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保祥
商業進化讓個人出現多重面孔,與變化的需求形成動態匹配,人的商業價值正在不斷被重構。
1964年,美國人馬爾庫塞出了一本書《單向度的人》。他認為,工業社會中人們失去了反抗現實的能力,只有物欲沒有靈魂,只有屈從沒有批判,變成了“單向度思維”的人,也就是“單面人”。比如車間里的工人,埋頭苦干不愁吃穿,卻沒有追問:站在流水線上的為什么是我?
穿越時空,現在中國人是什么情況呢?售房的李小姐,她背后是眾多房產從業者、中介行業人群。一方面,他們代表著依靠信息不對稱去獲利的掮客;另一方面,他們也屬于上班族、偽中產、小白領。
還有淘寶店主、微商店主、村口的老王、自媒體人……他們另外的標簽是隨波逐流的創業狗、戰戰兢兢的乙方、百般挑剔的消費者。
他們是基層商業最活躍的細胞,在商業社會里隨波逐流。他們從工廠離開,鉆進車里成了滴滴司機;他們從辦公樓里走出來,在家做起了網絡生意;他們從學校畢業,從學生變成了創客……
現在,信息社會可能沒有改變人們單向度的思維,但已經改變了人們單一的面孔。
面孔與需求的協同
科技發生著變化,滿足需求的方式也在變。人們穿衣是需求,服裝大批量標準化生產是滿足路徑,C2B定制也是滿足路徑;吃飽肚子是需求,方便面是解決方案,外賣是更美味的解決方案。一般等價物是交易需求,紙幣是解決方式,支付寶也是解決方式。
在銀行,柜臺上的收付會被ATM機取代,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投資理財這樣的個性化顧問服務,會被強化。同樣,零售業許多會被電子商務所取代,但體驗、導購顧問這塊會被加強。簡單粗暴地吃差價的中介掮客,也將會被唾棄,客戶需要的是房屋和服務。
找到好房子是需求,但中介為了促成交易,對客戶隱瞞了房子的許多暗雷。這種不透明的付費服務,都會讓消費者像吃了蒼蠅一樣難受。現在人們更愿意付費給專業房產經紀人傭金,讓經紀人對自己負責,為自己解決好所有問題。
在公共出行領域,出租車司機的服務意識退化了。壟斷格局下,他們是乙方的身份卻有甲方的傲慢姿態。滴滴優步的沖擊下,要他們低下頭來講文明講禮貌,太難。他們的心理承受變化的能力,服務意識的養成能力已經大幅地退化了。他們沒意識到人們需要的不是搭車,需要的是安全的出行和舒適的旅程。
這些變化的背后,折射出了商業生態的調整。提供服務的企業,提供勞動力的個人,都在考慮著調整能力結構,提供新的服務形式。那些機械的標準化工作注定會讓人工智能所取代,創造性和個性化的服務會越來越珍貴——這個才是有主觀能動性的人的最大價值。
所以我們看到了網絡約車人群在涌動,淘寶店主微商在對客戶貼身緊逼;看到了房產經紀人制度在逐步滲透,看到了創業人群的浮躁和狂熱。
新技術的到來,就像對冷兵器時代的帝國進行了一次降維打擊。創業的機遇也是新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改造,用新方法取代舊的供需。
從學校和大企業出來的年輕人,仗著自己對新知識的了解,趁技術革命到來的江湖亂世,想謀一個江湖地位。創業有政府和高校在推動,也有資本在熱炒。熱錢太多,而好項目太少,房產、股市不再是獲益最佳的投資通道。各種私募基金、傳統行業紛紛尋找可以讓錢生錢的好項目,求人拿走自己的錢。那些創業人群成了演講達人、PPT制作達人。他們了學會了講故事以便圈錢,也學會了撒謊和夸張去騙取粉絲和用戶。
在傳統被瓦解的過程中,過渡性的角色還會繼續存在。村口的老王,他是個輿論領袖、商業終端。他的小店是營銷的基站,物流的最后一百米,售后服務的所在地。農村的信息化與物流體系推進得并不徹底,玩智能手機的中青年們去了城市后再也不想回來。農村生活還需要老王。
或許,等老一代人死去,年輕人返鄉,城鄉的商業結構會越來越相近。時間會消除空間的不平衡。被各個電商巨頭器重的村口老王,他的事業壽命,會隨那些老人一起與世界作別。但多元需求與多元面孔的匹配,會像一套規則在歲月中迭代流傳。
不再重復的自己
培訓達人劉一秒曾開了一門課,叫企業家的宗教智慧。在他的課堂上,他說最成功的企業是少林寺。屹立千年,香火不斷,到今日更是世界四方皆來膜拜。
你能不能也把企業做成少林寺?員工十分能干,凌晨四點就起來做事;每天朗誦企業的價值觀與愿景,忠心耿耿永不叛離;每天統一著裝吃素吃苦且毫無怨言。如何實現這樣的管理境界?我覺得這是個好課題,但當成生意來忽悠企業家就有些不合適了。
一大群在寫字樓里熬夜做PPT的年輕人,他們又該往何處去?本質上,他們和上世紀紡織廠里挑揀線頭的工人并無區別。他們常常很忙,常常很累。大家“眼光很高,力量很小,在沒有人看見的時候偷偷跌倒”。如果員工是在做一份吃力的營生,需要組織有目的和系統地去打打雞血,喝喝雞湯。
如果員工是吃地方市場紅利,是吃青春飯的人,或者說是關系松散的臨時工……該如何引導他們的未來,告訴他們人生將往何處去?
制造業、零售業、地產業、各種媒體,還有年輕的創業公司,在創業時期,激情有時候可能比資金還要管用,公司拖欠工資但員工依然加班的例子也有不少。員工需要激勵,創業者自己也要自我激勵。但就怕創業后面雞湯、雞血都不夠用了。你應該讓員工自我造血,自我改良能力結構。靠外部輸血,早晚都會有供血不足的時刻。
還有一類人,當工業化和城市化不斷推進,城市吃掉農村土地,農民進城變成各類產業工人。當產能過剩后,城市經濟調整,進城的人可能會再次失去些什么。他們需要學習新的謀生技能。工業化和城市進程固然不可逆,但是信息化對傳統產業的改造會帶來新的就業機會。他們可能會找一份送外賣的工作,也可能會成為滴滴司機、成為淘寶店的打包工人。傳統經濟消化不了的人力資源,各種O2O和共享經濟可以來幫忙。
那些憂傷的創業者,其實還有另外一個投影,就是一大批安全感缺失的中小企業家。他們能夠把握產品與營銷方面的成功,卻駕馭不了企業在產業拐點前的方向。如同那些產業工人的能夠做標準化的生產與服務,卻無法在創意層面提供自己的價值。
這些企業家多寄身于傳統企業,天天在車間、銀行、客戶、供應商之間輾轉碰撞,四處求人。怕員工辭職,怕收不回貨款,怕政策變動,怕供應商倒戈,怕官司纏身。好消息是,互聯網機制會讓商業變得更透明,商業規則與契約機制逐步完善。比如,互聯網金融會讓資金匹配需求的效率變高;廣泛的信息平臺會讓你找到更靠譜的供應商和下游客戶。所以這些企業主可能會變身為破產后的打工者,也可能會變成不再依賴灰色規則的新商人。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互聯網+、創客、產品經理、創始人、投資人、天使輪……這些名詞在過去幾年里都是年度熱詞。創業的結果是有人正在死去,有人正在重生,有人正在崛起。
崛起的業態終將會造就新的人員生態和商業生態。人的身份與標簽將會不斷變化。這場革命中,變革者失去的只是枷鎖,得到的將是整個世界。然后,在精神層面回歸自我,反思并改造現實,逐步告別工業社會的“單面人”。人一生不能踏入同一條河流,也不會一直重復昨日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