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冽
摘 要: 當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已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許多高等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過分強調專業技術培養,而忽視對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造成畢業生人文素質低下,降低畢業生的競爭力。本文首先闡述了高等職業院校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現狀,然后針對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進行理性分析,并據此提出強化高等職業院校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對策。
關鍵詞: 高等職業院校 人文素質 職業教育
經過三十多年的探索和發展,當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已由追求增量發展進入提升質量的階段。然而,由于起步晚、經驗不足,加上傳統教育“功利性”意識的潛在作用,高職教育中片面強調專業技能的培養,忽視人文素質的問題嚴重。加強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已成為高等職業院校落實科學發展觀,培養合格的高級技術應用人才的重要課題。
一、高等職業院校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分析
所謂人文素質,是指通過學習人文科學和人文知識而形成的內在素養和品格。人文素質教育在本質來說注重人格的完善,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基礎和核心。然而,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大部分高等職業院校不同程度地出現了重職業技術教育、輕人文素質培養的傾向,人文素質教育被簡化、淡化、邊緣化。具體而言有以下幾點表現。
(一)人文知識基礎薄弱,功利化取向明顯。
高等職業院校中,許多學生為了畢業后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在學習中總是利益至上,把考證、轉本作為唯一目標,忽視對科學文化知識本身的追求。除學習專業課之外,最想學習的是外語、計算機等找工作時比較有利的實用知識,對學習文學、歷史等基本學科的常識反應冷淡。在他們看來,取得某種等級證書就表示自己已具備了相應能力,而人文知識對找工作沒有直接幫助,是可有可無的。在這樣急功近利的氛圍下,許多學生人文基礎薄弱,知識面窄,寫作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普遍較差,沒有達到大學生應有的水平。
(二)缺乏人文精神,價值觀混亂。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與世界接軌,新的學說、觀念大量涌入,傳統價值觀受到挑戰,新信仰又沒有很好地建立起來,造成很多大學生理想、信念和價值觀迷失。大學階段沒有了升學壓力,很多學生找不到學習動力和目標,對未來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大多時候只能隨波逐流。個別學生價值觀與道德觀混亂,分不清是非對錯,對人冷漠,缺乏社會理想和社會責任感,嚴重的甚至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
(三)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缺失。
審美能力是認知水平的標志,但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不盡如人意。某些學生受到網絡和周圍環境的影響,對高雅藝術興趣缺乏,對社會上的低俗文化卻趨之若鶩,生活庸俗化,審美扭曲,品味低俗。事實上,藝術教育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而形象思維發達的人在職業活動中通常具有更強的創造力。一個人如果缺乏對善和美的鮮明辨別力,就只能成為工作機器,身心得不到和諧發展,缺乏個性,缺乏創造力和競爭力。
二、造成高等職業院校學生人文素質現狀的原因分析
我國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人文素質現狀不容樂觀,究其原因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社會變化造成的影響。
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大量西方文化進入我國,多元文化共存。一方面,東西方文化觀念的碰撞極易使大學生的文化價值觀、思想體系和行為方式受到影響,從而樹立西方文化中的“個人本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想。另一方面,由于許多學生本身傳統文化底蘊不足,對自己國家文化的興趣和認識越來越少,熟知歷史典故、了解文化經典的學生更是鳳毛麟角。這種現象與日韓等國保護自己傳統文化的觀念形成了鮮明對比,反映了目前我國高校人文教育的欠缺。
(二)學校忽視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
在目前高等教育中,重理輕文現象依然存在,尤其高等職業院校,普遍對人文素質教育不太重視。雖然很多高校設置了人文學科的選修課,要求學生修滿一定學分,但收到的效果微乎其微。此外,許多院校從領導、老師到學生都存在重外語輕漢語的思想。很多院校明文規定,英語等級考試不通過就無法正常取得畢業資格,而對學生的漢語應用水平則沒有提出明確要求,這種做法無疑在指導思想上給了學生一種錯誤引導。
(三)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不合理。
目前,高等職業院校一般都是通過開設選修課或講座的形式進行人文素質教育。這種做法很容易使人文素質類課程地位弱化,同時不能保證教學系統性和全面性。有些學校雖然開設了公共必修課如《大學語文》等,但受到師資等因素影響,只能采用大班授課方式,一節課有上百名學生聽課,師生之間缺乏有效交流,教師授課難度和強度大大增加。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只能采用共性化的授課方式,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學方案完全無法實現,學生在枯燥的教學方式下逐漸喪失學習興趣,有些學生甚至根本不去上課,這種狀況嚴重影響學生人文素質提高。
三、強化高等職業院校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對策
如何提高人文素質教育的成效是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尋求具體的實施途徑。
(一)轉變傳統思想觀念,樹立現代人才觀念。
當前大多數高等職業院校出于提高就業率的需要,把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推到至高無上的地位,這種功利化的教育觀點從長遠來看是不利于高職教育事業發展的,同時違背了學校育人的根本宗旨。雖然學校本身無法改變社會大眾的觀念,但在學校教育中,應該從上到下有一個統一的指導思想,轉變過度強調專業技能培養的教學模式,加強全體教師和學生對人文素質教育的認識,加重人文素質類課程在教學活動中的比例,打破專業至上的教學思維與教育理念,確立符合現代教育特點的人才培養目標。
(二)合理設置人文素質教育課程。
加大人文類課程的比重,增設文學、歷史、藝術等人文課程,這是強化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前提,也是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主要方式。然而,由于高等職業院校的學制大多為三年,實習實訓又要占去大量時間,人文素質類課程不可能開得很多,科學合理地對這些課程進行規劃和安排非常有必要。具體而言,教學部門可以將人文類課程分為必修、選修和專題講座三個層次,如“大學語文”是必修課,圍繞這一課程可以開出“文學作品選讀”、“中國傳統文化”等選修課,還可以再開設“詩經楚辭”、“諸子散文”、“唐詩宋詞”等系列講座,三個層次的教學內容相互補充、相互配合,便于學生更好地接受人文素質教育。
(三)創建人文校園,為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提供良好的環境。
人文校園的創建體現在校園生活、學習的各個方面,例如,在教學樓、食堂、宿舍粘貼一些體現人文關懷和文化精神的標語,使教育信息無處不在;支持鼓勵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社團活動,提高學生的人文知識素養;還可以定期舉辦各種文化節、科技節、體育比賽、演講比賽等校園文化活動,充實學生的課余生活,張揚個性、展示才華,營造積極、樂觀、向上的氛圍,最終孕育出符合時代特征的人文精神。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在校期間參加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學校可以將學生參加各類社團和文體競賽活動取得的成績作為其人文素質水平的評價依據,計入學分,鼓勵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日常言行中成長。
人文素質的提高和人文精神培養不僅影響大學生自身的發展,更關系整個國家和社會的進步。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應充分認識到人文素養教育的重要意義,在工作實踐中不斷探索創新、總結經驗,推動人文素質教育教學理念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朱緯.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現狀與突破[J].科技創新導報,2011(03).
[2]李新宇.當代大學教育的三大缺失[J].社會科學論壇,2012(2).
[3]霍蓉光,吳梅菊.高職人文素養教育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2012(11).
[4]劉淑紅.大學人文精神與人文教育的若干思考[J].菏澤學院學報,2010,1.
[5]唐曉英.基于人文素質教育的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培養[J].教育與職業,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