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眾科學》雜志網站9月20日文章,原題:中國主宰太空的競賽 本世紀第二個十年結束前,人類踏足他們從未去過的地方:月球的背面。此次任務是科學技術的一個壯舉,任務的“插旗者”是中國。
在多年的投資和戰略謀劃之后,中國正走在成為世界太空強國的路上,或許它甚至會成為主導者。“嫦娥四號”登月任務只是其中一例,展示了其在民事和軍事兩方面在太空開疆拓土的眼界和雄心。中國火箭和航天員完成的越來越多的任務,是強大的民族自豪感的一個來源。喬治華盛頓大學太空政策專家約翰·洛格斯登表示,“中國將太空能力看做全球領導地位的指標。它在一個能展示強大國力的領域給中國以合理的地位”。
如果認為中國航空業跳躍式的進步像是數十年前美蘇成就的翻版,這種膚淺的觀察已被中國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等技術“打碎”。
據估計,中國的太空項目預算仍然落后于美國航天局(NASA),今年NASA的預算達193億美元。但中國最有效地利用了它的經費。過去一年,中國成功進行19次太空發射——僅次于俄羅斯的26次,美國為18次。
中國不斷崛起的太空實力與北京和華盛頓之間的地緣政治摩擦交織在一起。雖然兩國有著深層的貿易往來,它們也視彼此為安全威脅。事實上,美國已在其安全報告中多次提到中國的太空計劃,對此越來越不安。美國和蘇聯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都已認識到,在太空展示的實力也意味著在地面上的影響力。登月的軍事意義幾乎為零,但其地緣政治效果卻貨真價實。中國太空探索的崛起或將“重組”太空領域的合作。鑒于中國近期太空任務和具體目標敲出的一個個穩健的“鼓點”,德國哥廷根大學的訪問學者克羅利考斯基表示,中國國家航天局“將給很多國家提供發展新合作伙伴的絕佳機會,以保持該國在太空探索方面的活躍度”。▲
(作者克萊·迪羅、杰佛里·林、P·W·辛格,傳文譯)
環球時報2016-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