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相材(四川師范大學教師教育與心理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8)
小學生自主性發展量表的編制
何相材
(四川師范大學教師教育與心理學院,四川 成都610068)
為編制出適用于小學生自主性發展的量表,按照國內外心理學家對自主性發展的理論,結合我國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成都市選取206名小學生進行施測,對調查數據進行因素分析和信效度檢驗,從而編制包括24個項目和5個維度的小學生自主性發展量表,總量表的α系數為0.78,各分量表的α系數在0.51~0.70之間,總量表的重測信度為0.72,各分量表的重測信度在0.55~0.68之間,各分量表與量表總分之間的相關系數在0.71~0.79之間,各分量表之間的相關系數在0.57~0.66之間,因素分析結果表明量表基本能測量到先前設定的自主性結構,可見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和重測信度較高,結構效度良好,可以作為評定小學生自主性發展的工具。
自主性發展量表小學生因素分析
自主性作為人類主體性的重要特性,是主體性最核心的規定性[1],在人的智力發展和人格完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推進,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自主性對學生心理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性。小學作為自主性形成和發展的重要階段,其自主性發展水平如何將直接影響小學生的健康成長。然而,目前許多小學生由于受身心發展水平、學校教育設施和教學水平及教師長期在課堂上主導地位的制約,導致學生自主探索內驅力缺失,嚴重影響學生智力發揮和自主性發展。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開始進行學生自主性發展研究,但研究多集中在學齡前期,研究內容主要涉及兒童的從眾與自主行為及相關因素[2],對于小學生自主性發展的研究還相對較少[3]。同時,國內目前對小學生自主性發展的測驗量表還不多,其測量工具多從國外引進,研究信效度問題十分突出,因此編制適合我國小學生的自主性發展量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基于此,本文在國內外心理學家對自主性發展研究的基礎上,構建和編制小學生自主性發展量表,并檢驗其信效度,旨在為教育工作者、學生及學生家長提供可靠的自主性發展測評工具。
(一)理論結構和內容的建構
自主性是指個體能夠獨立制定目標,通過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對自己的情感、行為負責的個性品質[4]。這一品質反映出個體對父母或重要他人的依賴性降低,同時利用內部資源控制自己的人生方向[5]。依據前蘇聯心理學家科恩的自主性發展理論[6],同時結合日本石川勤和藤原喜悅編制的《自主性診斷檢查表》[7],本文把小學生自主性發展初步分為自我主張、自信、責任感、自我依靠、自我控制和創造性六個維度。這六個維度隸屬于行為的自主、情感的自主和認知的自主三個宏觀維度,其中自我主張屬于認知自主,自信與責任感屬于情感自主,自我控制、自我依靠和創造性屬于行為自主。認知自主、情感自主和行為自主三個宏觀維度是緊密關聯和不可分割的,其中情感自主是動力,行為自主是基礎,而認知自主則是自主的最高體現。
(二)項目的初步編制
以自主性發展理論為支撐,同時結合小學生自主性發展的具體特點,在上述關于小學生自主性發展的六個維度的基礎上,初步確定42個項目。對初始項目邀請兩名心理學專家進行內容和措辭審查,經過刪減和修改,最后得到36個項目,形成小學生自主性發展預測問卷。本問卷采用利克特五點計分法,每個題目都包括總是、常常、有時、很少、從不共五種選擇。
(三)問卷的預測
將初步得到的36個題項編制成預測問卷并進行測試,以四川師范大學附屬小學的小學生作為預測對象,隨機發放問卷110份,有效回收問卷102份,其中男生46名,女生56名。以項目得分與分量表總分的相關系數作為估計預測項目區分度的指標,對預測問卷結果進行初步的探索性分析,結果表明只有四個分項目與量表總分的相關未達到顯著水平。根據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刪除不符合要求的題目,最后得到32個正式施測題項。
(四)正式施測
正式取樣為成都市茶店子小學、十陵小學和菱窠路小學學生220名,采取整群取樣方法,最后獲得的有效樣本數為206人,其中男生98人,女生108人。由于考慮到低年級學生填寫問卷可能存在問題,因此本次取樣的學生主要為4~6年級,其中四年級66人,五年級78人,六年級62人。問卷調查的實施過程嚴格按照心理學測驗程序進行,回收的問卷數據統一用SPSS20.0和Amos17.0進行統計分析。
(一)項目分析
項目分析采用臨界比率值法,首先將每個維度的總分從高到低進行排列,然后取前后27%學生分數分別為高分組和低分組,最后對兩組學生在每道題得分的平均數進行差異檢驗。結果表明,除第8、21題外,問卷中高分組和低分組其他各題得分平均數的差異均達到顯著水平,從而說明該問卷的整體區分度高,即具有良好的鑒別力。
(二)探索性因素分析
項目分析后,對剩下的30個題項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表明,KMO的值為0.612,比較適合作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度檢驗近似卡方值為6420.743,df=435,p<0.01,說明數據來自正態分布的總體,因此適合做進一步分析,其KMO檢驗和Bartlett檢驗結果見表1。

表1 KMO和Bartlett的檢驗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回收數據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初始特征值中前五欄的特征值都大于1,碎石圖結果也表明有五個成分的特征值超過1。對因素分析的結果進行最大方差正交旋轉,結合碎石圖,提取出五個因素,這五個因素的累積方差解釋率為54.695%,刪除因素載荷小于0.35的題目,同時去除兩個因素載荷都高的題目,最后剩余24個題目作為小學生自主性發展正式量表的題目。對因子進行最大方差正交_旋轉后得到因素負荷矩陣,結果見表2。

表2 小學生自主性發展量表的初步因子結構和-各項目的因-子載荷
表2結果表明,第10、3、18、22、1、11題為因素一,第12、2、23、9、13題為因素二,第4、6、17、16、21題為因素三,第5、8、24、15題為因素四,第20、19、7、14題為因素五。經過與最初編制問卷的理論依據相對比,因子分析的結果和最初對自主性所分的維度基本對應,只是創造性維度的題目被分散到其他維度上去了,總體效果比較理想。最后把因素一到因素五分別命名為自我主張、自信、責任感、自我依靠和自我控制。
(三)驗證性因素分析
使用Amos17.0對小學生自主性發展量表項目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以檢驗模型的擬合程度,其結果見表3。從表3可知x2/df=3.632,GFI=0.916,TLI=0.879,IFI=0.942,NFI=0.937, RMSEA=0.042,由此說明該模型的擬合程度較好,對小學生自主性發展量表進行五因素模型劃分是比較合理的[8]。
(四)信度分析
采用內部一致性信度(α系數)和重測信度(在正式測驗兩周之后,抽取菱窠路小學的30名學生進行重測)對量表進行信度分析。總量表的α系數為0.78,各分量表的α系數在0.51~0.70之間;總量表的重測信度為0.72,各分量表的重測信度在0.55~0.68之間。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和重測信度都符合信度較好的標準,其結果見表4。

表3 驗證性因素分析的模型擬合指數

表4 正式問卷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和重測信度
(五)效度分析
1.內容效度
_研究在進行項目編制時參考了以往較成熟的測驗,同時根據小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了精心設計和挑選,_另__外還邀請兩名心理學專家對問卷進行審查和修改,經過初測和篩選進行修正,正式測驗后通過因素分析提取出了五個公因子并最后保留24個題項,可以說,最后形成的測驗項目具有較強的代表性。
2.結構效度
通過對各分量表間以及各分量表與量表總分進行相關分析,從而檢驗量表的結構效度。結果表明各分量表之間的相關系數在0.57~0.66之間,相關均具有顯著性(p<0.001);各分量表與量表總分之間的相關系數在0.71~0.79之間,相關同樣具有顯著性(p<0.001),結果見表5。由此可見,該量表的結構效度較高,符合量表編制的標準。

表5 各分量表間及與量表總分的相關
對于一個量表是否具有科學性和標準化,一方面需要通過檢測量表的編制過程是否遵循了心理測量學的程序和方法,另一方面要看信度和效度是否達到必要的心理測量學標準。對于小學生自主性發展量表的編制,下面將從編制的策略和方法、量表的結構和內容及信度和效度問題進行討論。
本研究編制的小學生自主性發展量表主要是在前人對自主性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小學生自主性發展在學習生活中的具體表現,確定量表的最初結構與項目。最初的小學生自主性發展量表主要包括自我主張、自信、責任感、自我依靠、自我控制、創造性6個維度和42個題項。然后兩位心理學專家對量表內容和措辭進行審查,形成包括36個題項的預測量表并進行預測。之后又對預測結果進行探索性分析,刪除區分度低的題項后形成正式測驗量表,該量表包括32個題項。對正式測驗的數據經過項目分析,刪除鑒別力低的題目,最后對30個題項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驗證性因素分析及信效度分析。通過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出5個因素,分別為自我主張、自信、責任感、自我依靠、自我控制,在刪除因素載荷不合要求的題項后,最終形成包括24個題目的小學生自主性發展量表。對正式的包括24個題目的小學生自主性發展量表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表明其擬合程度較好。本研究最終確定的5個維度基本上可以反映小學生自主性發展測評的主要指標,因此具有良好的代表性。由此可見,本量表是采用綜合量表編制策略編制而成的,符合量表編制要求。
一般而言,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大于0.80表示該量表內部一致性非常好,系數為0.60~0.80表明該量表內部一致性較好,系數低于0.60則表明該量表內部一致性較差。對自陳量表來說,其信度系數不應低于0.60[9]。本研究結果顯示,小學生自主性發展量表的總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8,各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在0.51~0.70之間,達到內部一致性系數較好的標準。同時,總量表的重測信度為0.72,各分量表的重測信度在0.55~0.68之間,也達到了測量學信度較好的要求。但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該量表的重測信度不是很高,只有0.72,各分量表的信度也不是很高,這可能是由于各分量表題目的數量較少,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分量表的信度,同時也可能是小學生所處年齡階段的特殊性,不能很好地理解問卷回答要求,因此對問卷的回答具有一定的隨機性。但總體而言,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和重測信度都達到了較好標準。
本量表的編制依據前人關于自主性發展的理論基礎,同時請心理學專家進行了項目篩選和題目鑒別,因此具有良好的內容效度。同時,本研究各分量表與總量表間的相關明顯高于各分量表間的相關,說明分量表不僅與總量表同質,而且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驗證性因素分析表明,結構模型與測量模型的擬合度可接受,說明量表的結構效度良好。另外,探索性因素分析抽取出的五個因素與最初理論假設大概吻合,五個因素的方差累計貢獻率達到了54.695%,說明該量表能夠解釋自主性定義包含的內涵。當然,本量表在編制過程中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一方面,本研究的樣本容量較小,同時取樣僅限于成都市三所小學,因此對該量表的適用性和推廣有一定的影響。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對自主性的定義還存在一定爭議,不同學者對自主性結構的看法也不一樣,雖然本研究的量表根據前人相關理論基礎編制而成,但不是各種理論的最好整合,因此需要在今后研究中不斷完善。
小學生自主性發展量表由自我主張、自信、責任感、自我依靠、自我控制5個維度構成,共24個題目。經檢驗,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指標,可以作為測評我國小學生自主性發展狀況的有效測量工具使用。
[1]王金枝.中學生的自主性及其與社會適應不良行為的關系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
[2]鄒曉燕.3-5歲兒童自主性發展特點研究[J].幼兒教育,2006(12):38-42.
[3]李志楠,鄒曉燕.8—16歲兒童父母權威觀及行為自主發展特點的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7(2):168-170.
[4]郭瞻予.大學生自主性研究歷史與現狀[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11,35(4):153-155.
[5]姚丹.大學生自主性的結構及發展特點研究[D].遼寧:沈陽師范大學,2007,5.
[6]科恩.自我論[J].文化生活紀叢,1986,12(4):167-169.
[7]姚翠榮.中小學教師自主性問卷的修編及發展特點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8.
[8]鄭日昌,張杉杉.擇業效能感結構的驗證性因素分析[J].心理科學,2002,25(1):91-92.
[9]戴海崎,張鋒.心理教育測量[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