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從粗放型的“唯收視率論”、“唯票房論”,到如今的“唯大數據論”,娛樂業究竟是走上了科學化的正路,還是一葉障目的歧途?
為什么現在小鮮肉、小花旦滿屏飛?為什么一到暑假電視上全是玄幻仙俠劇,影院里都是青春片?為什么投資人張口閉口談的都是IP?其實這一切的背后都有著大數據的支撐。
從粗放型的“唯收視率論”、“唯票房論”,到如今的“唯大數據論”,娛樂業究竟是走上了科學化的正路,還是一葉障目的歧途?
點擊量把偶像捧成了“權力中心”
十年前張藝謀讓當時的“人氣王”周杰倫跨界出演《滿城盡帶黃金甲》,讓人不免感嘆偶像效應的法力無邊,連老謀子都為之折腰。當翻開張藝謀今年的新片《長城》的演員表時,鹿晗、彭于晏、林更新、黃軒、鄭愷、陳學冬、王俊凱……這一連串的名字都指向一個新詞——流量擔當。導演、制片方、投資人選擇流量擔當出鏡,是當下再稀松平常不過的事了,站在這些偶像背后的是愿意拿出金錢和精力為他們買單的龐大粉絲群,有了這些“流量擔當”,可觀的票房和飄紅的收視率似乎就觸手可及了。如今,娛樂圈里已出現了粉絲“干政”的情況,他們主動為偶像爭取影視資源、番位排名,就連罷免經紀人都能夠實現,正是有了粉絲點擊量的支持,偶像正在成為影視大環境的權力中心。
現在打開電視機,里面播著《誅仙青云志》《幻城》《九州·天空城》,都是仙啊、俠啊、魔??;走進電影院,上映的是《致青春·原來你還在這里》《夏有喬木雅望天堂》《微微一笑很傾城》《泡沫之夏》,都是懵懂啊、甜蜜啊、悔恨啊。創作了《盜墓筆記》的IP大戶南派三叔,左手一個電視劇《老九門》,右手一個電影《盜墓筆記》,熒屏銀幕同時開花。網絡言情小說女王顧漫的《微微一笑很傾城》,電影版和電視劇版前后腳上演。為什么現在影視劇制片方的審美都如此出奇地一致?其實出現這種雷同,主要是大數據這根指揮棒在號令眾師。
大數據來自年輕人,不是所有的人
大數據到底是啥?其實說它大可以大到無邊無際,從收視率、票房、點擊量這樣的硬數據,到微博轉發評論量、微信話題閱讀量、百度搜索指數、豆瓣評分、新聞評論、論壇跟帖等等的軟指標,無時無刻不在媒體世界、網絡平臺上產生的內容都可以匯聚為大數據的“清明上河圖”。說它小也可以小到用一句話概括,說到底大數據就是明星或者影視作品的人氣指數。
在唯大數據馬首是瞻之前,也曾經出現過“唯收視率論”、“唯票房論”。相比于收視率、票房這些單一粗放的數據,大數據確實是一個更科學精細的評價體系,它甚至可以將一部影視劇觀眾的性別比例精確到百分比,好似從一個望聞問切的中醫轉行成為一個用X光片看透肌理的西醫。
然而其片面性也不可忽視?,F在大數據主要從網絡中擷取信息,“80后”、“90后”、“00后”是網絡世界中的主導者,甚至擔當了意見領袖,一些小鮮肉的粉絲更是異常活躍。擁有近1800萬微博粉絲的張藝興時常會被點贊過百萬,而粉絲4700萬的羅志祥一般每條微博被點贊只有十幾萬,難道兩人的人氣相差了十倍?沒有開通微博的周杰倫,又如何用大數據來衡量?今年上半年收視名列前茅的幾部劇中,《天天有喜》《搭錯車》《繼父回家》并沒有起用小鮮肉,也不是熱門IP,這些作品是不被大數據看好的,但不經常上網的中老年觀眾卻頂起了過硬的收視率。
過度跟風大數據,疏忽了責任與價值
“片酬過億”之前只聽聞過發生在好萊塢明星身上,現在出道沒個三五年的小鮮肉身價都幾乎躥到了九位數,這都是因大數據在背后撐腰。都用小鮮肉,小鮮肉的片酬上天了;都買IP,不僅版權費瘋狂飆升,甚至到了無IP可買自造IP的程度。瘋狂的大數據甚至顛覆了之前由導演和制片人根據角色挑選合適演員的影視制作常規模式,變成了由大數據圈定。不需要演員有很好的演技,也不需要什么體驗生活,甚至寒窗苦讀都被忽略了,只要具有流量屬性,你就是偶像,就是Super Star,可以硬套角色,更能量身定制。
經濟學中有一現象叫“谷賤傷農”,在娛樂圈同樣存在著這種現象,罪魁禍首就是過度跟風。雖然跟風是影視行業一直沒有痊愈的病癥,但自從有了大數據這個號稱科學的神器后,就更加病入膏肓了?!豆艅ζ孀T》火了,《花千骨》爆了,時隔一年就滿屏都是仙俠玄幻劇,很快就把觀眾膩住了。一部《盜墓筆記》,被拍成了五毛錢特效的網劇,以基情為賣點的電影,連前傳都被翻拍成電視劇圈錢,而且全部起用當紅小鮮肉。為什么?資本的屬性是逐利,在大數據面前,資本看中的是其背后的消費潛力,能讓資本投入迅速變現。對于生產文化產品,而不僅僅是商品的娛樂圈而言,沒有了社會責任和價值擔當,工作和創造作品的意義在哪里?
如今,一個值得我們注意的現象是,只講市場不講導向的大數據往往忽視了意識形態的東西,這樣的作品注定會失去撼動人心的正能量。《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北平無戰事》這樣的題材及其演員陣容,如果單純用大數據來衡量恐怕連立項都困難,但是觀眾對這兩部劇的熱烈反響證明,這樣的作品才是影視文化創作者努力的方向。
與其依賴大數據,不如自創優質作品
以小鮮肉為例,他們之所以能成為流量擔當引領大數據,說明其前期還是有作為的。但成為炙手可熱的小鮮肉后,忙于掙錢的他們基本沒有時間學習和提高演技。李易峰[微博]依舊在享受《古劍奇譚》帶來的紅利,楊洋[微博]在《左耳》中刷新了人們對他大寶玉的認識后,一直缺乏拿手的優質作品,雖然粉絲依舊忠心耿耿,但沒有新粉絲入賬,只是在原來的圈子里打轉,不知這碗顏值的飯還能吃幾年。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大數據只是對過去的統計,只是當下進行的判斷和實時處理,不一定成為真正的未來趨勢,何況“收視率造假”“點擊率刷屏”早已是“皇帝的新衣”,將實存的或者偽造的流量當作唯一的評判標準,此種惡果,已經在2016年的影視劇上有所體現。今年暑期檔上映的兩部吳亦凡主演的影片票房不佳,鮮肉花旦云集的《誅仙青云志》反響平平,盲目追求大數據,吞苦果的不是某個鮮肉花旦,而是整個行業。
如今,用當紅小鮮肉正在變成一件高風險的事。粉絲可以原諒他們不是一個好演員,但是不能接受他們是一個道德有瑕疵的人。在吳亦凡的“約炮門”、李易峰的“車禍門”、楊洋和宋茜[微博]的緋聞發生后,有不少粉絲宣布脫粉,甚至瞬間粉轉黑,對他們的形象造成了很大打擊。不要以為粉絲會一味將你捧在手心里,他們的要求也很高,偶像不僅要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零緋聞,還要成為愛粉絲、懂禮貌的五好青年,以便證明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偶像們可以問心無愧于粉絲的力挺與期待。
另一方面,新的人氣偶像也在不斷產生,而且顏值演技兼備。當大眾以為楊紫只能永遠停留在“小雪”那個時候,張一山再也超越不了“劉星”時,他們一個通過《歡樂頌》,一個憑借《余罪》,徹底擺脫了《家有兒女》中的童星形象。4歲就出道的關曉彤今年也因為《好先生》的熱播和學霸成績成為新晉小花旦。
對投資和制片方而言,與其耗費巨資去追逐那些小鮮肉和大IP,不如通過優質作品自創流量擔當。
摘編自2016年8月23日《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