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新軍
小學一年級是幼兒園的延長教育,一年級剛入學的孩子,還保有幼兒園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比較自由、隨性、無拘無束,對學校學習和生活充滿著好奇。而這個階段正是對他們進行良好習慣教育和學習興趣培養的關鍵時期,所以老師要把握好這個時期,用愛心、恒心來促進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和學習興趣的培養。文章采用三“W”一“H”法來分析一年級孩子的各種特點,讓孩子更好地掌握知識、愛上學習。
一、第一個W—When(時間)
小學一年級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第二個“斷奶期”,是孩子形成良好學習和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期,也是孩子愛上學習的開始。當孩子邁進小學階段時,習慣和生活方式都要發生巨大的變化,老師要用小學生的規范來要求孩子。所以在一開學老師就要讓孩子明白自己角色的變化而帶來行為準則的變化,進一步來明確學習準則的變化。一定要讓孩子在思想上認識到自己已經是個小學生了,那他們就會慢慢學著用新的標準要求自己。當然這一點老師和家長的配合是必不可少的。在一年級這個特殊的時間點,我們的數學教學就要采用特殊的方法。
二、第二個W—Who(教育對象)
一年級的學生,意志力和自我控制力都相對薄弱,違反紀律是稍不留神的事,注意力不集中也是普遍現象,甚至有的孩子上課還滿教室亂跑,他們的行為習慣還在受到幼兒生活方式的影響,而且孩子的性格是各種各樣的,有開朗外向的,有內向安靜的,還有的孩子很倔強、叛逆。面對這樣的教育對象,作為老師的我們必須有耐心、愛心、恒心,因為要想改變孩子以往的習慣,并使其建立新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必須持之以恒、實實在在地進行,在教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孩子各方面的良好習慣。
三、第三個W—Where(教育地點)
學校是孩子在團體生活中磨煉學習力、培養社會性、形成健全人格的場所,其中學習是為了讓孩子走向社會后具備生存能力。在以前狩獵時代,不會拿弓箭就無法生存,相同的,現在在學校學習知識、技術,就是生存的武器。所以,學校是孩子學習的主要場所。對于小學生來說,周圍人對他們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很大的。所以在一年級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家長對孩子行為習慣及學習習慣的形成都有很大的作用。及時地和家長聯系溝通對孩子的教育也是很有效的一種方法,讓孩子把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在生活中加以鞏固有利于孩子的發展,比如,在生活中讓孩子參與購物,就會讓孩子對錢幣的認識更加深刻。
四、一個H—How(怎樣解決)
數學的學科特點是難度大、枯燥、重邏輯,一般比較難形成直接的興趣。那么面對一年級的孩子以及枯燥的數學,我們怎樣去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呢?
(1)設置情境。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對所教的知識有深刻理解,并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以適當的方式聯系起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比如在學習“元、角、分”之后,教師可以設計一次購買物品的小游戲,讓學生分組扮演售貨員和顧客,了解元、角、分之間的關系,以加深他們對各單位轉換關系的了解。
(2)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教師在進行教育時,還需要利用好小學生對數學學習的好奇心及爭強好勝的心理,及時地開展一些競賽,增添學習的興趣,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
比如,數的分解教學中(以6的分解為例),可以設計一個搶答題:唐僧師徒去西天取經的路上,有一天路過一個桃園,豬八戒想吃桃子而唐僧要考考八戒。唐僧說:“有6個桃子,分給你和悟空,你吃1個,那悟空吃幾個?”(讓學生搶答)唐僧又說:“有6個桃子,分給你和悟空,你吃2個,那悟空吃幾個?”(讓學生搶答)唐僧又說:“有6個桃子,分給你和悟空,你吃3個,那悟空吃幾個?”(讓學生搶答)在學生答對時老師給予獎勵或鼓勵,從而激起學生探究問題的欲望。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對于一年級的學生,我們在數學教學中要讓孩子發展聰明才智,獲得知識的感悟,體驗課堂學習的成功與快樂,在數學知識的王國里馳騁,自主學習知識、探究問題,獲得學習知識的快感。
參考文獻:
[1]李曉麗.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模式初探[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3,(Z1).
[2]果衛星.激發學生興趣點,提高教學有效性[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3,(Z1).
(作者單位:甘肅省秦安縣五營鎮何洼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