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杰通

對于英國人而言,發生在350年前的倫敦大火是一場災難,也是一次重生的轉機,以至于倫敦市政府今年9月初專門請美國“燃燒藝術家”大衛·貝斯特做出長達120米的微縮版倫敦模型,并將其點燃,重現那場大火是怎樣把倫敦變成一片廢墟。要知道,當時倫敦的城市規模在整個西方世界排名第三,僅次于君士坦丁堡和巴黎。但也有人說,如果沒有1666年那場大火,今天的倫敦就不會是“全球金融中心”“歐洲最大城市”和“世界上最多元的城市”。
大火吞沒倫敦
1666年9月2日凌晨,當面包店主人托馬斯·法瑞納被店里起夜的工人叫醒時絕對無法想象,他將給倫敦帶來一場多么大的災難。因為法瑞納睡覺時忘了熄滅爐子,火苗從倫敦橋附近布丁巷的這家面包店冒出。法瑞納最終逃生,倫敦卻陷入火海。
1665年,倫敦人剛經歷了一場大規模黑死病瘟疫,官方數字顯示近7萬人死亡,每個人都在祈禱1666年能變得更好,但現實無情如鐵!彼時的倫敦是英國經濟重鎮,人口估計達50萬,這樣的規模如何理解?當時最接近與倫敦匹敵的英國城市是布里斯托爾,人口只有3萬。中世紀以來,倫敦的建筑基本沒什么改變,狹窄、鵝卵石鋪就的街道散發著腐臭味道,許多街道挨著的是木質房屋,高一些的樓層懸在底層房屋頂上,為其遮擋陽光風雨,但這種結構也助長了后來的火勢蔓延:滿是破舊、干燥的木質建筑,擁擠在一個封閉的空間,就像在等待一個火花點燃災難。
300間房屋很快被毀,強風將火勢進一步擴大,火蛇從一間房屋跳到另一間房屋。用水桶救火被證明無濟于事。那個年代應對火災的主要做法是推倒外圈建筑建立一個隔離帶,英王查理二世獲得火情報告后,命令倫敦市長布拉德沃思阻斷大火蔓延。接到命令的布拉德沃思情緒激動,失控高喊:“我還能做什么,我已經精疲力竭,人們不會聽我的,我已經在推倒房屋,但大火的速度比我們更快”。
到9月4日,半個倫敦都陷于騰騰烈焰,倫敦城在黑夜里亮如白晝,宛如熊熊燃燒的地獄。查理二世本人甚至都成為“消防員”,搬運水桶滅火。政府最終動用殺手锏:用炸藥炸掉火路上的房子阻止大火蔓延,但爆炸聲引來謠言——法國在入侵英國,使民眾更加恐慌。災民不斷逃出倫敦城,用石頭建造的圣保羅教堂也在大火中淪陷。6日,大火終于熄滅。400英畝的城市淪為焦土,超過1.3萬個建筑物被摧毀,近10萬民眾流離失所,89間教堂、市政廳、數不盡的公共建筑如監獄、市場以及57個禮堂被燒,損失的財產當時估計為900萬英鎊,折合到2005年約為11億英鎊。官方的報告說,只有4個人在火災中遇難,但這一說法遭受挑戰,作家尼爾·漢森認為,遇難者可能是幾千甚至幾萬人。但無論如何大火還是滅了,查理二世終于松了一口氣,他發給消防員100袋金幣,以示獎賞。
謠言、暴力與歇斯底里
持續5天的大火照出了各種人間丑惡。數以千計的好事者涌到倫敦橋圍觀大火。由于大火不絕,富人急需轉移財產。火災之前,雇傭一輛載貨馬車只需幾個先令,到大火發生的第二天,價格就飆升至40英鎊。倫敦的每一個馬車主或船主都試圖抓住這個機會賺一筆。倫敦官方甚至被迫在3日下午決定關閉通行的大門,希望以此讓人們將注意力從保護私人財產轉到撲滅大火上。
家園被毀,痛苦與絕望的人群開始聚焦一個問題:誰是這場大火的元兇?大火發生時,英國正與法國以及荷蘭交戰,所以不少人認為倫敦大火是荷蘭或者法國的陰謀——畢竟就在兩個星期前,英國剛焚燒了荷蘭一個港口城市。大火發生后,荷蘭與法國的移民馬上成為被懷疑對象,同時英國當局也在港口對外國人加強盤問。更糟糕的是,倫敦人開始私人復仇。一名法國畫家的商店遭到暴徒洗劫,倫敦一名鐵匠用鐵棍猛擊一個法國人的頭部,使其鮮血滿面。一名荷蘭面包師被拖出面包店,身體被憤怒的暴徒撕開,一名瑞典外交官差點兒被吊死,幸虧路過的一名英國皇室成員將其解救下來。
但謠言仍在倫敦流傳:法國人已經入侵,這迫使查理二世發布命令張貼在倫敦沒有被焚毀的地方。通告要求人們加入滅火行動而不是干別的事情,通告稱,即便法國真的入侵,英國也有足夠的士兵保衛倫敦。
1666年9月25日,英國政府組建了一個委員會調查這場大火。由于法國與荷蘭都沒有乘機入侵英國,因此猜疑外國變得沒那么可信,但人們仍希望找到“元兇”。許多人認為這是天主教的一個陰謀,倫敦的天主教與海外的天主教勾結,試圖迫使清教徒皈依天主教。不過最終官方的調查報告稱,“沒有證據表明,這是邪惡的外部間諜、天主教徒或者法國人焚毀這個城市。”官方稱,這場大火是“上帝之手,加上一場大風以及過于干燥的季節”而致。
災情為何如此嚴重
在這場大火中,泰晤士南岸未毀,查理二世所在地威斯敏斯特的貴族區也逃過一劫,其他幸存地包括北倫敦的伊斯靈頓和哈尼克區一帶,后來成為逃難者的露天營地。
火災為何如此嚴重?原來17世紀的倫敦和現在完全不同。當時的房子多半是木頭茅草屋,木頭上還涂油焦油瀝青之類的東西用來防雨——這些都是易燃物。而且街道無比狹窄,基本打開窗子就可以和對面的鄰居聊天遞物。當時倫敦是英國的生產與貿易引擎,這里的許多房屋事實上都是一個個的小倉庫,許多裝滿了可燃物——繩索、瀝青、面粉、白蘭地,羊毛,甚至黑火藥。此外,1666年的夏天特別炎熱,倫敦大旱,泰晤士河的水位出奇的低。尤其是大火發生后倫敦持續刮大風,直到9月5日夜間大風才停下,火勢得到控制。
當時的倫敦市長布拉德沃思難辭其咎。最初被叫醒并告知發生火災時,他的回答是“呸!一個女人撒泡尿都會澆滅它。”布拉德沃思甚至因不愿承擔重建費用而拒絕推倒建筑物隔斷火源,耽誤了救火時機。在官方統一協調的滅火行動開始后,布拉德沃思居然逃離了倫敦。緊急狀態下,查理二世只得讓自己的兄弟詹姆斯負責滅火行動。當時倫敦市與王室關系經常陷入緊張,內戰時期,富裕的倫敦當時一直被查理二世視為威脅。17世紀60年代早期,倫敦數次發生共和黨人的起義。倫敦的地方長官也是曾參與內戰的一代人,他們都記得查理一世是如何壟斷國家權力的,正因如此,他們對查理二世任何謀取權力的傾向都十分警惕。當1666年的大火威脅整座城市時,倫敦的地方長官拒絕查理二世要求調兵以及動用其他資源的要求,而當查理二世從倫敦市長手中接管軍權后,大火已經失控。
倫敦重建迫在眉睫,當政者希望“壞事變好事”,抓住時機讓倫敦變得更現代,新法律規定新建房屋之間必須留出間距,建筑材料也用磚石代替了木頭。建筑師克里斯多夫·雷恩重建了圣保羅大教堂和市內大部分標志性建筑,整個倫敦城的重建大約花了50年,從中世紀步入現代。重建后的圣保羅大教堂穹頂是英國最高的建筑,俯瞰倫敦地平線長達300年,直到現代摩天大廈出現。這次火災還啟發了另一個作用——世界上第一家火災保險公司也在倫敦大火的數年后出現。▲
環球時報2016-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