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約撰稿人 梁 劍
?
華龍一號:中國核電“巨龍”騰飛
本刊特約撰稿人 梁 劍
‘華龍一號’的開工標志著我國進入世界核電的第一陣營,也成為高端制造業中一張響當當的“中國名片”

“華龍一號”首堆示范工程——中核集團福清5號核電機組開工建設
10多年前,福建省福清市三山鎮西南前薛村岐尾山,還只是一個位于東海之濱鮮為人知的荒山坡。歷經十載建設和發展,如今,這里已成為肩負著鑄造“強國重器”使命的新興核電基地。由于我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示范工程落地于此,這片貌不驚人的閩北大地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簡稱“中核集團”)“華龍一號”百萬千瓦核電機組的開工建設,使我國成為繼美國、法國、俄羅斯之后,又一個具有獨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的國家,我國從此躋身先進核電技術國家行列,具備了與發達國家在三代核電國際市場同臺競技的資格。“華龍一號”也成為高端制造業中一張響當當的“中國名片”。
雨后的福清核電基地悶熱而潮濕,不過,不利的天氣并不能阻止工人們建設的熱情。塔吊林立、溝渠縱橫,承擔著我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示范工程的5號機組基礎工程已具雛形,核島反應堆廠房高高聳立。
經過多年的積累,當前我國核工業發展中,一批關系國家安全和經濟命脈的重大技術裝備骨干企業,針對先進核電裝備的國產化都進行了大規模的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研制。中核集團是其中的主力軍。從為成功研制“兩彈一艇”貢獻力量,到打造中國核電自主化品牌,中核集團始終把握世界核電技術最新發展趨勢,以自身獨立完整的核科技工業體系、核科技創新體系和核燃料循環產業的體系,追求著更高的理想。
由中核集團參與“打造”的華龍一號是中國核電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機型,其自主研制的關鍵設備和部件,首堆示范工程設備國產化率大于85%,并具有良好的經濟性。它主要有三大特點:“177堆芯”,在提高堆芯額定功率的同時降低平均線功率密度,既增加了發電能力,又提高了運行安全裕量;燃料組件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對核電“走出去”十分關鍵;裝備實現國產化,可充分利用國內現有核電裝備制造能力,推動產業集群轉型升級。
在設計華龍一號過程中,中核集團的技術人員們可以說是付出了無數的心血,經歷了各種難以想象的挑戰:鑒于自主核電站設計是復雜系統工程,涉及幾百個系統,光設計圖紙就有幾萬張,每更改一個數據,牽一發而動全身,都可能意味著重新進行新一輪的分析計算。尤其安全方面,2011年3月日本福島核事故之后,我國大幅提升了核電安全審核標準,華龍一號借鑒了福島核事故的教訓,在核電站安全防護上做出了創新與改進。
對于電源在重大災害中可能失靈的可能性,華龍一號除配備移動柴油發電機等不易被海嘯破壞的備用電源外,在設計中華龍一號采用了“能動和非能動”相結合的安全系統,把“非能動”作為“能動”系統的補充,提供更多一層的安全保障。即除了采用電力驅動的“能動式”裝置外,還另外增加了靠重力等“非能動”方式達到循環冷卻水、消除氫氣等的裝置,從而在電力完全中斷的情況下,仍然可以保證電站的安全。此外,華龍一號還采取了提高抗震設計、延長操作員不干預情況下發電站正常運行時間等預防措施。
眾所周知,核電核心技術及主設備制造依賴進口曾是制約我國核電發展的關鍵性問題,華龍一號在反應堆堆芯設計、燃料技術、計算機分析軟件、裝備制造自主化等方面實現的重大突破,極大改變了我國核電站建設被進口“卡脖子”的窘境。
這種突破源自于中核集團完整核科技創新體系的不斷完善和提升。在核科學技術基礎研究、先進核能技術開發、核應用技術研究等方面,建立了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中國核電工程公司、中國輻射防護研究院等17個綜合性核科研基地和專業研究機構,建有3個國家能源研發中心、1個國家工程技術中心、5個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20個集團級重點實驗室、11個集團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形成了門類齊全、專業配套的核科技創新體系,做到中核集團核產業鏈每個環節都有科研做支撐,都有主體單位來承擔自主創新任務。
華龍一號的核電技術覆蓋了設計技術、專用設計軟件、燃料技術、運行維護技術等領域,已經滿足了核電走出去戰略要求。它也將全方位參與國際競爭,以中核夢助推中國夢

華龍一號
而華龍一號的核電技術覆蓋了設計技術、專用設計軟件、燃料技術、運行維護技術等領域,已經滿足了核電走出去戰略要求。它也將全方位參與國際競爭,以中核夢助推中國夢,讓世界人民共享核能領域的中國制造。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在中國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的長途中,創新是發現“藍海”的指南針、望遠鏡。如果沒有創新意識,沒有創新思維,既找不到發展方向,也看不到發展愿景。只有通過全行業的共同努力,以“質”的轉變,推動“核”的升級,才能讓中國核電品牌成為世界級品牌,為“中國制造”變身“中國創造”打出一片嶄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