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梅 李晴云(遵義醫學院體育學院貴州遵義563003)
貴州省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價值及展望
——以遵義市為例
□喻梅李晴云(遵義醫學院體育學院貴州遵義563003)
為進一步促進貴州省農村體育的發展,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本文以遵義市為例,對貴州省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價值及其未來開展進行了分析,指出完善和推動“四在農家”新農村建設進程,提高農民群眾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為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與發展奠定良好物質基礎是其價值所在;未來貴州省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開展呈現出資金投入進一步加大,由建設主導轉向養護主導,工程總數量逐步穩定,建設標準提升,建設區域上更集中在貧困地區,工程建設與貴州省特色發展相結合的趨勢。據此,本文提出了相應的開展建議。
貴州省遵義市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新農村
遵義市地處西南經濟欠發達地區,其農村覆蓋率較高,全市共有750多萬人口,其中有超過600萬為農村人口,是一個農業生產為主的地區。根據黨中央十六屆五中全會所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目標,2001年,遵義市余慶縣在我國推出了“四在農家”創建新農村的活動,余慶縣“四在農家”新農村建設的提出和開展,通過政策性的有效實施,使遵義市農民群眾在提高綜合素質、改善生活條件、享受生活、發展致富方面塑造了本地區新農村農民的新氣象。
在此背景下,體育活動作為一項豐富農民業余活動,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手段,受到了廣大新農村建設中農民群眾的關注。為了不斷提高遵義市農民群眾的健康水平,豐富廣大農民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遵義市農民體育的需求不斷提高。
根據2006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發[2006]1號),提出了在“十一五”期間“推動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決定。在此背景下,國家體育總局制定發布了《關于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意見》,貴州省體育局在國家政策制定的引導下,于2006年實施了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建設,而遵義市體育局也遵照全省要求,把鄉村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納入政府民生工程建設之中。
遵義市農民體育健身工程自開展以來,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證工程的順利開展。“十一五”期間,建成了245項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十二五”期間,遵義市人民政府發布了《市人民政府關于實施遵義市“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六項行動計劃的意見》,進一步把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納入到“六項行動計劃”之中,提出在“小康寨”行動中要大力開展農民體育健身工程。與此同時,《遵義市全民健身計劃實施計劃》(2011-2015年)中,也明確提出了“繼續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充分結合“四在農家”創建活動,引導農民樹立“奔小康、要健康”的觀念,在這些政策的引導下,“十二五”期間遵義市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建設力度進一步加大,如表1所示,近三年來遵義市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項目數量呈現逐步上漲的趨勢。

表1 2013-2015年遵義市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建設項目統計
至2015年底,遵義市共建成87項鄉鎮級農民體育健身工程、744項村級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全市人均體育面積達到0.6m2,雖與全國人均體育面積1.46m2(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仍存在有差距,但與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仍高出44%,體現出遵義市新農村建設的優勢。
3.1、完善和推動“四在農家”新農村建設進程
遵義市“四在農家”新農村建設不斷加強農村文化基礎建設,落實并形成了四級文化服務網絡。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是此文化服務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遵義市開展“四在農家”新農村建設以來,通過建設美好居住家園、積極完善農村地區的生活環境,其中體育的基礎設施建設是其工作的目標之一,在新農村建設中,通過開展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為農村地區打造了一個舒適、健康的居住環境,不斷完善和推動了“四在農家”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3.2、提高農民群眾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
在貫徹“四在農家”新農村建設中,遵義市多數地區開展了一系列的體育活動,并積極鼓動廣大村民參與活動,而體育活動的開展,需要一定的場地、器材作為物質基礎,農村人均體育面積不足是體育活動開展的常見問題,通過農民體育健身工程,一方面有效緩解場地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場地設施的建設,以現實引導農民群眾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強化農民群眾的健身意識。如2014年,在省市級財政撥款820萬元用于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建設的帶動下,各區縣分別投入了1000多萬元用于強化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在全市范圍內形成了良好的體育氛圍,新增體育場地面積41680 m2。同時通過大量的體育活動,豐富農民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提高其生活質量,促進農民群眾精神面貌的改善,實現新農村建設的新面貌。
3.3、為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與發展奠定良好物質基礎
遵義市地處貴州省北部,俗稱“黔北”,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有近百項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遵義市農村中開展,并且成為本地區打造地方特色的重要途徑。而傳統體育的開展離不開本地區基礎體育設施的保障,民族傳統體育的進行需要運用到一定的基礎體育設施,雖然根據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建設內容(配置一副籃球架、建1片標準的籃球場,配置2張室外乒乓球臺),但多數民族傳統體育并無標準化的場地和器材,通過對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項目的落實和普及,可以有效地提高場地的利用率,以保障民族特色的傳承與發展。
4.1、貴州省遵義市新農村建設中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開展趨勢
從遵義市近年來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開展概況來看,其規模逐年擴大,建設力度逐步加強,結合當前貴州省整體發展來看,未來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開展將呈現出以下趨勢:
(1)資金投入進一步加大。一方面而言,從當前遵義市對于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經費投入情況來看,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另一方面,遵義市對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投入的經費在一段時間內受到了地區經濟水平的影響,與其他省市相比較低,如山東省在2007年總投入經費達到3.8億元,而貴州省僅有1340萬元,但隨著近幾年貴州省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增速持續五年位居全國前列,可以預見未來貴州省在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經費總投入將會進一步加大。
(2)由建設主導轉向養護主導。我省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開展已有10年時間,期間在各農村地區均有不同程度的工程項目。這些項目多數已投入使用一段時間,場地、器材的養護需求量較大。因此,未來遵義市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開展將由建設主導轉向養護主導。
(3)從近年來整個遵義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的現狀來看,對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的普及性需求量將逐步增長,遵義市作為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民族傳統體育開展也較為廣泛,而這兩者的發展重點均在農村地區,因而基礎設施建設將成為未來地區發展的重要保障,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開展將以貴州省特色為指導,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4.2、遵義市新農村建設中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開展建議
根據貴州省新農村建設中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開展概況、價值及未來發展趨勢,我省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開展應在充分把握項目本質的基礎上,以新時期貴州省發展方向為指導,重點集中在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和山地旅游重點發展區域,通過多種途徑提高農民群眾的體育健身意識,以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建設帶動農村整體基礎設施的建設,切實發揮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在貴州省新農村建設中的價值。
貴州省農民體育健身工程于2006年開始實施,遵義市農民體育工程的開展一方面受貴州省政府的引導,另一方面受“四在農家”新農村建設的影響,在此背景下,農民體育的需求量不斷提高,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開展規模也逐步擴大,未來貴州省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開展呈現出資金投入進一步加大,由建設主導轉向養護主導,工程總數量逐步穩定,建設標準提升,建設區域上更集中在貧困地區,工程建設與貴州省特色發展相結合的趨勢。因此,未來貴州省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開展也應以此為指導,切實發揮其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價值。
[1]羅玉達等.“四在農家”與貴州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長效機制研究[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5(6).
[2]李翩江.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村體育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J].農業考古,2008,(06).
[3]趙勝國.經濟欠發達地區新農村建設中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實效性的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9,11.
[4]遵義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R].2011-2015.
[5]劉志敏,丁振峰,程麗華.我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現狀與發展策略[J].體育與科學,2009(05).
[6]劉國輝,周繼和.貴州省少數民族地區農村體育工程實施現狀及對策研究[C].第十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2015.
[7]遵義市十大民生實事完成情況報告[R].2013-2015.
[8]貴州省經濟增速持續五年居全國前列[N].人民網,2016,01,27.
G812
A
1006-8902-(2016)-08-LXY
貴州省教育廳人文社科課題,編號:cj-2013-19。
喻梅(1976-),副教授,籍貫:貴州,習水,研究方向,體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