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紅珠
摘 要: 生活化教學是將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關鍵詞: 生活化 實踐探索 地理教學
課標提出“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及“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這就要求我們在地理教學過程中重視教學生活化,善于從學生生活中抽象地理問題,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由大膽表現、發言、鍛煉;讓學生覺得學習地理有趣、有用。這是地理課改的最大亮點,也是生活化地理教學的精髓。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地理教育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滿地理。所以教學過程中應積極創設適合學生的素材、情景,改變傳統教學方式,讓地理課堂更高效。
筆者從事地理教學多年,一般情況,在初一新生進校的時候,會有一個關于學生生活經驗的抽樣調查,本次調查學生共153人,任意三個平行班,共收回有效問卷153份。筆者所在學校是一所鎮級初級中學,招收的學生是本鎮學生,另外40%左右是外地借讀生。學校雖為農村中學,但經濟發達的本鎮重視教育教研,堅持推進課程改革。本次調查共回收153份有效問卷,經過整理,表格如下:
從調查統計看,學生對生活中的事物,媒體上常出現的熱點問題比較熟悉,比如:交通方式的選擇,是否注意日常節水,環境保護方面;在基本技能方面,如何判別方向,等等,幾乎超過90%的同學都有一定了解,甚至50%的學生有相當的知識儲備。但是關于本地區三次產業的形成原因,28.6%的同學不是特別清楚,這個比例較大,有它的客觀原因,因為這是個很綜合的問題,需要綜合運用各方面知識,難度本身較大。要讓學生弄明白這個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方式方法。有了學生知識儲備這張底牌,進行地理教學時可以選擇適合學生的學習方式。

一、挖掘生活素材,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對學生而言,如果對學習產生濃厚興趣,就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最大限度促進他們思維和想象力發揮,學習效率大大提高。所以培養學生對地理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是地理教學工作順利展開的關鍵。生活化教學理念指引下善于挖掘生活素材,而生活素材來源于學生周圍,學生很熟悉,日常教學中融入學生已有的和熟悉的事物,將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例如,講到我國河湖分布的時候,其中有一部分涉及人工河,鑒于本鎮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是太湖邊上的鄉鎮,也是京杭運河流過的區域,而且京杭運河就在離本校不到300米的位置,學生站在學校的西邊高地就能看到運河,學生經常從運河上修建的兩座大橋經過。所以可以結合學生非常熟悉的事物,請學生談談,天天見到的京杭運河是一幅什么景象。
有的同學說:河流的流向是南北方向(起止點北京-杭州是北方南方的兩個重要城市);有的同學說:很多時候,發現運河水面上有很多水葫蘆,漂浮很多雜物(運河的水質保護);有的同學會說:每次都能看到有運輸船在行駛(江蘇段的運河發揮著很重要的運輸價值);有的同學說:運河兩邊的綠化帶,運河公園很漂亮(綜合各個方面,慶祝我們的運河成功申請“世界遺產”項目)。通過生活中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培養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
二、結合生活經驗,喚醒學習的自主性
自主學習是與傳統接受學習相對應的一種現代化學習方式。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自己做主,不受別人支配,不受外界干擾通過閱讀、聽講、研究、觀察、實踐等手段使個體可以得到持續變化(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與價值的改善和升華)的行為方式。地理教學過程中,要求呈現給學生的自主學習材料應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知識結構。如果難度過大的話,則不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生會失去學習興趣,也不知道從何下手,影響自主學習的展開。而生活化教學就是運用學生已有的經驗,這是基礎性資源,是師生課堂交互作用的起點,教師呈現相關生活事實,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充分調動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他們從中孕育相應的課題意識,從而達到有效學習的目的。例如:講到影響工業布局的原因(前面調查發現這是學生知識儲備很薄弱的部分),如果給學生呈現理論,再用練習加以鞏固的話,那么這樣的方式過于枯燥,難度也大,學生接受了容易忘,但是用生活化教學方式,效果就不一樣了,可以先引導學生總結本地的工業,如為什么本地的輕工業——“綢都”工業如此發達,教師引導學生:
絲綢怎么來?(絲綢是蠶吐的絲)本地為什么適合養蠶?(氣候適合養蠶)蠶絲怎么變成絲綢(技術、工人等?)絲綢怎么運出去?(交通便利)賣給誰?(市場的需求)
這樣學生很容易自主總結影響工業分布的一般因素,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思路,形成地理思維。可見,生活化教學有效鍛煉了學生知識遷移能力,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
三、巧設生活問題,調動學習的互動性
當今世界,人口、資源、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對于一個地區而言,往往面臨類似的問題。這些在學生周圍的變化是學生眼睛看得到,耳朵聽得到,鼻子呼吸得到,實實在在感受到的變化。這些問題現象正是學生研究性學習很好的課題,也是培養學生小組合作探究的機會,如“××鎮水污染的研究”、“燒烤對環境的影響”、“××鎮空氣污染的原因分析”,等等。例如:本校新生的變化趨勢,初一學生從原來的400多人到后來的500多,直到現在突破700大關,年年遞增,這其中40%左右是外地生源。這是本校生源增長最關鍵的部分。我曾經就這一問題組織小組合作探究學習。請同學們分析為什么本校生源總數如此之大且日益增長,是什么優越的條件吸引著這么多的外地工作者?教師巧設了這個問題,組員之間開始合作互動、協調、分工,有的學生負責提前翻閱初二的知識點,有的學生到圖書館查閱歷史資料,有的學生采訪借讀生,等等,充分調動學生之間的合作互動。最后把各個學生的資料以小組為單位綜合整理,以ppt形式呈現解釋,并且評選出最優方案,大致思路如下:
1.自然環境角度:地形平坦(長江中下游平原);氣候濕潤(亞熱帶季風氣候);河流湖泊眾多(江南水鄉)。
2.人文經濟角度:交通方便(省道、國道、高速公路、快速公路,水路,北蘇州南嘉興鐵路,機場等海陸空齊全);農業發達(魚米之鄉);經濟發達(輕工業發達,并且有悠久的歷史)。
從自然環境和人文經濟角度分析,不管哪一個方面都吸引著大量外來工作者,自然而然,他們的孩子就成了學校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從兩大地理角度思考總結某一生活現象,這就是地理思維的形成,而且類似思維可以用于其他地理現象,整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技能,而且學會了和同學溝通相處,所以,生活化教學,小組探究生活問題,是一種適合新課改的教學方式。
綜上所述,地理生活化教學是適應新課程標準的教學方式,是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良方,我們要把生活化教學和課本教學相結合,改變傳統方法,尋找最適合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讓學生學起來輕松,老師教起來放松。
參考文獻:
[1]侯莉.創設問題情境 優化課堂提問[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1(3).
[2]姬惠光.課堂內踐行 生活化教材[J].地理教育,2010(6).
[3]陶行知生活教育.生活教育[J].2008(4).
[4]肖剛.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有效性研究[J].軟件導刊,2011(7).