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銳
1月28日,江蘇省十二屆人大四次會議閉幕大會上,石泰峰當選江蘇省省長。他曾在中央黨校任職25年。
近年來,不乏學者出身的中央黨校干部“跨界”擔任黨政高官。多名黨校系統教授告訴廉政瞭望記者,不少出身中央和省委黨校的學者型官員在政壇歷練的同時,也帶來了務實的作風和先進的理念。
梳理這些從黨校入仕者的履歷,會發現有幾個共同之處。
首先,他們需要做出實實在在的研究成果,這也有助于他們在業界受到認可、由教師提升為學部主任等職,進而獲得更多跨界機會。其次,黨校干部“入仕”后,多集中在黨群系統任職,這被認為更有利于其適應新環境,更能發揮好自身優勢。最后,多數現任職于黨政主干線上的黨校干部,都經歷了多崗歷練。
更講政治,也更懂官場
黨校教師和干部“跨界”到黨政系統,過去已有零星案例。及至十八大后,這種現象更多地進入公眾視野。
事實上,2015年12月,中央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校工作的意見》,已為黨校干部“入仕”提供了政策支持。《意見》強調,加強黨校與其他黨政機關和單位干部的交流力度,暢通人才雙向交流渠道。
在廉政瞭望記者采訪的多名各級黨校教授看來,黨校工作者入仕,與高校學者從政,以及黨政系統的一般干部相比,有著獨特的優勢。
“與一般學者相比,黨校干部更講政治,也更懂體制。”在黨校系統工作多年的成都市委黨校教授劉益飛表示,黨校姓黨,通常而言,黨校干部黨性、原則性很強,熟悉中央各項方針政策,并嚴格遵守制度規矩。在講原則、守紀律方面,可以為一些黨政干部做表率。
此外,“中央和省級黨校教授培訓、宣講時,面對的是從省部級到處級的官員,多數對官場已有較深體驗。教學安排上,也更注重實踐,教師多次帶學員下基層,進行實地體驗式教學。這些經歷都是一般學者較難企及的。”有專家稱。
不光如此。一名省級黨校教授告訴記者,黨校學員們平時討論的問題,都很接地氣,體現了問題導向。
“與黨政官員相比,黨校出身的干部更加注重學習,看問題更深刻。”成都市委黨校教授劉益飛認為,他們的學者氣質,為政壇刮進了一陣清風。北京市委常委、紀委書記李書磊曾說,我欣賞的不是讀了書做官,而是做了官讀書。前者有點把讀書當敲門磚的意思,做了官讀書才是大性情,真修煉。
此外,黨校干部“入仕”,帶給官場的還有民主意識的提升。
中央、地方不平衡?
不過,黨校出身的干部“入仕”,也有一個適應期,也會遇到和學者從政類似的問題。“就是如何真正融入任職地,將理論視角轉為實踐視角,增強權威和執行力,積累從政經驗,這仍然需要一個過程。”劉益飛說。
組織上也在創造更多條件。如習近平執掌中央黨校期間推動的“掛職基層”模式,就被視為黨校干部“入仕”前的熱身。
“個別訪民像背書一樣表達流暢,什么時候該哭,該情緒激昂,節點把握得很準,向有關部門詢問后,才發現有的與事實大有出入”。“百姓有事,就愛直接找市長,市長任何一句話,都可能被當成重要說辭。”
這是2012年到2014年,中央黨校政法部法理學教研室主任封麗霞“空降”福建莆田市任副市長時,收獲的基層感悟。而與封麗霞同批掛職浙江金華市副市長的謝春濤,則推動出臺金華市“科技創新九條”,促成了兩項央企項目落地,回京不久即由中央黨校黨史部副主任升為主任。
此外,從實際情況看,黨校干部“入仕”還面臨一些客觀問題,需要在工作中予以克服。
多名專家談到,目前來看,從中央到地方,黨校出身的干部“入仕”的實例仍不多,還存在一定的中央、省區市兩級不平衡的現象。還有,“一些地方不僅沒有將黨校干部往外交流,還將黨校單純作為照顧干部、干部中轉的地方”。“對這些問題,《意見》中都明確了解決辦法,貫徹時如何落實,對各級仍是不小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