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夢曉
河南大學外語學院
順應論視角下的《德伯家的苔絲》中的對話分析
荊夢曉
河南大學外語學院
順應論作為語用學中的一個重要理論,被廣泛應用于多方面的研究,翻譯、語用策略和二語習得等,但是對文學文本的評析和欣賞卻較少。該理論認為語言使用是一個動態的不斷選擇的過程,作家的創作恰恰也是不斷選擇語言的過程。因此本文選取《德伯家的苔絲》中的對話作為語料,以維索爾倫的順應論為依據,旨在驗證順應論是否對小說文本中的對話也具有強大的解釋力。
順應論;《德伯家的苔絲》 ;對話;語境
語言使用就是不斷做出有意識的或無意識的選擇的過程。在Verschueren看來,語言使用也是一種社會行為。所以考察語言使用必須從“認知、社會、文化的綜合角度將語言現象與其作為行為的語言使用聯系起來。”作家的創作也是一個使用語言的過程并對語言不斷做出選擇的過程,不同的語境因素左右著語言形式的選擇,而不同的語言選擇也會影響到語境的變化。因而讀者若是想真正理解語言背后的含義,也需要激活對語境的認知并從多角度去解讀文本。所以本文我們就以《德伯家的苔絲》為研究語料,運用維索爾倫的順應論來分析一下哈代是如何通過對話呈現人物形象的,也以此驗證順應論對小說問題的解釋力。
Verschueren認為語用學是從認知、社會和文化的角度對語言使用行為的綜觀(1999:7);語用學研究語言的使用,也就是研究語言的選擇過程。而語言的選擇則是指從語境和語言結構等方面,動態地根據不同的心理意識形態程度而做出的某種順應。根據Verschueren的觀點,語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在語言使用中做出選擇是因為語言有三個特性:即變異性、協商性和順應性,其中順應性是該理論的核心。
Verschueren的語言順應主要指語境關系的順應和語言結構的順應,語境分為語言語境和交際語境。語言語境,即我們常說的上下文,交際語境包括語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其中語言使用者在交際語境中處于中心地位,因為心理、社交和物理世界中的語境成分都要靠語言使用者的認知激活以行使語言的交際功能。語境關系順應和語言結構順應是語言選擇過程的內容,且語境和語言結構在語言選擇過程中是相互順應,動態地生成話語意義。意義的生成過程是話語與語境的互動過程,選擇的過程既是順應的過程,也是順應的結果。選擇是手段,順應是目的。

語境關系順應圖(Verschueren:76)
3.1對心理世界的順應
心理世界主要包括認知要素和情感要素,它是一個動態的概念,隨著生活經歷的逐漸豐富而不斷改變。說話者應使他的言語順應他自己的心理世界,同樣地他的語言選擇也應順應他對解碼者心理世界的判斷。因此,在這個過程中說話者應把聽話者的個性特征,情感,希望等都需考慮。接下來,我們就討論一下《德伯家的苔絲》中的人物是如何在對話中實現對心理世界的順應。
3.1.1動機
例1:“I must think if I cannot do something. My mother must find a berth for you.”
When d’Urberville got back to the tent he sat down astride on a chair reflecting, with a pleased gleam in his face. Then he broke into a loud laugh.
“Well, I’m damned! What a funny thing! Ha-ha-ha! And what a crumby girl!”
苔絲順從她母親的意思來拜訪和他們的姓相似的德伯家族,到了以后年輕的阿歷克接待了她,他一眼見到她就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覺得她既漂亮又迷人,因此假裝對她很友好,所以他說“我想如果我不能給你找點什么事做的話,我母親一定會給你找個差事的。”,這語言的選擇就順應了他想創造和苔絲在一起的機會的意圖和動機。并且最后一句“真是太有趣了!哈哈!多么嬌弱的女孩!”更是反映了他并不是真的好意要幫助苔絲,表明了他的真實意圖。
從以上例子我們也看出一個說話者的的動機和意圖常影響甚至決定說話的內容和方式,為了實現目標和愿望,說話者也會在他的語言選擇中反應這些意圖。
3.1.2情感
情感是一種心理和生理狀態,涉及感覺,想法和行為等。它也作為一種主觀感受呈現自己,我們使用的語言常反應我們的情感,而情感因素對語言的影響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常見。
例3:“In the name of our love, forgive me!”she whispered with a dry mouth. “I have forgiven you for the same!”
And, as he did not answer, she said again--
“Forgive me as you are forgiven! I forgive you, Angel.”
“You - yes, you do.”
“But you do not forgive me?”
“O Tess, forgiveness does not apply to the case! You were one person;now you are another. My God - how can forgiveness meet such a grotesque -prestidigitation as that!”
這篇對話發生的語境是,苔絲坦白之后又再三解釋,但是整個氣氛隨著她的話變得復雜尷尬起來,卡萊爾聽了她過去的事,整個人都空了。他不想相信但苔絲的話聽起來又著實不像假話。在此情景下,苔絲的話“以愛之名,原諒我吧”,“原諒我就像你得到了原諒那樣”,以及“低語”這一用詞來形容苔絲說話的語氣,都顯示出苔絲急切地想得到原諒,不想他們之間的關系破裂。這里的語言選擇如重復使用“原諒”一詞即是順應了她的感情,既十分生氣又充滿了希望。相反地,這也反應出了苔絲的單純。
3.2對社交世界的順應
生活在社會復雜的關系網中,人們必須服從眾多的社會規則,約束和限制。違反任何的傳統或社會規則就會導致交際的失敗。因此為了實現和他人的成功交流,人們注意他們的語言選擇來順應這個社會。通過語言反應對社交世界的順應無處不在。通過下邊節選《德伯家的苔絲》中的對話,從社會背景和文化方面來分析其中的話語對社交世界的順應。
3.2.1社會背景和文化
一個人的社會背景包括他受教育和生活的環境,接受的文化以及交往的人和團體。同一社會背景下的人們之間會更具團結性。文化的意義范圍很廣,它可以指知識的沉淀和積累,經歷,信念,態度和價值觀,等級和宗教等。文化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體現,自然在我們的交流過程中也會體現出來。人們的話語和用詞會順應他們的社會背景和文化。
例5:“What kind of wife do you think would be best for me as a thrifty hard-working farmer?”
“A truly Christian woman, who will be a help and a comfort to you in your goings-out and your comings-in. Beyond that, it really matters little. Such a one can be found; indeed, my earnest minded friend and neighbor, Dr Chant—”
上面的對話是卡萊爾在和父親討論他應該娶一個什么樣的女孩。從小說中我們知道卡萊爾的父親堅持認為宗教信仰和道德是很重要的,所以他的兒子應該娶一個真正的基督教女孩,因為在他眼里,這種人才是神圣和純潔的。因此他的父親選擇“幫助”和“令人舒服的”來贊美基督徒。基于這種文化背景,他們那交際中的這一語言選擇是對他們所處的社會背景和文化的順應。
3.3對物理世界的順應
除了上面的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語言選擇過程中也涉及物理世界。根據維索爾倫,時間指示和空間指示是反應對物理世界的順應性的最顯著方面。(維索爾倫,2000:95)。語言使用或語言選擇自然而然會順應物理世界,比如通常作家在寫作時自然會考慮人物的說話時間,以及話語發生的地點。也就是說,小說中的對話中也存在順應性。以下以空間為例來作分析:
3.3.1空間
和時間一樣,空間也是控制我們的話語的一種無形手段。空間指示語包括絕對的空間關系,參照空間,物理世界交際者的位置關系,和言語行為相關的肢體姿態和手勢以及交際者的外貌等類似的。
例7:“You look prettier with it off, upon my soul, if that’s possible,”he said, contemplating her over the back of the vehicle. “Now then, up again!What's the matter?”
The hat was in place and tied, but Tess had not stepped forward.
“No, sir,” she said, revealing the red and ivory of her mouth as her eye lit in defiant triumph; “not again, if I know it!”
這一對話發生的語境是阿歷克捉弄苔絲,想再吻她。這時苔絲故意把自己的帽子弄掉,這樣就有借口可以下車,當然她的確如愿了。但是當她在站馬車下,不想再上去時,阿歷克說“再上來”,聽到此話,苔絲說“不”,“不會再上的”在他們兩人的這一短對話中,語言的選擇強調也順應了苔絲現在的位置是在地面上,而不是馬車上這一事實。這一語境下的語言選擇也是對事件發生地點的一種順應。
本文以著名小說《德伯家的苔絲》中的對話為研究材料,從順應論的角度進行了詳細分析。分析發現首先,小說中的對話能用順應理論的框架來分析,證實了順應論在文學文本中的適用性,因此為文學文本的分析提供了新的功能方法。其次,不同于傳統的方法,順應論的分析方法融合了社會,心理和物理因素來分析小說中的對話,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賞小說中的人物個性。從語境關聯的角度分析他們選擇用詞的方式,我們可以看到鮮活的人物呈現。它也為文學批評提供了新的視角,擴展了傳統的方法。
[1] Thomas Hardy.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M].Beijing: Central Compilation & Translation Press, 2004
[2] 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3] Verschueren, 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s Adaptation [M].IprA Working, Document 1. Antwerp: International Pragmatic Association. 1987
[4]李世強. 哈代的小說創作及其宗教觀 [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第38卷第5期,2006
[5]馬利. 語言順應論的運用維度:翻譯過程探析 [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
[6]冉永平. 言語交際的順應——關聯性分析 [J].外語學刊,2004(2)
荊夢曉(1992—),女,漢族,河南省焦作人,河南大學外語學院,2014級研究生,英語語言文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