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陳明 ●本報記者 倪浩 ●李俊峰
“能打到北京、上海的中程地對地導彈,蔡政府決定不做了,對大陸釋出善意”,臺灣《中國時報》20日爆出重量級消息。難道是蔡英文最近“佛心來著”,要在此時“自斷手腳”?有民進黨“立委”急忙對自己黨的主席提出質疑。代號“云峰”的中程地對地導彈研制計劃,是被臺軍寄予厚望的兩大“反制武器”之一,也是不少“臺獨”分子的“興奮劑”,從李登輝時代,到陳水扁下臺,不斷有人叫囂用導彈攻擊上海,炸毀三峽大壩,威脅北京,倚仗的就是有限的幾種導彈。只是“云峰”計劃從開始之日起就不順利,研制工作一延再延,更重要的是,隨著兩岸軍力差距日益拉大,臺灣的軍事戰略不管是“防衛固守,有效嚇阻”,還是“有效嚇阻,防衛固守”,都不過是鏡花水月。也難怪有島內網民在PTT論壇發言說,即使這一消息是真的,臺當局的決定也“不過是遲到的最終選擇”,“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臺當局虛晃一槍
據《中國時報》20日報道,臺軍方權威消息稱,從李登輝到扁政府時代積極研發,能打到北京、上海的中程地對地“云峰”導彈研制計劃,在馬英九時期暫緩。現在,新政府決定不做了,全案可能由“中科院”依現況結案,永遠封存。報道稱,蔡當局決定不發展中程地對地導彈有三個原因,一是軍事戰略要調整;二是臺灣不發展核武,就算幾枚導彈能打到上海北京,也改變不了戰局;三是已量產的“雄風二E”導彈性能很好,能有效對付大陸沿岸軍事目標,因此沒必要“重復建設”。
報道稱,臺灣有沒有射程能打到北京、上海的導彈,“政治大于軍事意涵”。外界一般認為,由于民進黨的政治主張及“反中情結”,執政后一定會恢復研制中程導彈,然而,蔡當局決定不做、也不發展中程導彈,“此一重大決策對中國大陸發出一個訊息,而且是個善意的訊息”。
對于這則可能事關臺灣軍事戰略動向的重大消息,臺灣“總統府”發言人黃重諺20日只是簡單地回應說,“這些都是未經查證的不實訊息”。臺“國防部”也表示,關于“云峰”計劃的媒體報道自1月起一直都有,但相關內容純屬臆測,“由于事涉機敏,國防部不做評論”。
《中國時報》作為臺灣四大報之一,影響不小,過去經常有一些援自“權威人士”的消息,后來被證實為某些人有意圖地放風或試探。這次是什么情況?
“我懷疑是蔡英文放出的煙霧彈”,有島內軍事評論員20日告訴《環球時報》,像這種假新聞,當局有時候會故意放給媒體,然后觀察風向。他說:“迫于不承認‘九二共識,大家沒有飯吃,小英(蔡英文)就會說,大陸你不是要‘九二共識嗎?好,但我偏不讓步,卻在其他方虛晃一槍。”這位評論員認為,“小英的做事風格都這樣,說說而已,而且是政治上的變形蟲,今天有什么就說什么,至于其他后果,明天再說。”
臺灣文化大學政治學系講座教授陳一新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說,《中國時報》的報道很有可能是一種臆測,或者是根據某些渠道的消息進行的報道。“至少我認為是臆測,不可能完全是事實。”
即使這次是“虛晃一槍”,島內也有人受不了。據臺灣《聯合報》報道,民進黨“立委”黃偉哲嘲諷說,不知道蔡英文最近是精研佛法或是“佛心來著”,好不容易有研發成果,卻要戛然而止,“這是自斷手腳、唾面自干、自我限縮”。他宣稱,“這么做是換不到別人的善意”,是不是請“國安”高層好好思考,臺灣已經沒有多少好的“國防”科技足夠去防衛。
另據臺灣《自立晚報》報道,國民黨“立委”江啟臣20日受訪時表示,終止研發這種具有戰略性的武器,可以從政治面及技術面來解讀,在政治面上,終止研發或者是為了避免挑釁,造成兩岸關系進一步緊張,或是軍事上的對立。而在技術面上,“國防部”認為不需要“云峰”導彈,可由其他方案來替代,如“雄風”導彈。但是不管怎么樣,還是主張臺灣的“國防”不能松懈,也不能有漏洞。《自立晚報》稱,又是放棄導彈,又是增加秘密基地,臺灣安危變量多。
癥結仍在“九二共識”
“臺灣目前不具備向大陸發射導彈進行挑釁的實力,跟大陸的軍事實力差距太大了。”陳一新表示,“臺灣即使再發展導彈,大陸也不會太在意,因此即使所謂‘云峰計劃擱淺,也并不能說明蔡英文政府對大陸善意的釋放。”
臺當局說到導彈對大陸的嚇阻能力,不少島內網民有自知之明。有網民在《聯合報》跟帖說:“彈道導彈不搭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而以傳統炸藥為彈頭,那威力不過是汽車炸彈而已,而且還是mini車。”還有網民說:“大陸的面積是我們267倍,人口是60倍,又是擁有核彈的超級軍事大國,要比互相毀滅,誰先死光?無論臺灣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改變陸強臺弱的力量對比格局。顯然,在與強者對抗時,一個較強的弱者與一個較弱的弱者的結局是相同的,即同樣是最終被打敗,而唯一的差別只是,較強的弱者意味著較強的抵抗,也即意味著遭受更大的戰爭損害,即更大的生命財產損失。”
事實上,早在8月底,臺灣《風傳媒》就已經提前“曝光”稱,蔡當局將放棄中程導彈研制計劃。《風傳媒》稱,“國防部”至今并未向蔡英文提報有關“云峰”導彈的發展和量產計劃,新當局也已幾乎確定放棄這個計劃,“就算軍方提報最終也會被打回票”,因為蔡當局認為就算研發成功,在“國防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也只具備“有限嚇阻”而非“有效嚇阻”能力。
嚇阻能力從“有效”變化成“有限”,臺方的軍事戰略也只能跟著變化。據《中國時報》20日報道,軍方權威管道表示,軍事戰略調整將于明年元月定案。有別于陳水扁時期的“境外決戰”,馬英九時期的“固若磐石”,新的軍事戰略將改“守”字訣。報道稱,蔡當局正規劃進行新的軍事戰略調整,將揚棄過去扁馬時代先后沿用的“有效嚇阻、防御固守”或“防御固守、有效嚇阻”論調,將坦誠面對臺灣在面對軍力大幅成長的中國大陸威脅時,根本難以達成“有效嚇阻”的現實,因此軍事戰略調整必須務實以強調以防御和守勢為主軸。
在這種情況下,導彈及其代表的嚇阻能力越來越是一張廢牌。《中國時報》稱,對于蔡英文當局可能放棄“云峰”導彈研制計劃,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兩岸交流與區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包承柯指出,此舉雖表明蔡當局已體認“以武拒統”的不可行性,但對北京高層而言,兩岸關系要改善的癥結仍在“九二共識”。因此,與其說是蔡英文對大陸釋善意,還不如說是美方不希望兩岸關系在蔡當局執政下“越來越壞”。
國民黨“立委”李彥秀20日表示,對于兩岸恢復接觸的任何努力,她都認為要做,但做得夠不夠,要持續觀察。兩岸能否恢復交流,現在臺商非常焦慮,臺灣當然不能只靠中國大陸,但也不可以放棄,新政府要好好思考這一點。
臺灣當局的野心與導彈
“云峰”導彈為臺灣“中科院”耗時10年、花費80億元新臺幣研制的中程地對地導彈。臺灣《民報》20日介紹說,自李登輝、陳水扁到馬英九,軍方以代號“W99”的最高機密研發“云峰導彈計劃”,射程從1200公里到2000公里都有報道,以此估算,包括北京、上海,甚至三峽大壩均在涵蓋范圍。該導彈2008年試射成功,2014年起少量生產,初步規劃產制10套發射系統,每套15至20枚飛彈,總目標數量為500枚。但該計劃2014年被時任“總統”馬英九擱置。
近些年,導彈時不時地擾動兩岸關系,但總體來說,作用在下降。1996年臺海危機時解放軍在試射導彈后,“備受刺激”的李登輝秘密指使臺灣軍方恢復于1982年終止的地對地導彈研制工作,偷偷研發射程超過1000公里的中程地對地導彈,這就是“云峰”導彈的肇始。當時,“云峰”中程導彈、“雄風二E”巡航導彈和“雄風三”超音速反艦導彈在島內被稱為“新三彈”,成為李登輝當局對抗大陸的“信心所在”。1999年,李登輝的親信劉泰英揚言,如果大陸攻打臺灣,臺軍就要對香港和上海實施報復打擊。
陳水扁上臺后,全面調整臺灣當局的軍事戰略,提出要將“決戰境外”作為臺軍建軍備戰的方向,提出放棄灘岸對決、以“癱瘓戰”代替“消耗戰”的構想。伴隨軍事戰略的調整,臺灣當局或公開或秘密研發旨在攻擊大陸沿海與內陸地區的撒手锏。2004年,前“行政院長”游錫堃公開揚言,“如果你打我100顆導彈,我也要打你100顆導彈”。
這一危險的進展直到馬英九上臺,才得以緩解。2008年8月《中國時報》報道,據軍方可靠管道透露,在“國安會”與“國防部”對采守勢戰略獲共識下,馬當局已決定,臺灣自行研制的雄二E巡航導彈,“不再精進射程,而是力求性能穩定,并開始正式量產”。 2014年,“云峰”計劃也進入休眠狀態。
“臺灣‘云峰計劃擱淺,唯一的原因可能來自于美國的壓力,美不希望臺發展中遠程導彈。”陳一新認為,目前臺灣的軍事戰略“基本認定了以防衛為主,所有武器的發展都是用來自衛。”
有島內網民表示,在此情勢下蔡當局的放棄決定既有“順水推舟”之意更是無奈之舉。臺灣《旺報》的社論說,蔡政府的戰略很清楚,那就是親美日抗大陸,意圖加入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來制衡大陸對臺灣的吸納。但美日目前的戰略重點主要是放在南海議題上,甚至不惜犧牲臺灣的利益來牽制大陸,而對臺灣議題本身,美日則傾向低調處理。▲
環球時報2016-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