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雨
?
城市道路的人性化設計
周曉雨
在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傳統的城市道路設計觀念已經不能滿足使用現狀,在道路設計中考慮人性化因素顯得尤為重要。本文粗略的介紹了城市道路人性化設計的幾個方面,希望能為相關研究提供一些借鑒。
近年來,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車輛及人口均呈逐年遞增趨勢,傳統的城市道路設計理念已經不能滿足現狀,人性化因素的加入勢在必行。如何讓城市道路在保證交通功能的基礎上,還能兼顧生活功能和景觀功能,真正從設計角度做到“以人為本”,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我國傳統的城市道路設計概念中,主要是以交通流量為主要設計標準,著重解決機動車輛的交通問題,忽視了行人對城市道路交通的觀賞、舒適、便捷等方面的需求。隨著城市面積的加速擴張和外來人口的不斷涌入,城市人口密度變得越來越大,城市交通網變得更加錯綜復雜,人們對城市道路的使用頻率也越來越高,如今城市道路不再僅僅是滿足市民出行要求的交通路線,更是承載著提高市民生活質量,為市民提供人性化生活空間的重任。城市道路的人性化設計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城市交通擁擠堵塞問題,有效改善城市及周邊地區的生態環境,切實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營造一個良好的居住環境,增強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道路平面線形設計
好的線形設計,不僅為城市交通運輸提供安全迅速便利的條件,而且也能與沿線兩側自然環境和景色相融合。盡可能的使道路線形適應自然景觀及地形地貌的變化,力求道路與環境的統一。對一般的道路都可以采用適當的轉折,并設置較大的曲線,使沿線兩側建筑物,自然景色有所變化,以使人們在道路使用過程中能夠保持心理上的活躍,并集中注意力。
人行道設計
城市道路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在車行量較大的同時人行量也非常之大,因此,在城市道路設計中建立完善的步行體系,是人性化設計的最好體現。在設計過程中,應重點注意三個問題:首先是人行道的平整度,作為設計人員,應該保證人行道的平坦度及密實度,盡可能采用防滑磚鋪砌。其次是人行道與建筑物門口的車道坡度的關系,傳統的道路設計方法是車道坡度比兩邊的人行道坡度低,利用的原則是“行人在上,車輛在下”,避免發生交通事故,相對更安全一些。但是這樣的設計方法也有弊端,建筑物門口的車一般較少,對坡道的利用率不是很高,還有就是對于老弱病殘的群體來說行走不方便。車道與人行道之間用臺階連接,從外觀上看比較生硬。在人性化設計理念中,把車道與人行道利用坡道進行連接,用不同的材料區分,提醒路人注意,這樣就感覺舒服多了。由于自行車道與人行道處于同一平面,為了在功能上進行區分以及景觀上需要,應該把自行車道設計成彩色瀝青混凝土路面,人行道采用灰白色晶石彩磚,這樣就有利于區分,避免行人與自行車搶道的現象。最后是人行過街橫道,人行過街橫道的設置同樣非常能夠體現道路建設過程中人性化特質的,而這點在目前的道路設計中也做的比較好,各個市政道路的車道數多為雙向四車道,且設置二次過街,安全設置也比較齊全,包括安全島、防撞沙桶等。
人行天橋設計
人行天橋在道路系統中是步行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位于繁華商業區或比鄰學校、醫院的城市交通干道,過街人流量大,極易發生交通堵塞,過街行人安全受到嚴重威脅。采用人性天橋設計既保證了機動車道的暢通,緩解了城市堵車問題,又提高了市民過街的安全性,還減少了因為過街而遠距離繞行的現象。對人行天橋進行人性化設計就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著手:(1)人行天橋的選址問題。從人行天橋的本質即知應將其設置在人口密集且交通量大的盡量靠近交叉路口的位置。(2)引導設置。人行天橋的設計中應該根據具體環境的不同,針對性的采取引導措施,指引行人上橋,如在橋下安放行人護欄,防止行人直接穿越道路;在人流量較大的繁華商業路段,可以設計自動扶梯,以吸引行人上橋。此外,行人天橋上要設置自行車與殘疾人坡道,也可以增設殘疾人專用的升降電梯,以充分體現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愛。在天橋上加設頂棚一方面實現“晴能遮陽,雨能遮雨”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夠一定程度地增加人行天橋的實際通行能力,頂棚一般采用透明的玻璃鋼材料,可以同時滿足透光、擋雨和觀賞需求。
無障礙設計
在城市道路的設計中,最能體現出人性化設計的莫過于無障礙設計,它涉及盲道的布局、路緣石和坡道類型的選擇以及臨街建筑的無障礙進出口設計等,這主要表現的是城市設計過程中對于殘疾人群體的關懷,是社會以及城市進步的體現。然而現階段的城市道路在無障礙設計方面還存在著許多設置和管理上的問題,如設置不科學、施工質量差、管理不到位等。除此之外,人們本身的意識不到位也影響到了無障礙設計作用的正常發揮,包括人行橫道與緣石坡道的相互錯位、盲道上磚塊的松動以及在盲道上的亂停車現象等,這些問題都嚴重影響了殘疾人群的出行,甚至對他們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因此,在進行城市道路無障礙設計過程中,必須嚴格按照《無障礙設計指南》的有關規定,充分認識到設計的重要性,讓道路設計貼近人性化。
公共設施設計
人是城市生活的主體,公共設施是為人服務的,目前街道上常見的公共設施有公廁、休閑座椅、垃圾箱、道路指示牌、公交車站指示牌、停車場、路燈、人行天橋、地下通道等等。在規劃設計這些公用設施的時候,要做到“以人為本”,不僅要考慮到正常人的需求,還要考慮到傷殘人、老人和兒童等弱勢群體的特殊要求,努力創造一個和諧、舒適的社會環境。
在城市化進程飛速度發展的今天,人們對城市道路的要求越來越高,人性化的道路設計已經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在今后的城市道路規劃設計中,需做到“以人為本”,倡導“公共優先”,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設計方案,為人們創造出一個適宜居住的人性化生活空間。

周曉雨
鞍山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周曉雨,男,碩士,中級工程師,研究領域為市政道路橋梁設計。
10.3969/j.issn.1001-8972.2016.1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