最理解我了,你說到我的心里去了,有時候我的家人都不理解我!”
“他嚴于律己,眼界開闊”
在心理衛生中心(精神科)行政主任張濤心目中,劉主任年輕有為、精明強干,工作積極,真正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西南心理衛生事業的發展中,短短幾年時間,亞專業發展方向、科研方向等漸次明了清晰,科室醫、教、研發展勁頭十足。
而劉可智認真嚴謹的科研態度,豐富的臨床經驗,扎實過硬的專業知識,以病人為中心的態度一直都為他的學生所欽佩和學習。他的在讀研究生李再芳說道:“老師的嚴于律己,開闊的眼界,與患者交流過程中細致的態度和言語一直都是我們需要學習的。”他們相信,在劉主任的帶領下,瀘州乃至川滇黔渝結合部的精神心理衛生事業會發展得更好。
在剛剛結束的西南醫大附院首屆職代會暨工代會上,院長杜一華做了題為《加快學科發展 注重內涵建設 為打造西部一流學科、一流醫院而努力奮斗》的重要講話,如何加快學科發展?加強內涵建設?筆者在采訪心理衛生中心(精神科)這個年輕的科室后,對醫院未來發展有了更多的了解。
最后,在談到當前醫患關系比較敏感,如何提高患者的滿意度時,劉可智認為,在現代醫療體制下,醫者不僅是要醫治患者身體上的疾病,更要醫“心”,去了解病人的心理需求,這就是生物、心理、社會模式合一的整體醫療模式。同時,在醫務人員快節奏、強壓力的工作狀態下,對醫務人員自身的心理健康進行干預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醫務人員的心理健康了,他們才能很好地與患者溝通,取得更好的患者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