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小慶
預設與生成應和諧統一
熊小慶

前不久,筆者聽了一節小學三年級的數學公開課,內容是“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在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小組合作學習、師生共同探究等方面都處理得很好,并且出現了不少精彩片段,但在對預設與生成的處理上還有較大欠缺。
在練習環節中,教師在黑板上畫出了兩個長方形,并標上了長和寬(如圖所示),要求分別計算它們的面積。當老師問到“第二個長方形的面積如何計算,面積是多少”時,有學生回答:“面積是200平方厘米,也就是20平方分米。”很明顯,學生的回答不對,教師應當予以糾正,但教師卻以“這是我們下一節課所要研究的問題”打發了這個學生與眾不同的答案。接著就按自己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完成“計算數學課本封面的面積”和“如果一個正方形的邊長是2厘米,那么它的面積是多少?如何計算?”這兩道習題。

教學的過程應該是一個構建新知識的過程。知識的獲得不是靠學習者被動去接受,而是靠其主動去建構。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加德納告訴我們,“我們交給兒童更為寶貴的東西,不是特定的題材,而是如何掌握題材”。傳統的課堂強調預設與控制,課堂通常由于抑制學生不同的聲音和新異的思維火花而缺乏應有的生機與活力。新課程標準指出,“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因此,數學教學過程中的一切都要圍繞學生的發展展開,把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給學生自由探索的空間和自主生成的機會,才能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課堂教學不排斥預設,但預設過于精細,教師過于恪守預設,就容易使課堂走向教師的控制,無法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面對有別于預設的生成時,需要足夠的教育機智對生成問題進行處理,調動學生的思維。如本節課,教師對有別于預設的“200平方厘米”的生成——“20平方分米”,應引導學生探究:將第一個長方形的長、寬(6分米、4分米)中的分米換算成厘米,所計算出的面積(單位是平方厘米)與原來計算出來的面積(單位是平方分米)有什么關系,這樣就非常自然地把下一節課要研究的“面積單位的換算”解決了。從這個意義上說,課堂是生成的。但生成不是放棄教師的引導,更不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課堂教學是一個在動態生成中不斷發展推進的過程。教師只有通過對課堂生成資源的及時捕捉、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才能有效地促進預設教學目標的順利完成或新的更高價值目標的生成。因此,面對生成,教師應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并利用自己的教學機智“變廢為寶”。
(作者單位:耒陽市余慶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