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財經
中國證監會宣布,正式注冊中港互認基金,12月18日,首批三只香港基金注冊,香港方面注冊了四只內地基金。此前據彭博報道,不愿具名知情人士稱中國證監會出于風險控制的考慮要求部分基金提交更多材料,因此并非所有申請基金都獲得了批準。香港《信報》此前報道援引據接近監管部門和基金業的人士透露,中國和香港監管部門周五將批準中港基金互認機制下的首批基金;獲批的基金多數為股票型基金。中國央行此前在網站上發布《內地與香港證券投資基金跨境發行銷售資金管理操作指引》,國家外匯管理局僅對基金互認總額度進行監控,不對單家機構的額度、單只產品的額度進行審批。報道引述消息人士指,首批基金有試水溫作用,若運作良好,明年首季可望批出第二批,次季再推出第三批。(快報摘自財聯社)
德勤中國全國上巿業務組12月21日發布報告預測,2015年香港和上海將成為全球第一和第三大IPO巿場。報告稱,截至2015年12月31日,中國香港預料將會有123只新股上巿,集資超過2603億港元,2014年則總共有112只新股集資2277億港元,這代表在一年間,新股上巿數量和集資金額分別增加9%和14%。報告說,以過去一年證券交易所的新股融資金額計算,香港預計會穩守第一名,紐約證券交易所將會以53只新股、融資1498億港元居于第二位。上海證券交易所很大機會處于第三名,會有89只新股融資1356億港元,而倫敦證券交易所將以74只新股、融資1278億港元,取得第四位。(快報摘自中國新聞網)
銀監會網站12月21日消息,銀監會發布關于印發商業銀行流動性覆蓋率信息披露辦法的通知。該辦法自2015年12月31日起施行。根據《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試行)》,適用流動性覆蓋率監管要求的商業銀行應當按照該辦法的規定披露流動性覆蓋率信息;經銀監會批準實施資本計量高級方法的銀行(以下簡稱高級法銀行)應當按照發布財務報告的頻率,在財務報告中或官方網站上披露流動性覆蓋率信息,若只在官方網站上披露,高級法銀行應當在財務報告中提供查閱上述信息的網址鏈接。高級法銀行應當按照并表口徑披露最近一個季度流動性覆蓋率及各明細項目的平均值,包括在2017年前,披露季內三個月末數值的簡單算術平均值;自2017年起,披露季內每日數值的簡單算術平均值,并同時披露計算該平均值所依據的每日數值的個數。(快報摘自經濟參考報)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徐紹史表示,2016年我國面臨的形勢可能更加復雜嚴峻,困難可能比2015年更大。徐紹史分析說,2015年以來,新常態下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化的三大特征已經鮮明地表現出來,經濟換擋降速,但仍保持中高速增長;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突出表現為“消費超投資、三產超二產”,同時城鄉結構在優化,區域協調協同發展有新的成效,但結構性問題依然突出;新產業新模式在成長,新的發展動能在孕育,但新舊動力轉換“青黃不接”。“總的來看,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經濟周期的探底階段、工業化中期向后期發展的過渡階段、國際比較優勢從勞動向資本和技術轉變的重要階段、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階段?!毙旖B史說。(快報摘自經濟日報)
央行在北京舉行綠色金融債券媒體吹風會,此前央行于12月22日稱中國在銀行間債券市場推出綠色金融債券鏈接。央行市場司債券發行管理處處長曹媛媛在會上稱,中國允許國外金融機構在境內發綠色債券,很快會有第一批綠色金融債發行。已經有國外金融機構表達在國內發綠色熊貓債的意向。隨著資本項目可兌換的發展,國外機構來境內發熊貓債的規模會增加。央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稱,中國面臨的環境挑戰非常嚴重,發展綠色債券提供綠色經濟轉型新的融資渠道。很多地方政府提出想出臺本地支持綠色金融的措施,并已經在研討對本地的綠色債券進行貼息和擔保。未來中國還要出臺非金融企業的綠色債券指導意見。境內目前沒有本土的綠色債券認證機構。發展綠色產業基金是為新的綠色項目推動股權融資。(快報摘自新浪財經)

12月23日,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發布最新報告顯示,截至12月21日,繼今年第二季度中國并購交易額創下歷史新高后,從目前已公布的涉及中國企業的并購交易情況來看,總額比2014年同期增長60.7%至7263億美元,再次創下新高。在中國企業并購數量增加的同時,并購規模也在不斷擴大。今年已公布的并購交易平均規模增至1.626億美元,去年同期則為1.072億美元,今年在涉及中國企業的并購交易中超過50億美元的交易數量增至18筆,相較2014年增長一倍以上。另一顯著特征是,國有企業的資產剝離總額同比增長30.9%至2252億美元。其中第四季度中國三大通信運營商——中國移動、中國聯通(香港)和中國電信將通信塔資產剝離進其合資成立的中國通信設施服務股份有限公司鐵塔公司,交易規模高達337億美元。(快報摘自第一財經日報)
12月24日,據路透、彭博等報道,在一項為期兩年的秘密調查期間,歐盟監管機構在大公國際旗下的歐洲分支機構大公歐洲(Dagong Europe)的內部制衡體系中發現了一些薄弱環節。該機構稱,大公國際可能并未完全遵循歐盟的嚴格規定,這些規定旨在防止評級機構在對其客戶的信用可靠程度進行評級時產生利益沖突。大公國際在2013年6月份獲準在歐盟的28個成員國運營評級業務,而遵循簽署規定則是其獲許經營的條件之一。據歐洲證券與市場管理局的網站顯示,如果該局發現一個評級機構觸犯了歐洲信用評級機構監管條例,則其有權對違規機構展開審查、處以罰款甚至是吊銷執照。報道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對大公國際的調查是由于私募股權投資公司Mandarin Capital Partner提出的一項投訴所引發的,該公司曾為大公歐洲提供了最初的支持。(快報摘自澎湃)
商務部部長高虎城12月27日表示,2015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計達到30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高虎城在當天召開的全國商務工作會議上說,消費已成為經濟增長首要動力。“十二五”期間,全國電子商務交易額年均增長超過35%,預計2015年達到20.8萬億元。網絡零售額年均增長超過50%,預計2015年達到4萬億元,位居世界第一。在經濟新常態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越發明顯。根據統計部門的數據,前三季度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近60%。專家認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供給側改革對促進內貿和消費也有重要作用。內貿流通體制改革綜合試點的推進以及新消費的帶動作用,都會通過供給側,從制度完善和產品升級等方面促進消費增長。(快報摘自中金在線)
2015年,中國人在網上買了4萬億元人民幣的商品,位居全球第一。事實上,“三駕馬車”中的消費動力依然強勁。商務部數據顯示,2015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計達到30萬億元,居世界第二,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接近60%。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說,“由投資、出口主導的需求結構在向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顯著提升。”“實際上從去年開始,消費對經濟的貢獻率就已經達到60%。”中國貿促會研究院研究員趙萍告訴記者,“今年繼續保持在60%這樣一個高位,所以消費對于經濟的貢獻率位于三駕馬車之首”。(快報摘自中國網)
12月29日,上海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上海市常務副市長屠光紹介紹上海自貿區金融開放創新試點工作進展,以及下一步貫徹落實“金改40條”的主要工作安排。截至今年11月末,已有40家金融機構接入自由貿易賬戶監測管理信息系統,共開立約4萬個自由貿易賬戶,當年累計賬戶收支總額近1.83萬億元;區內已有235家企業參與跨境雙向人民幣資金池試點,78家企業取得跨國公司總部外匯資金集中運營試點備案書;今年1-11月,試驗區跨境人民幣結算總額10495億元,占到全市的43%。(快報摘自中國證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