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娜娜
一、課標要求
運用實例,分析城市的空間結構,解釋其形成原因。
二、課標解讀
本節課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第二章第一節“城市空間結構”第二課時。從課標要求看,本節課學生必須掌握以下兩方面的知識和能力:①能夠分析城市內部空間結構,并對各功能區進行區位分析;②能夠運用實例,結合城市空間結構圖,以指出該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及各功能區空間布局,并進行合理化分析。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結合實例分析城市主要功能區:住宅區、商業區和工業區的形成及區位條件。
(2)總結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原因。
2.過程與方法
(1)結合實例,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分析各功能區布局位置及區位條件。
(2)通過小的拍賣活動,幫助學生理解城市內部空間結構形成的原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增強學生對城市發展的社會意識。
四、教學重難點
1.城市主要功能區的布局原則。
2.影響城市城市空間結構形成的原因。
五、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列表對比、合作探究
六、教學過程
教師:(圖片導入)用課件展示西安市景觀圖,感受西安市這座歷史文化和現代文化相融合的國際化大都市。
學生:判讀圖片是西安市的什么地方。
設計意圖:利用西安市的例子貼近生活,激發學生學習欲望,引出本節課的內容。
1.城市土地利用
教師:展示“西安市主城區用地規劃圖(2008年-2020年)”。
學生:讀出西安市土地利用狀況及最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為居住用地。
設計意圖:用事實說話,增加對土地利用狀況的理解,為功能區的提出做鋪墊。
2.城市功能區
教師:展示“北京市地圖”,并顯示四個不同的功能區,指出除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等基本功能區外,還存在其他功能區,如交通與倉儲區、風景游覽區、市政與公共服務區等。
學生:判斷功能區的類型,并指出城市基本功能區為商業區、住宅區和工業區。
教師:以西安市為例,選取商業區(鐘樓東大街、西大街附近的商廈)、工業區(城市外圍的三星、高新、西郊慶安集團、東郊西光集團)、住宅區(中高級的萬科和曲江公館、低級的棚戶區)。
學生:體會西安三個基本功能區分布的位置,使學生有直觀的感受。
設計意圖:利用北京和西安的土地利用體會商業區、工業區、住宅區分布的位置,讓學生有直觀的感受。
教師:展示假設情況:“假如10年后你是一名公司的老板,決定進軍西安市發展,現有三種合理方案可供選擇:投資商場、木材加工廠、房地產,思考這些活動在城市分布的合適位置,并說明理由”,引導學生分析主要功能區的布局原則。
學生:(小組討論)情景體驗:分為三個大組,每組討論一個方案。
設計意圖:情景教學,讓學生在當老板的情境中體驗城市主要功能區的分布及布局原則。
師生:總結:
設計意圖:增強學生知識的總結和表達能力。
3.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因素
(1)經濟因素
教師:展示假設情況:“某城市市中心附近有小塊廢地,現在政府打算將該片地出售,起價300萬”,引導進行簡單的拍賣活動,讓學生思考導致城市內部功能分區的主要因素——經濟,提出“地租”一詞。
學生:角色體驗:三個大組分別以商場老板、木材加工廠老板、房地產老板進行簡單拍賣活動,從活動中思考導致城市內部空間結構形成的因素。
設計意圖:利用現場小型拍賣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幫助學生理解地租對城市功能分區的影響。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影響地租的因素有距市中心的距離和交通的通達度。
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進行理解。
教師:展示“付租能力隨距離遞減示意圖”(市中心為O點,向外輻射依次為A、B,OA為商業區,AB為住宅區,B以外為工業區),引導學生思考距市中心距離的遠近如何影響各功能區的分布。
學生:讀圖分析:
a.商業、住宅、工業付租能力與距市中心距離遠近的關系?
b.如果由各類付租能力決定土地的用途,那么A點內部區域最有可能為哪一類功能區?AB之間呢?B以外區域呢?
教師:展示“地租與交通之間的關系圖”,形象展示交通的通達度如何影響地租的水平,并引導學生得出地租與交通之間的關系。
學生:讀圖分析:交通通達度與地租之間的關系:市中心——地租最高峰,道路交匯處——地租次高峰。
設計意圖:通過兩個圖形的閱讀展示影響城市空間結構的經濟因素,通過動畫的方式一層層向學生展示,訓練學生讀圖和理解能力。
(2)其他因素
師生:共同分析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其他因素,如歷史因素、社會因素、政策因素等。
七、課后作業
充當“小小城市建設者”,周末去西安城走走,了解西安城市功能區,并寫一篇感想論文或總結報告,并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