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牧亞
摘 要:現如今中小學思想品德學科教師兼課現象比較普遍,本文以初中思想品德學科兼課教師為研究對象,對其專業發展的基本要素構成進行實踐探索。只有樹立課程意識、提高課程開發能力,學校和社會大力支持方可提升兼課教師專業發展水平。
關鍵詞:思想品德學科;兼課教師;專業發展
江蘇省常州市思想品德學科普遍存在教師兼課現象,以江蘇省常州市西林實驗學校為例,共五名思想品德教師,其中兩名為其他學科兼思想品德課,另三名主要上思想品德課,又兼其他學科。文章主要根據初中品德課程標準和學生培養目標,梳理其他學科兼思想品德課老師的專業發展基本要素。
一、課程意識
作為兼課教師需要具備的意識就是要熱愛學生,把兼任思想品德課作為快樂的事而全力以赴。有了這個意識才能認真備課、上課、評課,對學生負責,更進一步可以利用思維火花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扎扎實實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研究課程標準,而不是任務觀點,填充課時。而由于思想品德學科的生活化特點,又要求兼課教師結合實際狀況,思考每一課對促進學生發展有什么實效。另外,還可以加強思想品德課與自己本專業的任教課程之間的溝通與聯系,同時了解自己所教的兩門課程的標準和要求。
如2011年修訂后的蘇人版初中階段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內容框架是:一、《成長中的我》,其中包括“認識自我”“自尊自強”“心中有法”;二、《我與他人和集體》,其中包括“交往與溝通”“在集體中成長”“權利與義務”;三、《我與國家和社會》,其中包括“積極適應社會的發展”“認識國情愛我中華”“法律與秩序”。而我專業任教的歷史課采用2001年修訂的北師大版歷史教科書,初中階段課程標準把歷史內容分為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代史六個學習板塊,每個學習板塊又分為若干學習主題。學習主題的設置貫徹了三個原則:一是歷史學科的特點,注意歷史的時序性與學習內容的內在聯系;二是基礎教育的特點,主題的確定要有利于素質的培養;三是要適應初中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不難看出,不管是思想品德還是歷史,在義務教育階段都注重學生各種素質的培養。使學生在接受九年義務教育后成為合格的社會人,有基本的法律意識、交往素質、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二、課程開發能力
思想品德課授課過程中,教師常常會拓展教材的內容,這實際就是教師自主開發教材的過程。其實,思想品德學科與其他各學科之間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思想品德教師完全可以在開發教材時融匯其他學科的知識來幫助學生理解政治原理。
如思想品德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主題是“與法同行”。其中的主要內容有法律的基本特點、法律與道德的關系、神圣的憲法等。而法律的相關內容又穿插在各國歷史中,如中國近代史中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國現代史中的1954年憲法、1982年憲法,世界古代史中的英國《大憲章》,世界近代史中的《大日本帝國憲法》,世界現代史中的蘇聯憲法。
又如,思想品德七年級下冊改革開放部分,需要學生掌握“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改革開放是富民之路”的重點內容。而歷史八年級下冊也有重點內容“偉大的歷史轉折”,即學習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背景、內容、進程、意義??上葟臍v史角度學習改革開放的相關知識,再回歸思想品德課,就能自然體會到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富民之路了。正是這樣把其他學科的知識熟練運用到思想品德學科教學中來,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學校社會支持
最初兼課思想品德學科時,教師肯定會一頭霧水:每課書本內容只有幾行字,怎么上滿45分鐘呢?這就需要學校的支持了。學校需要營造濃厚的研討氛圍,兼課教師與專業教師一起教研,形成討論的氣氛。在研討中,兼課教師可從專業教師身上學到教學的經驗,事半功倍;專業教師又可通過與兼課教師的交流給自己的教學增添新內容。
如在學習思想品德九年級“做中華民族精神的弘揚者”這部分內容時,我請來了語文老師和班主任共同完成相關主題的學習,把這課設計成主題班會的模式。先由班主任致開場白,導入主題。接著我先以歷史老師身份介紹長征的背景、主要原因和直接原因,帶領學生感悟長征精神。接著語文老師請學生有感情朗誦詩歌《七律·長征》,從詩歌中認識長征路線,體會長征精神。此時行云流水般回歸思想品德部分,認識到長征精神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具有鮮明的先進性和時代性。
這種模式還處于初步嘗試階段,課前需要班主任、語文老師和思想品德兼課老師溝通協調,前期準備時間較長。但這種新模式的效果較好,學生比較歡迎。我們今后也會嘗試著把思想品德與地理、研究性學習、校本課程等相融合,以期望形成更好的教學氛圍,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西林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