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勇
?
東莞制造 提質升級創品牌
彭 勇
在復雜的國際國內經濟大環境中,東莞制造毅然轉向“創新路”,書寫“中國制造”轉型升級新詩篇
在全球制造業上一輪轉移浪潮中,東莞憑借毗鄰香港、勞動力及土地成本低等優勢,成為聞名中外的“世界工廠”。如今,東莞毅然轉向“創新路”,盤活存量、引入增量、深化改革,不斷激發新活力、打造新業態、釋放新紅利,書寫“中國制造”轉型升級新詩篇。
近年來,嚴重依賴外向型經濟的東莞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加大。“給別的品牌做代工掙的只是小錢,而且十分被動,沒有發言權。”易事特集團董事長何思模說,企業一邊貼牌生產、一邊打造自主品牌,一邊專注電源產品、一邊研發新型光伏發電站裂變系統,如今已擁有全資或控股子公司近50家,在全球設立268個客戶中心,產品出口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越來越多的東莞加工貿易企業像易事特一樣創立自主品牌,努力打破對境外市場的依賴。
東莞市商務局黨組書記陳仲球表示,東莞7000多家來料加工企業中,超過5000家已轉為法人企業,轉型企業中有65%新開展內銷業務、18.5%收購或創建自主品牌。
致力于轉型發展、二次創業,東莞傳統產業正在發生革命性變化。廣東步步高集團成立廣東歐珀移動通信有限公司,主攻智能手機和高端影音設備。2015年,歐珀智能手機總銷量接近5000萬臺,以3.8%的市場份額成為全球第八大手機廠商。
智能家具、視覺篩選、數控切割……在東莞市大嶺山鎮華科城博創園,曾經的富士施樂工廠車間和員工宿舍,已被廣東華中科技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改造成嶄新的創業孵化器載體,短短半年就有36家新型企業入駐,其中有6個博士團隊。
在高端制造業,東莞的表現同樣搶眼。華為終端、oppo 等品牌已經成為東莞的手機產業“標簽”,這幾大國內智能手機巨頭出貨量超過2.6 億,占據了全國的“半壁江山”
這所工業技術研究院由東莞市政府、廣東省科技廳和華中科技大學共建。工研院常務副院長張國軍說,他們致力于打造孵化器,希望成為未來產業發展的“引航員”。
為引入外來增量,缺乏高校和人才的東莞這幾年主動“傍科技大款”,去各地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引進創新資源,涌現出27家新型研發機構,并以企業為主體引進26個省級創新團隊。


廣東東莞萬江
“十二五”期間,東莞經濟新業態蓬勃發展,京東、阿里巴巴、1號店等電商龍頭企業相繼落戶,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和支撐作用日益突出。據當地商務部門估算,2015年全市電子商務交易額達3390億元,超過廣東省總量十分之一。
“北大的光電、華科的智能制造、中科院的云計算等,在技術上都相當前沿,足以為當地產業在新時期占據競爭優勢奠定基礎。”張國軍說。
除加大創新力度外,東莞進一步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打破束縛社會創造力的條條框框,用深化改革釋放新紅利。
2014年,松山湖紅杉生物有限公司體外診斷試劑原料研發生產項目從取得土地到開始動工,整個審批時間僅用了43天。由于搶抓施工黃金期,公司節省資金成本上百萬元。
據東莞市委政研室主任葉淦奎介紹,為改變以前一些部門審批手續辦理難、耗時長、且交叉進行的問題,東莞實施項目投資建設直接落地改革,將多項程序變串聯為并聯,使整體審批時間減少至少3個月。
2015年,東莞實施企業登記注冊“一網通”改革,企業取得工商營業執照后登記注冊的業務均可在網上一站式、全流程、無紙化辦理,實現“零跑動”。東莞還試行企業投資項目負面清單管理制度,企業投資項目實行網上備案后,資料齊全的2天內可以完成立項。
改革效果立竿見影。這一年,經東莞市發改系統完成固定資產計劃總投資約1723.11億元,同比增長約21%,為下一步促進投資發展積蓄了后勁。
東莞市委書記徐建華說,東莞將繼續圍繞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完善創新驅動發展體系、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等重點工作,力爭使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取得決定性成果。
靠著來料加工、貼牌生產,東莞制造業曾經享有很高的全球知名度,甚至有句名言說“東莞塞車,全球缺貨”。可是2008年金融危機來襲,東莞的外來訂單驟減,在復雜的國際國內經濟大環境中,東莞制造凸顯出科技含量低、自主品牌匱乏的軟肋。痛定思痛,加快轉型,如今的“東莞制造”正在走出困局。
以聚大產業園為例,這里曾經是諾基亞在華工廠區,如今在政府扶持下,搖身一變成本土電商企業的聚集園,孕育著中國制造的品牌。東莞捷德皮具總經理羅良碴表示,他們生產的品牌箱包借助互聯網,不僅賣到了美國,而且吸引了不少自主品牌的粉絲。
在高端制造業,東莞的表現同樣搶眼。華為終端、oppo等品牌已經成為東莞的手機產業“標簽”,這幾大國內智能手機巨頭出貨量超過2.6億,占據了全國的“半壁江山”。
不僅如此,東莞有不少企業在產業布局上表現出敏銳的嗅覺。易事特集團董事長何思模,帶領企業多年摸爬滾打,由當初做代工產品,到如今創下國際知名品牌,深耕綠色能源產業,他嘗到了轉型升級的甜頭。
何思模說,做代工產品的時候,毛利率不到6%,凈利潤可能只有3%,而做自己的品牌,轉型升級之后,毛利率高端產品有近35%到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