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雪飛(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金融研究所,成都610052)
“新三號令”:站在供給側下的新一輪國企改革視角
◎ 周雪飛(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金融研究所,成都610052)
在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當下,國有企業究竟扮演著什么角色、國企改革將何去何從?這些問題著實令人關注,也引發了諸多爭議。當人們還在駐足觀望、猶豫徘徊時,國家決策層發出“國有企業是壯大國家綜合實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須理直氣壯做強做優做大,不斷增強活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擲地有聲“最強音”、動員令,這無疑為國企詮釋正名,也為加快推進新一輪國企改革增強信心、指明方向、確定路徑。
如果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比作“主動脈”的話,國企則是這條主動脈的重要構成、關鍵節點(如圖所示)。而長期以來的庫存積壓、產能過剩乃至僵尸形態,使一些國企出現了脈管變硬、失去彈性等“動脈硬化”癥狀。
7月1日,國務院國資委、財政部聯合發布實施的《企業國有資產交易監督管理辦法》(國務院國資委、財政部令第32號,即“新三號令”)的出臺,猶如一劑中藥良方,產權市場能夠據此對相關國企號脈、診斷、對癥下藥:通過產權轉讓、增資擴股以及企業資產轉讓等方式來優化要素配置、疏通擴張血管,最終達到“調節血脂,降低血壓”、恢復國有企業“強勁功力”的效果。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國有企業與“新三號令”和產權市場關系示意圖
從2015年開始,以“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為重點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式拉開大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指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應當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加注重“通過優化各類要素配置,來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
過剩產能和積壓庫存沉淀了大量廠房、土地、設備及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使得資源無法從過剩行業流到有市場需求的行業、從低效率領域流到高效率領域,從而降低和影響了要素資源的配置效率?!盎a能、去庫存”則是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的根本舉措。換言之,只有加快消化過剩產能,處置“僵尸企業”,推進資產重組,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建立有利于供給側結構調整的體制機制,才能實現有效供給和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增強我國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作為實體經濟運行中提供終極產品和服務的企業,尤其國企,無疑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體。與此同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針對、指向的突出問題同樣也集中體現、反映并落在國企身上——產能過剩、積壓嚴重、庫存膨脹、結構失衡所帶來的供給效率低下,都與國企息息相關、密不可分。概言之,宏觀層面看,一些國企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對象;微觀角度講,一些國企自身也是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體。
國企能否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發揮帶動作用,對推進這場改革具有決定性意義。正因為此,新一輪國企改革也就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戰場和突破口。而要盡快在國企改革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新成效,必須堅持市場取向,突出問題導向:讓市場發揮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矯正以往過多依賴行政手段配置資源帶來的要素扭曲,通過規范企業國有資產交易行為、強化監督管理,真正從體制機制上完成國有企業、國有經濟的結構調整,增強國企活力,提高資本效率、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新三號令”旨在規范企業國有資產交易行為,加強企業國有資產交易監督管理,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和2003年12月31日出臺、自2004年2月1日起施行的《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國務院國資委、財政部令第3號,即“3號令”)相比,“新三號令”新增28條規定、增幅達70%之多,內容存在重大變化;具體包括總則、企業產權轉讓、企業增資、企業資產轉讓、監督管理、法律責任、附則共七章67條,對企業產權轉讓、增資、資產轉讓等企業國有資產交易行為等作出詳細規定。其中不少新規對于企業國有資產交易和監督管理以及實務操作具有重大指導意義,有利于推進新一輪國企改革。
2.1首次明確了包括三種基本行為的企業國有資產交易“大概念”
“新三號令”首次明確在產權交易機構公開進行的企業國有資產交易行為包括“企業產權轉讓、企業增資和企業資產轉讓”,正式將增資擴股、重大資產轉讓行為納入企業國有資產交易的監管行為范圍,從而把企業國有資產交易中的產權轉讓、增資擴股和資產轉讓等三種基本行為統一到一個監管辦法框架下,形成了全口徑的企業國有資產交易“大概念”,實現了多元化集成管理。
“新三號令”將三類企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國有實際控制企業)的增資擴股、重大資產轉讓行為納入進場交易范圍,擴大了監管視線,從而降低了國有資產流失的風險。
2.2有利于國企通過國有資產交易優化資源配置進而加快改革步伐
無論是“做強做優做大國企”,還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淘汰落后產能、消化庫存積壓、處置僵尸企業”,都離不開要素資源的優化配置,而通過企業國有資產交易——產權轉讓、增資擴股和資產轉讓,不僅能夠實現“強強聯合,優中更優”,而且可以通過資產重組、增資擴股等方式,剝離、處置盈利能力較弱資產,引入各類資本的參與,從而實現國有資本形態的轉換,最終淘汰無效產能,清理僵尸企業,讓國企輕裝上陣,重現活力。
“新三號令”在為國企“通過國有資產交易優化公共資源配置”提供制度保障的同時,也為理順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加快新一輪國企改革奠定基礎,創造條件。
毋庸置疑,在“優化公共資源配置、服務國企國資改革、促進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為不同屬性資本形態的轉換、組合提供平臺支撐”的進程中,產權交易行業被賦予了新的使命、擔當歷史重任?!靶氯柫睢钡某雠_不僅明確要求“國企的增資擴股和資產轉讓行為應當在產權交易機構中進行”,進一步拓寬了產權市場的作業邊界,并且也向產權交易機構發出了“提供有效新服務、新供給”的更高要求。
3.1企業國有資產交易應當在依法設立的產權交易機構公開進行
“新三號令”在擴大企業國有資產交易行為范圍的同時,也明確要求“企業國有資產交易應當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遵循等價有償和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在依法設立的產權交易機構中公開進行”。
“新三號令”的相關條文內容為產權交易機構從事企業國有資產交易提供了有力的法理依據,某種意義上可以稱之為“支撐產權交易機構生存發展的基礎法規”。
3.2產權交易機構接受國資監管機構的監管并應提供有效“新供給”
在有關“國資監管機構監管職責”的內容表述中,“新三號令”列明國資監管機構及其他履行出資人職責的機構對企業國有資產交易履行的監管職責,包括“選擇從事企業國有資產交易業務的產權交易機構,并建立對交易機構的檢查評審機制”。這也就意味著,全面明確了國資監管機構對企業國有資產交易的監管職責。
“新三號令”還明確提出“省級以上國資監管機構應當在全國范圍選擇開展企業國有資產交易業務的產權交易機構,并對外公布名單”,選擇的產權交易機構應當滿足具體條件要求。換言之,產權交易機構從事企業國有資產交易并非“一勞永逸”,必須滿足相應的制度規定、技術設施、專業人員等軟硬件條件要求,并且應當不斷提升市場影響力,提高服務能力,創新交易模式,在新一輪國企改革中提供有效的新服務、新供給,方能立足市場,實現可持續發展。
①《習近平:理直氣壯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新華社,2016年7月4日.
②《習近平: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華社,2016年7月8日.
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2015年8月24日.
④國務院國資委、財政部:《企業國有資產交易監督管理辦法》,2016年6月24日.
⑤國務院國資委、財政部:《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2003年12月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