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暉
從教二十多年,我一直站在農村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第一線。梳理記憶中有關課堂教學的點點滴滴,上萬節課堂猶如一望無際的湖水,在思緒的澎湃處激蕩起無盡的漣漪。其間多少沖動與喜悅、多少迷惘與沮喪、多少鮮活與頑皮的身影,都一起涌向理性的大門,拷打著我的思考:
農村初中學科教學為什么擺脫不了“英語”的“瓶頸”?學生的未來發展提升為什么難以破解“英語”的“短板”?
一、對制約英語課堂教學諸因素的思考
1.對教材的思考
教材是什么?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教材是承載教學目標的載體,是學生學習的資料(教材),是為學生學習提供的基本線索,是為教師完成一定育人目標服務的、師生之間的中介媒體。受傳統教學根深蒂固的影響,農村初中教學教學資源匱乏(每學期教師手中領到的只是一本教材和一本教學用書,學生手中僅有一本教材),教師、學生拿到教材(教科書)后就如同捧著一本“圣經”,教材成了教師教學的全部內容,也成了學生學習的唯一資源。教師和學生走不出教材的怪圈,這樣課堂就沒有了“源頭活水”,就難以激起“有趣”的碧波、“有味”的浪花。
2.對教師的思考
有人說:“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的確如此。聽名師的一節課,你能在情與境的交融中感受到師生間配合得默契無痕,你能感悟到課堂流程行云流水般的自然和水到渠成,你能在學生思維的激蕩與碰撞中驚艷地看到個性的率真與發展的潛能。感覺時間飛逝,讓你意猶未盡。不用再問學生對課堂教學的滿意程度,單從學生快樂的笑臉、得意的眼神、滿足的表情,就能看出其對享受知識、體驗情感的愉悅,這正是課堂高效的理想境界。相反,有時聽一節課,真讓你如坐針氈,蒙頭暈腦,不知所云。截然不同的兩種課堂效果,其主要決定者在于誰呢?還是教師。冷靜分析教師決定課堂效率高下有兩個層面的原因:一是教師態度、責任、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方面,缺少了這些基本的素養,根本就談不上課堂教學效率;二是缺乏教學方法,理念陳舊落后,對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準,違背了教學規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農村初中的英語教師隊伍,大多處于這兩種情形之中。對于前者,無需贅述;對于后者,我認為,教師應該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策劃者、組織者、服務、指導者,是促進學生學習的人,是課堂的“主持人”和“策劃師”,而不是“演員”,也不是“導演”,更不是包辦學生學習的人。
3.對學生的思考
(1)農村初中的學生由于受客觀地域生存環境的制約,他們不像城市中的孩子,在小學階段就曾受到正規的英語啟蒙教育。雖然現在農村小學開設了英語課程,但對學校、兒童而言,英語只是一門“副課”,學與不學、學好與學壞都一樣,反正初中要從頭開始。更為可悲的是,有些小學根本就沒有英語專業的教師,而是非專業的老師來上課,憑初中、高中所學的英語功底來“越俎代庖”,在兒童英語學習的白紙上不是添加了正規的一畫,而是染上了一個“污點”。每年初一年級都要花很大的氣力、很長的時間,去糾正學生的發音、字母筆畫的書寫錯誤,有的學生由于習慣定勢往往很難矯正。
(2)農村初中的兒童缺乏英語學習的語言環境,重寫輕讀,或者只記不說,加之中考、高考聽力的取締,失去了體制上的激勵導向,英語本質的語言工具性消失了,英語學習變成了“啞巴英語”。
許多綜合成績好的學生,在上了高中之后,面對高中全英語式的課堂教學,由于聽力的欠缺,課堂上聽不懂,跟不上教學的進程,導致英語成了學科中的最大障礙。有恒心者耗費成倍的時間和精力予以補救,但收效都不大,以至于英語成績滯后,錯失了進入重點院校的機會。無恒心者學習成績一路下滑,最終無緣高校之門。即使是邁入高校大門的學生,英語的聽說水平與大中小城市進校的同級學生相比相差甚遠,既影響了其求學的自信心,又嚴重制約了其長遠發展。每每與上高中、大學的學生談及此事,我的心就如同刀割一般,感到深深的愧疚,一次次責問我的教學是否合格,督促著自己去反思。
二、破解農村初中英語課堂低效的策略
1.“走進”教材更要“走出”教材,這是提高課堂效率的前提
“走進”教材就是要深入鉆研教材,讀懂教材編寫的意圖,弄清一期、一個年度甚至初中整個學段教材的知識體系,明確各個階段中課程標準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分層分級的要求。既要形成在宏觀上“面”的把握,又要明晰脈絡上“線”之間的聯結,正所謂“高屋方能建瓴”。
“走出”教材就是針對每一課、每一課時“點”的提煉,是一節課教師實質上要“輸入”的信息。具體表現為:提煉學習目標,設計核心問題,預設問題答案,連接環節的過渡語,策劃展示的方式。把那些無關學習目標或距離學生實際生活、知識儲備較遠的素材,大膽予以替換、刪除。同時添加補充一些有利于目標達成、易于問題解決的鮮活“例子”,讓“輸入端”豐富而又多彩,課堂才會“游刃有余”,“輸出端”才能生動飽滿。
2.還課堂給學生,努力構建“生命課堂”
(1)構建“生命課堂”要符合兒童的成長規律,而不是把初中學生當作成人去看待。他們正處于“從兒童走向成人的過渡期”。因此教學中要保護他們的“童真”“童趣”“童樂”,不要以“成人”的名義摧毀他們的“童年”,使他們能夠擁有足夠的自尊感,又不喪失勤學進取的“童心”。讓教學回歸到“呵護、喚醒、激勵孩子學習愿望”的教育本真上來。
(2)構建“生命課堂”要創設適宜學生學習的環境。境由心生,環境育人。創設平等、和諧、民主的課堂環境,必須從轉變教師的心態做起,放下師道尊嚴的呆板面孔,改變課堂常態,把自己當作節目的“主持人”和“策劃師”;把學生看作學習的探索者、學習的體驗者、學習的建構者、學習的主人、節目的“嘉賓”;把教學營造成教師指導學、學生自主學、學生合作學、學生展示學的生命體驗過程。課堂伊始,只要教師面帶微笑,心懷期盼,用飽滿的激情、幽默的語言、巧妙的導入過渡、多樣的探究學習方式,關注每一個生命個體,或講、或練、或讀、或說,讓每一個兒童都能感到老師的期望,享受知識的樂趣,體驗成長的快樂,課堂就不會成為“老師講,學生聽”枯燥無味的“講壇”;不會成為老師做、學生看、看完之后模仿的“畫室”;不會成為老師出題、學生猜謎的“燈謎游戲”;不會成為老師領著個別學生表演的“舞臺”。
(3)構建“生命課堂”要突出英語學科的工具性和生活性。英語學科作為一門語言學科,一定要突出它的工具性,要善于鼓勵學生多交流,如課堂上的師生對話、生生對話,課外活動小組的英語朗誦會、演講會、故事會等都是學習、交流、實踐的有效方式。學生只有多實踐、多鍛煉,才能真正領悟到語言在不同情境之下的語氣、語調,才能真正體驗到英語源于生活,做到學而有用,學而有趣。
三、總結
總之,課堂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主陣地,從學情出發是我們的堅守,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發展是我們的主旨,面對不斷深化的課程改革,異彩紛呈時我們情思迸發,萬象更新間我們慨嘆無窮。生命本天成,大道順其行,燦爛生命讓課堂靈動,求索歷程讓腳步難停。一切為了孩子,為了一切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讓我們共同成長在教書育人的路上。
(作者單位:甘肅省寧縣焦村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