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約撰稿人 延 平
?
中國中車:用創新連接世界
本刊特約撰稿人 延 平

出口香港動車組
實現從“跟隨”到“領跑”,必須全面自主創新,搶占制高點,憑借創新,中國中車擔當起中國高鐵的主力軍,成為一張閃亮的“中國名片”
六大洲,101個國家。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中車”)生產的列車目前已經在全球近83%擁有鐵路的國家的大地上奔跑。
中國中車正加快在全球市場布局。2016年3月,根據美國芝加哥交通管理局的公告,中國中車中標芝加哥7000系地鐵車輛采購項目,該項目標的數量846列車,標的金額為13.09億美元。這是迄今為止中國軌道交通裝備企業向發達國家出口的最大地鐵車輛項目。
中國中車總裁奚國華表示,目前中國中車正在大力推進國際化進程,他有一個夢想,是未來有一天能夠將中國中車打造成源自中國的世界品牌,一家總部在中國的跨國公司。
提到中車,大多數人總會想到高鐵。的確,中國高鐵有其他國家無法比肩的優勢。包括適應性強、長距離運行、數量多等。
在中車的產品中,走出去最多的是城軌地鐵。城軌地鐵之所以成為中車走向世界市場最硬的拳頭產品,除了其技術、質量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外,生產交付能力強、性價比高、維修服務好成為其獨特優勢。“我們的交貨期比競爭對手短;且中國基礎工業門類齊全,供應鏈企業的產品質量好、成本低,整個供應鏈競爭力強;加上我們可以為用戶提供包括維修在內的一體化服務,綜合這些因素,中車城軌地鐵競爭力強。”中車集團海外事業部部長陳大勇說。不光是地鐵,中車的機車、貨車、客車都是世界最高水平。
中車的高鐵之所以能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是其自主創新和技術引進的結果。2004年起,為實現跨越式發展,中國在鐵路方面決定發展高鐵技術。而要提速,在自主研發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全球化優勢、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是一條重要途徑,于是國家制定了“引進國外技術,聯合設計生產,打造中國品牌”的政策。
城軌地鐵之所以成為中車走向世界市場最硬的拳頭產品,除了其技術、質量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外,生產交付能力強、性價比高、維修服務好成為其獨特優勢
不過在技術引進之前,中車對高鐵已經進行了近10年的探索,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也有一些完全自主研發的動車組投入運行,比如秦沈客專上時速270公里的“中華之星”,此外還有“藍箭”、“大白鯊”等。
正是由于此前有10年自主研發的基礎,中車對國外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比較容易。從第一代動車組按別人的圖紙設計,到消化吸收研發新一代動車組,再到自主創新,今天中國已經擁有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標準動車組。
從2004年至今的12年間,中車創新的步伐一直沒有停下。陳大勇認為,創新的過程是無止境的,只不過重點變了。“現在雖然已進入自主創新階段,但技術仍在不斷進步。今天高鐵能達到時速300~350公里,10年后如果還是這個速度,中國高鐵肯定就落后了。”
早在合并前,中國南車與中國北車(統稱“中國中車”)就曾經分別在南非拿下359臺電力機車和232臺內燃機車大單,創下中國機車出口訂單紀錄。緊接著,中國北車又和南非簽訂了迄今為止中國高端軌道設備出口的最大訂單。不僅如此,目前中車在南非的基地已經基本實現了本地化制造、本地化采購和本地化用工。
奚國華表示,中國中車非常重視南非市場。一方面,南非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市場潛力巨大;另一方面,南非曾在英國殖民時間建立了較完善的鐵路系統,基礎工業基礎良好,有利于未來將鐵路經南非輻射到非洲其他市場。
“如今,本地化既符合中國與其他國家的產能合作需求,也是用戶的需要。”陳大勇解釋道,當今世界貿易保護主義正以新的方式抬頭,很多國家會提出本地化要求,包括在當地設廠制造,雇傭當地員工,使用當地供應鏈等。
進入南非市場后,中國中車開始在當地設立制造基地。中國中車從國內派遣了技術、物流、項目管理等多個團隊來到南非建廠,教授當地工人所需要的技術和工藝,同時也將國內的質量管理標準帶入南非。
面對南非本地工人技術不成熟、生產效率不高的問題,中國中車將自己的技術工人和本地工人整合成為一個團隊,共同設立生產計劃,一起工作一起學習。通過這樣的方式,一方面降低了將產品從國內輸出的運輸成本,一方面也利用整合本地員工和本地經銷商,加快了中車產品在非洲的推廣。
如今,在國家“一帶一路”、“中國制造2025”等戰略的支持下,中車走出去的步伐更加從容。“比如‘一帶一路’首先就是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而軌道交通裝備就是基礎設施。”奚國華說,“如果說這些政策為我們量身定做可能太自以為是,但對我們走向世界確實有很大推動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