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思源,劉 靜(云南楚雄醫藥高等??茖W校,云南楚雄675005)
社會群體醫學認知與醫患關系的相關性分析*
宋思源,劉靜(云南楚雄醫藥高等專科學校,云南楚雄675005)
目的調查社會群體的醫學認知度,分析醫患雙方需求的矛盾成因。方法2014年10~12月自制調查問卷在云南省昆明、玉溪、楚雄3個地州的局部區域不同行業、不同學歷者中展開調查,內容涉及診療技術、服務態度、健康教育、社會群體對相關醫學知識及醫患關系的認知等。結果醫護人員提供的服務與被服務對象的需要存在差距,不同學歷者對醫護人員的服務需求各有不同。結論醫患雙方共同努力是提升社會群體醫學認知度及解決醫患矛盾的關鍵。
醫學;認知;醫生病人關系;醫務人員;社會群體
醫患矛盾是近年來醫學界和社會關注的共同熱點之一,因而也成為不同研究者研究的課題。本研究針對性地向社會群體進行醫學認知的現狀調查,分析了現存醫患認知差異與醫患矛盾的相關性,現報道如下。
1.1調查對象選取云南省昆明、玉溪、楚雄3個地州的局部區域不同行業、不同學歷者作為調查對象。
1.2方法2014年10~12月自制調查問卷在云南省昆明、玉溪、楚雄3個地州的局部區域不同行業、不同學歷者中展開調查,內容涉及診療技術、服務態度、健康教育、社會群體對相關醫學知識及醫患關系的認知等。發放問卷260份,收回有效問卷221份,有效率為85.00%。
1.3統計學處理應用Excel 2003統計軟件錄入數據,根據學歷、問卷內容分組統計,應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或制作統計圖表。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調查對象一般情況調查對象包括教師、公務員、工人、農民、商人等職業。根據學歷不同分為五組,具體構成見表1。

表1 調查對象學歷構成(n=221)
2.2調查對象對醫護人員服務的評價
2.2.1總體評價醫護人員對患者用藥注意事項介紹較為重視,診療技術方面調查對象的信任度下降,而疾病情況介紹及飲食、鍛煉、休息注意事項的講解方面滿意度最低,各占62.90%、60.18%,見圖1。
2.2.2不同學歷者對醫護人員服務的評價比較診療技術、服務態度、用藥注意事項介紹及飲食、鍛煉、休息注意事項的講解等方面滿意程度最高的是初中及以下學歷者,最低的是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者;疾病情況介紹方面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者的評價處于較高水平,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圖1 調查對象對醫護人員服務質量的總體評價

表2 不同學歷者對醫護人員服務的評價比較[n(%)]
2.3調查對象對健康的理解
2.3.1認知方面健康含義選擇含生理、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或在此基礎上加“道德健康”者為認知全面,健康行為選擇大于3種者視為認知全面。被調查對象總體認知水平達良好程度,見表3。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者對健康含義理解最好,健康行為認知最差,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3 對健康含義及健康行為的認知程度(n=221)

表4 不同學歷者對健康含義及健康行為認知情況比較[n(%)]
2.3.2調查對象對醫學知識及健康行為自我需求的評價調查對象對提高健康知識、了解健康行為需求的總體認知見表5。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者學習認知性最高,初中及以下學歷者選擇適宜的途徑了解健康知識的認知偏差最大,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6。
2.4社會群體對促進醫患關系和諧的認知及促進醫患關系和諧扮演角色的定位
2.4.1社會群體對促進醫患關系和諧的認知社會群體對促進醫患關系和諧的認知情況見表7。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者中由衷希望醫患關系和諧者占100.00%,但其中認為促進醫患關系和諧需政府、社會和醫務人員共同努力者僅占85.71%,見圖2。

表5 對提高健康知識、了解健康行為需求的總體認知(n=221)

表6 不同學歷者對提高健康知識了解健康行為需求的認知比較[n(%)]

表7 社會群體對促進醫患關系和諧的認知(n=221)

圖2 不同學歷者對促進醫患關系和諧的認知
2.4.2社會群體對促進醫患關系和諧扮演角色的定位
認為“交了醫藥費,病就應該被看好”者占39.37%,支持子女報考醫學院校的構成比達87.33%,支持護士技術成長者達83.26%,表示小痛小病選擇小診所/社區醫院就醫者達71.95%,見表8。不同學歷者對促進醫患關系和諧扮演角色的定位除支持健康教育收費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外,其余項目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9。

表8 社會群體對促進醫患關系和諧扮演角色的定位情況(n=221)

表9 不同學歷者對促進醫患關系和諧扮演角色的定位比較[n(%)]
3.1醫患關系的本質由于治療活動的特殊性,決定了醫患關系的本質是醫方、患方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即關系雙方統一與矛盾并存。統一方面表現在:(1)目標的統一。醫患雙方共同為患者健康而努力。(2)關系認知的統一。醫患雙方渴望構建和諧關系。(3)心理需要的統一。彼此需要尊重。醫患雙方,既然是矛盾的統一體,存在矛盾即應視為常態[1]。常態的矛盾,屬于統一體內部矛盾,即處于統一、矛盾、統一的良性循環或處于“統一”的動態平衡狀態。而目前醫患關系明顯偏離了“動態平衡”狀態。本研究試圖通過對調查對象醫學認知問卷的分析,提出醫患關系偏離“動態平衡”的依據。
3.1.1社會群體的健康需求與醫護人員健康服務的矛盾這里的“健康需求”包括社會群體維護健康、促進健康、促進康復的需求;“健康服務”包括預防保健、健康咨詢、健康教育、治療護理等內涵;“語言、藥物、手術刀”則是“健康服務”的具體形式。現將社會群體的健康需求與醫護人員提供的健康服務的矛盾分析如下。
3.1.1.1存在信息服務與要求的不匹配如“希望了解一些普通的醫藥知識”、“希望了解不良行為習慣對健康的影響”需求最高,而恰恰是在“飲食、鍛煉、休息注意事項的講解”、“疾病情況介紹”等方面滿意度最低,說明醫護人員服務存在偏差。原因是多方面的:(1)醫護人員知道患者的需求,但出于醫護人員與患者比例不科學[1],醫護人員沒有時間介紹相關內容;(2)醫護人員自身能力的限制[2-4],無法滿足患者的需要;(3)醫護人員出現人體“碎片化”的認知偏差[5],加之過分依賴證據與指征[6],導致應用醫學科學的多元化、專業化也不能完全解答醫務工作者的困惑[7],致使無法達到全面、全程、專業、人性的服務水平。
3.1.1.2存在醫護人員服務態度與患者包容程度的差距在調查對象中僅66.97%被調查對象對醫護人員服務態度較滿意,與醫護人員語言駕馭能力、溝通能力薄弱、醫療過程中醫(護)患契約關系不明確等具有直接關系。但醫護人員工作壓力大,有時難免服務不到位,加之醫學的局限性、未知性形成的無奈,醫護人員渴望患方體諒[8-9];患方沒能置換角色,也是造成對醫護人員服務態度評價偏差的原因。
3.1.1.3診療技術與社會群體需求水平的差距也不容小覷本次調查問卷中總體滿意度為69.68%,而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者滿意度僅為50.00%。這一對服務與需求的矛盾主要原因:(1)健康服務方,即醫護人員本身診療水平達不到健康需求方的要求。無論臨床醫療與護理均屬于經驗學科,醫護人員必須有臨床實踐時間作保障,同時,要有勤學、善思的個體成長需求,還要有良好的團隊引領,這些是每一名醫護人員提高診療水平的組成要素。(2)社會群體主觀認為醫護人員診療水平不高[10]。由于患方間接獲取醫學知識途徑較廣,如網絡、電視、報刊等,對自身疾病具有一定的了解,但就診后醫護人員很少與其溝通,使沒有專業知識的患者無法知曉診斷的由來,治療方案的依據。如果醫護人員能向患者詳細講解初步診斷與主要鑒別診斷,擬定的治療方案及相關檢查結果確診后的對應治療方案,既能真正體現知情同意權,減少患者的誤解,又能樹立職業威信,形成良好的醫患關系。
3.1.2社會群體與醫護人員醫患關系和諧期望值的矛盾我國醫療糾紛以100.00%的速度增長[11],按照事物的發展規律和矛盾規律,事物迅速發展之后應進入緩和期,矛盾處于一定對立時段后也應該出現統一。在本次調查問卷中92.76%社會群體由衷希望醫患關系和諧,與事物發展規律及矛盾規律相吻合,但作者進行的另一組“醫生相關問卷”中相同問題僅有54.38%的企盼值,遠遠低于社會群體的期望。是近年來的打醫、殺醫案讓醫護人員產生切膚之痛的共情,還是如2012年哈爾濱殺醫案后網絡調查有60.00%網民投“高興”后致醫護人員心靈重創的泛化作用尚值得深思。
3.1.3社會群體與醫護人員對尊重的褻瀆尊重與被尊重是人類的重要心理需要,醫患雙方也不例外。醫護人員是救死扶傷的從業者,尊重患者則有更高的要求,從希波格拉底誓言到國際護理學會護士守則無一沒有提出具體要求。但在患者就醫,醫護人員因擁有專業知識而有話語權時相當部分醫護人員放棄溝通,既是對患者的漠視,也使自己散失了被尊重的良機;當醫患關系終止或其他原因致使醫護人員喪失話語權后僅占人口總數0.60%的醫護人員要獲得社會群體的尊重已處于弱勢。其他研究結果也驗證了該論點[1,12]。
3.2醫患雙方角色定位
3.2.1患者方面在醫療活動過程中患方承擔的角色包括求助者,有病求醫;合作者,共同制訂治療方案;配合者,執行醫囑;接受教育者,在醫護人員幫助下獲取更多醫藥知識,改變不健康行為習慣,擔負起自身及家人健康的責任;支持者,支持年青醫護人員的成長,子女對醫護職業的選擇及一些醫療衛生的改革。分析本次調查問卷結果,絕大多數患者角色定位準確,相應問題選擇人數占83.26%~97.74%,即便選擇人數相對低的醫療改革項目中的支持提高掛號費,降低藥價及小痛小病選擇小診所/社區醫院就醫也分別達52.94%、71.95%。最低者為支持健康教育收費,僅占18.55%,這一認知的改變涉及政府、媒體、患者,甚至醫方。值得肯定的是,本次調查對象中支持子女報考醫學院校的構成比高出其他研究報道的82.95%[13],達87.33%。本次調查問卷中有39.37%社會群體選擇“交了醫藥費,病就應該被看好”,即將就醫行為認為是消費行為,這是在調查對象未處于患者或患者家屬的狀態下得到的數據,如果真正“身臨其境”,由于疾病或親情的原因,比例還會增高。2015年5月28日中國執業醫師協會頒布的《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中對醫生面臨的壓力,統計數據表明,患者的期望值太高,占72.71%;出現了患者不應該扮演的角色——消費者。從患者心理方面分析,渴望身體康復,忽略了醫學的局限性,同時,體現了不了解醫學的未知性。有統計表明,世界約有3 700種病癥,迄今為止,僅有700多種被人類所認識,在認識疾病的領域中國際公認的診斷準確率為70.00%,搶救成功率也僅為75.00%[14]。另外值得關注的是,在“看病難”、“看病貴”的當下,醫護人員被成為“承擔者”的同時與“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相比,也更容易成為“被打”、“被殺”的對象??床〗毁M及“貴”是一重要原因。在日常生活中付費往往是發生在交易過程中,讓每一名患者明確分辨醫療成本與普通消費已超越了醫護人員能解決的范疇??床?,必需產生醫療成本,但如何讓其構成明朗化,如明確按照臨床路徑檢查,標注清楚醫護診療的每項費用及輔助檢查的項目、收費標準,消除患者被“過度醫療”的疑慮;讓醫療成本科學化,終止“以藥養醫”,實行醫藥獨立核算制度,讓患者在醫院交付的數額減少;同時,完善保險制度,將生病時的費用在平時就以交納相應保險費用的形式扣除,解決患者就醫時一次性交付較大數額費用的問題。
3.2.2醫護人員方面醫護人員在醫療活動過程中扮演著幫助者、合作者、引領者、決策者、咨詢者、教育者等角色。從本次調查問卷整體分析來看,各種角色到位率多數為60.00%~70.00%,僅有一項為82.81%,最低一項與健康教育有關?,F代醫學之父威廉·奧斯勒曾經說過:“跟患者說說話吧,患者的語言就提示診斷,”其實溝通不僅有助于診斷,良好的溝通是信任的開端,“良好的溝通勝過十劑良藥,”良好的溝通是優質醫療服務的內涵。誠然,影響醫患有效溝通的原因很多,但醫護人員認知不足、人文底蘊相對缺乏等不容忽視。
總之,本次調查數據根據學歷層次不同分為五組,對不同學歷人群調查的內容包括21項,除2項以統計圖的形式呈現外,其余19項經統計軟件處理,其中18項不同學歷者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被調查對象的醫學認知存在總體缺陷現象,這是對醫護人員的一種警示:醫護人員要提高社會群體的醫學認知度,任重而道遠!
[1]王雄偉,武承淑.醫患矛盾常態化:基于博弈理論的醫患關系路徑選擇[J].醫學與哲學,2014,35(6A):64-66.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EB/OL].(2015-03-30)[2016-04-08].http://www.nhfpc.gov.cn/guihuaxxs/s3585u/201503/6f403fed54754e4f916 bcceac28c197a.shtml.
[3]褚梁梁,何靜,葛洪霞,等.無陪護模式病房護理人員人文關懷能力影響因素調查[J].護理研究:上旬版,2014,28(1):35-37.
[4]于薇,梁伍今,牛秀艷.臨床護理人文關懷能力培養的探索實踐與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19):274-275.
[5]劉娟,楊欣萍,李春紅.醫護共同查房對護士健康教育能力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5,12(9):90-91.
[6]邊毓堯,Pandey NR,劉創建,等.未來中國醫療模式發展趨勢探討[J].醫學與社會,2016,29(1):50-52.
[7]張鷺,李國堅,吳繼周.T淋巴細胞亞群、自然殺傷細胞及B淋巴細胞的變化對肝癌家族聚集性影響的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 24(8):1827-1829.
[8]梁海龍,曹倩,李健.醫療欠費的法律縷析[J].醫學與哲學,2015,36(11A):71-73.
[9]施琳玲.令人感動的醫者情懷[N].健康時報,2015-04-16(1).
[10]祝偉.醫患和諧關鍵在重建信任[N].經濟日報,2015-08-11(9).
[11]朱力,袁迎春.現階段我國醫患矛盾的類型、特征與對策[J].社會科學研究,2014(6):105-111.
[12]安春平,程偉,閆忠紅.醫患溝通技能的培養及意義[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10,31(9):24-25.
[13]朱迪迪,林夢潔,連歡,等.醫生職業形象與醫患關系認知現狀調查與分析[J].醫學與哲學,2013,34(9A):49-53.
[14]王超,陳智泉,繆鴻健.新形勢下市級醫院醫療糾紛處置現況的SWOT分析[J].海峽醫藥,2015,27(12):293-294.
Analysis on correlation between medical cognition of social groups and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Song Siyuan,Liu Jing (Chuxiong Medical College,Chuxiong,Yunnan 675005,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medical cognition degrees of social groups and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contradiction between two sides demands of doctors and patients.MethodsThe self designed questionnaire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respondents of different industries and different educational backgrounds in the local areas of Kunming,Yuxi and Chuxiong of Yunnan Province,the contents involving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echnology,service attitude,health education,cognitions of social groups on related medical knowledge and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etc.ResultsThe big gap existed between the service provided by medical staffs and needs of service objects.The personnel with different educational backgrounds had different needs on the service provided by medical staffs.ConclusionThe joint efforts of both doctors and patients are the key to raise the medical cognition degree and resolve the doctor-patient conflicts.
Medicine;Cognition;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Medical staff;Social groups
10.3969/j.issn.1009-5519.2016.17.006
A
1009-5519(2016)17-2637-04
云南省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研究立項項目(GZYB201437)。
宋思源(1964-),副教授,主要從事醫學職業教育的研究。
2016-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