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苧
摘 要: 在全球性學校教育課程改革中,人性化的教育理念顯示出強大的感召力。在教育中弘揚人的主體性,發展人的潛能,彌補人性的缺陷,優化人性的表現,追求人的本性和全面發展,儼然成為當今教育改革的最強音。但是當今部分高職高專教育教學中,思想政治教育實施效果并不盡如人意,作者認為教師的教育理念對其影響非常重要。本文主要從高職高專思政教育中教師如何將人性化教育理念運用于指導思政教育教學方面,對高職高專學生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探討。
關鍵詞: 人性化 高職高專思想政治教育 途徑
人性教育高舉人性關懷與復歸的大旗,以人為目的,倡導教人、做人、成人的教育,培養自我實現或充分發揮作用的人[1];反對單純灌輸知識、機械強化和條件作用的外在學習,主張將情智教育融為一體,開展最佳成長的內在學習,發揚學習自由和主動創造精神;主張學習是一種人際的相互影響,充分發揮教師在意義學習過程中促進者的作用[2],這便是人本主義心理學人性教育觀的主要內容,主要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全人化教育。劉延東在全國職業院校講話中提到“堅持育人為本。加強思想道德教育,提高科學文化素養,為學生成長成才、終身發展打下基礎”[3]。可見國家當前對職業院校教育發展理念與人性化教育理念具有共鳴。
一、思政教育中的人性缺失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客觀實踐活動中都有思想活動。思想教育作為一種實踐活動,歷史上各個階級都存在,只是到了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主義誕生以后,思想政治教育發生根本變革,成為無產階級政黨動員、組織人民群眾推翻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政權,建設社會主義的有力工具。從而在本質上區別歷史上一切社會形態的思想政治教育[4]。目前,大學生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被單純認為是一門政治教育的意識逐漸強化,而同時肩負的社會教育與人性教育的重任體現并不明顯,可從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1.教育制度不完善造成人性教育的缺失
新課改背景之下,學校教育在教材與教學方式等方面都進行了變革,但是由于新課改理念并沒有深入人心,因此實施過程中仍舊會有很大偏差。高職高專教育教學中更加偏重于專業能力培養,思政教育所占課時少,教學任務重,因此教學計劃安排中往往體現為用盡可能少的時間、費用和人力,向大量學生灌輸最大量知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思考、合作和交流能力沒有被重視,滲透人性化教育理念的課后活動不能有效展開,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引導或者多樣的教學活動往往視為對教學任務的懈怠。
2.社會環境影響造成人性教育的缺失
我們生活在現代化程度越來越高的社會,社會呈現出多元化趨勢,人們的思想觀念越來越多元化,人們對受教育者的評價標準發生了很大變化,學生更多地認為學習的目的就是找到好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對于他們來說也就是學習累的時候拿起來背一背的科目。因此,受教育者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往往找不到自己的選擇和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人的教育,相應地產生了如此的尷尬。
3.教師素質的不足造成人性教育的缺失
教師是知識經驗的傳遞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以及課程的研制者。而在新課改轟轟烈烈的思想指導號召下,教師自身能夠適應課改要求的相對很少,部分教師存在業務素質不高、缺乏正確價值觀、有職業倦怠的問題。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包括人類產生以來所有的生活方式變化和思維理論的形成過程,如此包羅萬象的學科往往被教師上成了最為枯燥的、最為乏味的課程。
二、凸顯人性化色彩是高職高專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
教育理念是人們在教育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對教育發展的指向性的理性認識。教育理念一旦形成,就會成為相對穩定的精神力量,影響人們的教育價值觀和方法論的形成,并對教育實踐產生巨大的指導作用。
1.人性化價值觀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價值觀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具有重大的向導意義,每一個人都會有一種選擇或者一種價值觀。奧爾波特指出,價值觀是人的未來定向的主觀意義和傾向。每當某件事情使人感到有意義時,他就會體驗到價值[5]。受教育不分高低,良好價值觀的產生需要教育者精心培養。如今大學生年齡普遍為二十歲上下,處于可塑性較強、對社會影響較大的年齡階段,在社會價值多元化的時代,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受教育者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正確引導具有重要意義。
2.人性化學習觀
人性化思想主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滿足人的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發現自己的學習方法,提出自己的問題,確定自己的學習進程并關心自己選擇的結果。最有意義的學習過程正是按照這種方式進行的。這種由學習者主動積極參與的學習,要比被動的學習有效得多[6]。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中,需要學生發揮其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行學習以真正達到素質教育要求的水平。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對于教育改革具有現實性意義,對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也具有決定性意義。
3.全面關注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實質上應該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主要由以下事件構成:引起學生的注意并喚起他們的學習需要、就教學要達到的目標達成共識、激活學習所必需的先前經驗、提供相應的學習資源、引出作業并適時提供作業正確性的反饋、促進保持和遷移。應尊重學生的個人經驗,并創造一切條件和機會,促進學生學習和變化。
三、人性化思想指導下的高職高專思政教學實踐
職業院校畢業生已成為產業大軍的主要來源,成為實體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7]。高職高專教育教學承擔著國民生計發展的重任。而沒有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所有努力都不會取得預想的效果。正如鄧小平指出的:“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8]有效實施新的教學理念,使受教育者全面發展,要求教師先有較高的駕馭這些理念的能力。
1.樹立新的教學觀
思政課給予學生的不應該是一些概念、原則、結論,而應該是一種理論思維,使學生學會認識世界、認識當代社會及具備正確分析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9]。當代社會正在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轉型,當代教育正在從專才教育向通識教育轉換,這一切有力地牽動著教學觀念的變革。教師在新的教學觀念中擔任重要角色,其清晰有效的講授可以在師生互動中點撥、引領、啟發、強化,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10]。
2.充分利用豐富的課程資源
課程改革一再倡導教師要有課程資源意識,不過是建議教師重新加工教材并尋找相關教育資料。從廣義上講,我們試圖帶給學生的和學生體驗到的一切都是課程。凡是有助于學生成長與發展的活動所能開發與利用的物質的、精神的材料與教材都是課程資源。有課程資源意識的教師,能夠充分利用豐富的課程資源,努力為學生提供豐富、有用、有趣的知識。高職高專思想政治教學課程更是一門包羅萬象的學科,正確的歷史觀、哲學觀、價值觀都需要豐富的課程資源進行支撐,在教師的實踐指引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會得到更加理想的教學效果。
3.加強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和互助性學習。合作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個人責任感,提高合作、溝通、交流的能力。筆者在任教過程中保證學生表達自我觀點的時間,鼓勵學生以小組形式多角度、多樣化地進行時評,舉辦“新聞一刻鐘”、辯論賽、時事政治評論演講等活動,在授課過程中重視學生的參與度與吸收能力,在長期實踐過程中發現,這樣不僅能促進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而且有助于學生在團結協作中提高自身的科學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1]藍文權,蒙運芳.高職高專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研究[J].南寧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02).
[2]車文博著.人本主義心理學[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437.
[3]深化改革加快發展〓開創我國現代職業教育新局面——劉延東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4.6.23.
[4]邱偉光主編.思想政治教育史[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12.
[5][6]車文博著.人本主義心理學[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402,443.
[7]深化改革加快發展開創我國現代職業教育新局面——劉延東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4.6.23.
[8]金一鳴,唐玉光主編.中國素質教育的政策研究[M].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10:17-18.
[9]藍文權,蒙運芳.高職高專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研究[J].南寧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02).
[10]姜鳳華.新課程的教育理念與實踐研究[M].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1: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